分享

怅别之柔情

 靓剑凛波书斋 2023-04-29 发布于安徽

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的王昌龄,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标签,或许就是“边塞诗人”。

无论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悲怆,还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抑或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惨烈,都为后世之人记录下了大唐边关的壮阔景象,即使千百年后再读,依然震人心魄。

不过,王昌龄的创作可不局限于边塞,他的宫怨诗水平也相当高。他的宫怨诗,摆脱了前朝绮丽浮艳的底色,读来平平淡淡,却蕴含无限幽思。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比如“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都颇有不染铅华之美。

他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出塞》、《长信怨》等都曾被后人评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当然,今天不聊边塞诗,也不聊怨词,聊一聊他的送别诗。

说到王昌龄的送别诗,每个人应该都能背出他的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吧?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堪称千古名篇,但个人更喜欢另一首相对没那么有名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王昌龄42岁时,曾因事获罪被贬岭南。

第二年,他遇赦北还。秋天时在巴陵(今湖南岳阳)结识了李白,冬天他被派遣到江宁丞任。

王昌龄在江宁为官8载,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他因为“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县尉。

这个罪名大意就是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但具体的原因已很难考据了。

《芙蓉楼送辛渐》便写于离开江宁之时,他用鲍照诗中“清如玉壶冰”的句子自比,表达了自己的清白无辜。

李白知道他的遭遇后也非常同情,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安慰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51岁被贬到了龙标,在那里一呆又是八年,《送柴侍御》便写于这段时间内。

侍御是官职名,在唐代一般指负责记录的史官或秘书官,抑或是监察御史,日常离皇帝很近。

武冈县在湖南省西南部,距离龙标县不远,但在当时都算偏僻之地。

从官职上来看,能从京城去到偏远的地方,可见柴某是曾经做过侍御,如今已经远离权力中心。或许被贬职,或许是告老还乡,又或许是因公务路过。

因为与王昌龄早有交情,路过龙标时老友重聚,但很快又分别了。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沅水一般指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洞庭湖的支流之一。

“通波”意为水路相通,临别之际,诗人安慰朋友:

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龙标和武冈,好像我们比邻而居一样,

想到咱们离得这么近,就连送你离开也不显得悲伤了。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由于交通不便、行路缓慢,通信也不发达,古人一旦分别,往往数年都无法再见面。所以无数诗人在送别时,都曾写下令人肝肠寸断的词句。

白居易说,“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孟浩然说,“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王昌龄的语调却流畅轻快,透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情绪。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接着前文没有离愁伤怀,诗人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充满了浓浓的慰藉之情:

虽然我们分隔两地,但两地的青山共同承受着云朵荫蔽、雨露润泽,我们也沐浴着同一轮明月的清辉,这又何尝真的是身处两地呢?

王昌龄用云、雨和月这些意象,来拉近客观上的距离,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不仅语意新颖,更表达出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

此时的王昌龄,已经是五十多岁的高龄了,与友人一别,或许此生都难以再见。

而柴侍御虽然年龄无法考证,但仕途上必然正经历着风波,情绪难免低落。

正是出于时刻为对方着想的心情,王昌龄才不写离愁别绪,反而尽力地用乐观开朗的语言来感染对方、安慰对方,以减轻他的愁绪。

谁不想拥有这样温暖又体贴的朋友呢?用笑容来面对风雨,藏下不诉诸于口的深情。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文字,但细细品读,反而更能打动人,令人心生暖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陷落,59岁王昌龄挂念家中妻子儿女,准备弃官归家。

公元757年,在路径经亳州时,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一代诗人就此陨落。

王昌龄被杀害一事,在史书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带过: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史书中找不到明确的记载,但王昌龄之死,或许跟闾丘晓迟迟不肯援助睢阳有关。

一位刺史,为何“忌”一个逃难而来的县尉呢?当时的大唐,杰出的诗人不计其数,一个从未留下诗作的官员,不大可能是因为“忌妒”王昌龄,更有可能是“忌惮”他。

王昌龄死后,宰相张镐奉命前往征讨安史叛军,解救睢阳。张镐命令闾丘晓提前领兵相助,但闾丘晓拖延晚去,到时睢阳已经陷落,守将张巡战死。

张镐以延误军机的理由,下令杖杀闾丘晓。闾丘晓恐惧不已,哭着求饶,让张镐看在自己有父母妻儿要养的份上饶他一命。

张镐只说了一句话,便让闾丘晓“默然”:

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王昌龄年少时便怀着报国之心,投笔从戎,他性格爽直、不拘小节,经常被朋友称为傻气。

或许正是王昌龄看清了闾丘晓的小算盘,当面责难他不顾大义的行为,才会遭此劫难吧!

他就是这样,无论待人还是做事,都是一片赤诚。他是温暖的朋友,也是忠诚的臣子,正如那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从不曾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