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公众场合突然觉得嗓子一阵难受,咳嗽之后有痰液形成,但碍于面子和环境保护,不得已只得咽下去。这其实只是吞下痰液的一种形式而已,实际上平时有很多形成的咽喉黏液由于无法引起强刺激,会直接堵塞在器官附近,并随着循环和渗透进入身体内部。那么,吞咽痰液对身体会有哪些负面影响呢?了解这4点,或能帮助你改正类似的不良习惯。所谓痰液其实是由气管内纤毛附着的病原体、咽喉处产生的黏液以及死去的免疫细胞和微生物残留物所共同组成的,根据其中各内容物占比的差异,其颜色和粘稠度也会有所区别。 健康成年人每天大概会产生50ml以上的咽喉液体,其中绝大部分会跟随代谢被排出体外。但若是器官受到感染或是呼吸道有炎症病况时,分泌量就会增加,并导致频发咳嗽和吐痰。虽然咳嗽会给生活与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但吐痰本身却是一种保护机制,是帮助清理杂质和毒害物质的手段之一,因此若是把痰液吞回去,就好比是放虎归山,对身体会形成二次伤害。正如上文所述,痰液中的主要成分是免疫细胞白细胞和病原体的“尸体”以及大量的咽喉分泌液,这些物质大多已经失去活性,如果直接吞咽下去,会被胃部的强酸分解代谢。 但是若是被白细胞包裹的病原体本身具有耐酸性,而且生存能力较强的话,其在胃部代谢后依旧能够保持生理机能,并进入胃肠道寄生繁衍,就可能会诱发慢性疾病和肠胃感染。肺结核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由于结核杆菌生命力很强,经过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双重打击之后仍能够存活,并通过消化道和循环系统重新返回肺部寄生,最终诱发结核病症。健康人每天也会有少量的痰液产生,其一般为颜色偏白的粘性液体。但若是平时咳嗽有黄色浓稠状物质或是偏绿色的痰液,则可能代表着支气管或是呼吸道出现了病菌感染或是铜绿假单细胞寄生,如不注意及时调理检查,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病况。 如果日常中出现咳血现象,请当心是空洞型肺结核或是肺部癌变所致,及时采取对应手段或许能防止疾病进一步深化。总之,有痰就吐是对身体健康的保障,但在公众场合和外部环境时,也要注意仪容风度,切忌随地吐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