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反者,道之动”,这个出自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民族固有的一种环形思维模式,该模式又闪耀着十分诱人的朴素辩证法光辉。 ![]()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老子的上述思想就非常赞赏。在他《管锥编》中论及老子这一命题时指出:“黑格尔日矛盾乃一切事物之究竟与生机,曰辩证法可象以圆形,端未衔接,其往亦即其还,曰道真见诸反覆而返真。曰思维运行如圆之旋,数十百言均《老子》一句之衍义。”要知道,“《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故'反(返)’,于反为违反,于正为回反(返);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理无二致也。”在此,钱先生以他惯用的中西文化“打通”方式,对老子哲学的这一命题作出了精到阐释。 道家把物的世界(自然世界)和人的世界(人类社会)视作道这一总的原理和法则发生作用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在物的世界中的体现就是天道,在人的世界中的体现就是人道,天道和人道统归为道。他们有时也把道和天道看作是同一的东西,而视人道源于天道、本于天道。他们的思维模式是从天道推到人道,反过来论人道又归结为天道。而道或天道的运行规律和作用方式不是别的,就是自然和无为。 自然是人类社会以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内顺天应物的无暴力的本然应然样态,是事物按照道的规律而自我实现的过程和结果,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这就必然要求世间万物不受外在干涉干扰而独立完成自己的“天赋”(道赋)使命。这并不是说达成自然状态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恰恰相反,这种外在条件极为重要。 自然要求保持自身独立性,意味着言行意念以及活动范围的节制,给予他者自然发展的条件、能力、空间以及达成“自然”状态的自由。具体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就要求人类对自然界要秉持无为的原则,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反省节制自己的欲望,还自然界以自由生息、自我循环的广阔空间。 “修真”是道家的专用术语,它既指通过修行对宇宙大道及世间万事的体悟,又指具体修行的过程及方法。道家在长期的修行实践中切身体悟自然大道及生命的深层实质内蕴,故而形成了有别于世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他们就是以此观点去指导自己的生命旅途,并获得了有别于常人的奇特生命现象和长寿。道家认为,在整个宇宙环境中,天地本乎阴阳,人身亦一阴阳也。 由于人生活在天地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因此不能不受到天地自然变化的影响。 在整个宇宙中,地球按照天体自然的规律周而复始地运动,形成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温变化,而由此所引起的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一项最重要因素。 人的生命过程是与宇宙和谐共生的过程,人体的摄生原则也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 道家名医孙思邈在《四季养生法》中曰:“春嘘明目要扶肝,夏日呵心火自闲,秋嘶要知金润肺,冬吹益肾坎中安。”一年有四季十二月,除气温对人体有影响外,人体的12经络都与季节有所对应。 在这里,孙思邈不但告诉我们养生需遵循天时等自然法则,而且还明确地指出了人体各器官与四季的关系。另外,道家还将一日的气温变化也分为四时,即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自然界四时的兴递,对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们养生必须根据不同时令对身心变化的特点,从精神、起居、衣着、饮食等方面适当调整,才能顺应自然得以健康长寿。 彭祖日:“养寿知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 老子云:“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人调整身心、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基本手段也应顺从自然。 ![]() 东汉时期,道家经典《太平经》曰:“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家可以看到,每当阴天降临,风湿和腰腿痛患者就有感应,这就是天气对人体影响最好的说明。 人虽是万物之灵,但乃天地孕化而生,故必受自然之左右。秦汉时期的《同类相动》云:“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阳相应而起。” 在宋元两代,是中国史上中医最灿烂辉煌的时代,“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我国古人,特别是道家根据“易”理发现:人体内部的气理运行与大自然的气理运行有一定的节律性,自然界的阴阳升降、五行生克,都会在自然节律的作用之下影响人体的阴阳升降、气血盛衰及脏气变化。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储存感应器,也是一个特殊的全息元,具有与自然一致的节律性。 我们可以根据人体一日之中各脏腑所主之时和营卫之气,在12经脉运行次序,推算出有关穴位的开合时间,予以对某些疾病施治,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顺应大自然盛衰规律养生或施治,这实际就是人与天地相应。 《灵枢·五十营》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 在这里,《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经脉之气运行一周历经二十八脉,与天地运行一周二十八宿相应,充分体现了人与天地共脉搏,与日月同呼吸的圆道关系。《针灸甲乙经》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 按日时在人体某部位或穴位进行施治的学术思想,是中国“易”学思想的典型特征,也是古人结合“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流注、候气逢时等理论建立起来的宇宙全息学说。 实验发现,在早晨8点针刺内关穴位,可改善冠心病人的左心室功能,另外还可使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而在晚8点针刺同一穴位,不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已被当前西方科学界称之为“中国式的生物钟”,它体现了不同脏腑气脉流行时的盛衰升降。 人体的温度、脉搏、血压、激素的分泌等,都受到环境和时间的影响,人与自然体现着“同气相求”的节律机制。 《灵宝毕法》云:“人同天地,人心比天,以肾比地……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 阳开以入阳位,春分之比也。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阳,其液盛,阳降以人阴位,秋分之比也。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周而复始,日月循环。” 人是自然之子,人与宇宙无限交融,宇宙间的一切都会在人体上浓缩和体现。 《灵宝毕法》云:“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人道,人同天地。” 张其金说:“对于自然界而言,实现自然的状态就要求自由'天放’、各适其天。”庄子说:“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庄子认为,万物自由自化需要一个无为的外在环境,而这依赖于天地以“无为相合”,创造出一个清朗、宁静、自由的环境。在庄子的“至德之世”“建德之世”里,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安然和谐,万物皆自然天成、各得其所,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太和之境,也是万类并生不碍的自由之境。 张其金在《本源纪》中则这样写道:“我”与自然万物一切“在者”同为世间主体,同有追求自然、实现价值的自由权利。“我”不再对“他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贫富、高下、贵贱等所有等级差别、人为界限都被消弭,人类与自然、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因“道通为一”而浑然一体、其乐融融。正如马丁·布伯说的那样,“我和它”对立结构被“我和你”并立结构代替,“我们栖居于万有相互玉成的浩渺人生中”。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一百五十亿年以前,宇宙只是绝对的虚空,突然一声巨响:“砰!”的一声(就是大爆炸论),宇宙便从虚无中产生了。这是天文学家的论点,但跟实际呢?也只是一种推论而已,因为那已经是过去!你不可能退回到那个时空。如果真是这样,现在假设推论是正确的,我也还是可以继续问下去:“为什么会大爆炸?大爆炸之前呢?”变成为了确定你的立论,然后找出一些答案出来,我还可以针对你的答案再问下去。当然我们这只是一个参考,因为天文学家总是要找一些答案,才能够继续再推论下去。 “远古以前,只有天主的存在”。基督教告诉我们远古以前,只有天主的存在,“天主“就是老子所讲的“道”,佛教所讲的“空”、“法界”。“经过七天小型的抨抨碰碰”然后“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便产生了”,这就是“创世纪”。 ![]() 我们在讲述老子的《道德经 》时也讲到“现代创世纪”,那是我们用实际的这些让大家参考,让大家更具体的了解,而不是一种宗教信仰,所以“不论是科学的一个大'碰’,或是宗教的大'父’”,因为宗教会认为有一个天主存在,事实上那只是一个形容、一个描述,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众生在不太容易了解的情况下,就假设有一个拟人化的上帝,但不要又错解成为一个超级大力神,所讲的就是整个自然界。 |
|
来自: Frank_Chia > 《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