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2023年04月12日 B07版
钮家巷位于古城东北部,西起临顿路,东至平江路,建新巷以北,萧家巷以南,为平江路横巷之一。钮家巷原名蓝家巷,因为南宋时曾任楚州知州、江东提刑的蓝师稷,曾居住在这里,故得此名。后来时光漫漫,不断音韵转讹,明初卢熊的《苏州府志》还作蓝家巷,到晚清冯桂芬的《苏州府志》中就变成钮家巷了(一说,这里一度住着姓钮的人家,故名),而在这条后还注释:“旧名銮家巷。”在民国《吴县志》中又作“銮驾巷”,同时期的地图中又都标作钮家巷。巷名转讹之频繁如是,如果巷子能说话,不知它会怎样的哭笑不得。 钮家巷不言不语,却在苏州城里隐隐形成了一个文化高地。 从临顿路进入钮家巷,最先入眼的是位于北侧的状元博物馆,其址是清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潘世恩的宅邸“留余堂”。潘世恩出于苏州贵潘家族,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四岁便高中状元。更难得的是,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潘世恩于政务之余一直手不释卷、勤于著述,撰有《有真意斋文集》《思补斋诗集》《思补老人自订年谱》等。他还曾充任续办《四库全书》总裁,实在文养深厚、学术有成。其间有十三年时间,他居家尽孝,就在钮家巷的这处宅邸中研究学问,遍读群书,完成了丰厚的著述,包括《读史镜古编》三十二卷、《正学编》一卷等。无论为官、为文,都不堕状元宰相的声名。 但这一处的潘宅并非潘家祖宅,而是清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顾汧的“凤池园”旧地。顾氏“凤池园”亦有其来历,这个园名,甚至极有可能这个园址,都来自被认为是苏州最早的私家园林——古凤池园。 周宣王时,阖闾大城还没有修建,驻守这一带的是吴国王室贵族吴武真,按王謇在《宋平江城坊考》引韩洽《重修张武安君庙碑》“夷考凤池,始于周宣王时,有凤集于泰伯十六代孙吴武真家,故名”的记录,吴武真的驻所有凤凰翔集,祥瑞异常,他就给自己家的宅园取名“凤池”。吴武真的家园应该就是现在的钮家巷一带,这里古属凤池乡;至今在钮家巷的东端,在钮家巷与萧家巷之间,还有条叫“凤池弄”的小巷。 到康熙年间,顾汧辞官回归故里,购得这片旧地,建成一座新园,并名之“凤池园”。这位27岁就考中二甲第一名进士的才子,对“凤池”二字情有独钟,不但在凤池乡里建造了一座凤池园,还把自己的十六卷诗文集,亦题为《凤池园集》。 从状元博物馆继续向东不到一百米,在巷子右手边有一间不起眼的门面,坐南朝北,门前一棵大树,半遮掩着店招“文学山房旧书店”。这是一家书店,又不仅是书店。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创办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 最初,首任店主江杏溪在护龙街(人民路)嘉余坊口创建了“文学山房”,此后几十年,江家人潜心经营,店内好书众多,海内珍本时有搜集,章太炎、叶圣陶、郑振铎等文化名人都来买书,在上世纪上半叶,凭着精湛的业务素养在苏州旧书业界一骑绝尘。尤其是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为书店题写匾额后,文学山房更是享誉沪杭。因此当时的文化界贤达,如顾颉刚、阿英、李根源、张一麐、顾麟士等,常聚于文学山房交流探讨。1956年书业公私合营,文学山房被并。2001年,江家第四代江澄波决定重开旧书店,并在2007年迁至钮家巷9号的现址。如今的文学山房也就成了苏州现存最老的旧书店。 有传胪,有状元,有被认为苏州首个的私家园,有“延续”一百多年的旧书店,古属凤池乡的钮家巷,也有如梧桐引凤,吸引了许多文人在此留下履痕。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积蓄,钮家巷却安静无声——它也无须言语,就在文韵悠长的苏州城里自成一方高地。 余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