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物件

 淡味茶原创文艺 2023-04-29 发布于山东


《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物件》

作者:张堂玉

(一)       

拙文《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行当》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尤其经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甚至经过新旧两个中国的老年人反应更加强烈。为回报朋友们对我的厚爱和鼓励,我决定放弃辍笔放松一段时间的打算,从今天起续写《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物件》希望大家喜欢!

说起这老物件我认为应该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生活老用具,一是生产老用具。这生产用具主要还是农具,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初中毕业后曾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对农具比较熟悉,所以我首先要从农具说起。

这种庄稼大致有耕、耙、耢、耩、管、收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比须借助农具才能完成。首先说耕地,耕地就要用犁。我国是最早使用犁耕地的国家,早在远古的刀耕火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使用犁耕地,不过那时的犁不是铁犁而是最原始的石犁。犁头是中间尖的三角形,由耕牛牵拉作业。到了夏朝青铜犁淘汰了笨重的石犁,之后战国时期换成了更先进的铁犁一直沿用到了近代,这种犁也叫七寸步犁。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有了比较现代的两个轮子的单铧犁、双铧犁。这两种犁逐步将七寸步犁淘汰了。最近十几年由拖拉机牵引的五铧犁、旋耕犁又把这两种犁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说完这已消失的老犁再说耙地的耙。这耙地是耕种的第二道工序,耙地就是用耙齿把耕地翻起的土块划碎的过程。耙由一个长方形的木框及上边铁椎形状的耙齿组成,耙中间有八字形两块木板。耙地时人站在木板上左手拉紧耙上的绳子,右手拿着竹把皮鞭抽着响鞭,吆喝着牲口拉耙前进。耙上的人要两腿轮流移动重心让耙的两头前后不一滑行划碎大的土块。

耙完地紧接着就是用耢、耢地,这耢是由四五根长圆木和两根短方木的木框以及五六十根手指粗些的红柳条弯曲编成,外形极像木梳。耢地就是把耙过的中小土块进一步划碎并且轻轻镇压表土层,起平整和保墒(水分)的作用以利于下一步的播种(耩地)。

耢完地就是耩地了,耩就是播种,种麦子就叫耩麦子,种玉米就叫耩棒子,耧就是耩地的专用工具。耧通常由两根长木的辕,三根耧腿,放种子的木斗和扶手组成。耧脚是三角形的铁铧,耧腿中空下通耧脚后方,上通进种子的木斗。耩地一般由四个人,一头牛完成。一个人在前面牵牛控制速度和方向,一个人两手握紧横梁扶手,掌据播种的深浅叫扶耧,两个撒种子的人在两边,在行进时轮流向木斗内撒种。应该说明的是在当时牛马普遍缺少的年代,这些农活大多是由人力完成的。所以当时流行一句俚语:队长队长别着急,没有头牯(牲口)人拉犁。队长队长别害怕,没有头牯人拉耙。队长队长别长愁,没有头牯人拉耧。我当时既拉过耙也拉过耧。


以上这些使用了上千年的老农具随着这十几年大型联合播种机的普及即将成为老古董。下面我再说一下庄稼管理中的一个老物件一一老式农药喷雾器。我初中毕业后参加劳动时干的第一个活就是打药(喷洒农药治虫)。当时是我和邻居郭哥一块在棉田治虫,用的就是老式圆筒铝制喷雾器。喷雾器由药筒、喷枪两大部分组成,药筒可加入10升水。当时用的是德国拜耳药厂出产的1059,一桶水只能加510亳升药液,根据害虫的种类加药,加少了打不死虫子,加多了容易产生药害。喷药时要遵守操作规程如:喷药时要穿长袖衣裤、戴口罩,要顺风喷洒,作业期间不许吸烟吃东西,作业结束后要反复用肥皂洗手,换下工作衣裤等。而郭哥却不经意犯了一个小错差点儿丢了年轻的生命。有一天我有事没去打药,他打完药回园屋见有刚摘下的嫩黄瓜,就放下喷雾器顺手拿一根吃,没想到几分钟后竟口吐白沫、全身肌肉痉挛倒在地上,幸亏当时园子里人多,送到区医院及时抢救才转危为安。

近十几年来喷雾器都换成了塑料扁桶的边走边打气的喷雾器,既轻巧灵便又省力,最近几年又有了锂电池的电动喷雾器,看来这老式的喷雾器只好退场加入已经消失的老物件队伍之中了。

说完了种管中的老物件我再说收获用的老物件一一镰刀。这镰刀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就曾用石镰收割庄稼,这镰刀还是农民阶级的象征,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上就是由象征着农民的镰刀和象征着工人的锤子抅成的。但现在的孩子们自生下来就没见过镰刀,更不知道镰刀是做什么用的了。说镰刀必须先说水稻,因收获水稻离不了镰刀。我们的祖先在7000多年前就种植水稻,所以镰刀自那时就有了,不过不是铁镰是石镰,数千年后换成了青铜的,一直到战国时期才变成了铁镰。镰刀不光割稻子还割麦子、割豆秧、割谷穂高粱穂、割韭菜等。
1965年我曾第一次割麦子,这割麦子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割麦子首先要大弯腰近九十度,左手握紧一把麦棵,右手用镰刀在麦棵根部以上拉向后方,放下这一把后再割第二把。这期间腰一直是弯着的,我割了十多下觉得腰痛就直一下腰休息片刻待疼痛缓解后再割,人家那割麦子的好手可以一气割完一垅(三行)到地头才休息。而我由于不停地直腰才割了一半,就手忙脚乱地把脚割破。多亏堂兄二哥拔了几棵扎手菜(小蓟)搓烂外敷才止住了血。五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普及,这镰刀除了割韭菜还用的着,大概也快消失了吧!

麦子收割后要拉到场院里经晒、轧、扬等工序最后才能收获入仓,这个过程又有好几个老物件参与其中,那就是石碈(碌碌)、木杈、木锨。因为小麦进场经摊晒后必须让牲口拉着石碈反复碾压,然后用木杈挑起麦秸用木锨在有小风的时候扬场,把麦糠吹走留下麦粒,整个麦收才算结束。而现在的联合收割机,前边收割麦子后边就流出干净的麦粒,一遍成功。这些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工具最终和镰刀一样进入了已经消失的老物件行列。

下面我说一下三种提水的老物件,挑竿、辘轳和手动压水井。挑竿就是挑竿井上的一个利用扛杆原理制成的一个简单机械,由栽在井口附近的一根高约10米的木柱子和在柱子接近顶端的部位用铁轴相连的挑杆组成。挑杆的后头套着一个圆圈状的砘轱轮子(砘地用的),前头系着一根井绳,井绳未端是一个水捅。打水时利用杠杆原理双手拉下井绳把水桶续到井底,把水桶摆倒待井水滿桶后,利用另一端的坠力再往上拽井绳,比直接往上拔井绳要省力地多。挑竿井适合于比较深的井,我小时候记得天齐庙东岸曾有一个挑竿井,到六十年代未就再也看不到了。

这辘轳也是一种古老的提水工具,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周朝就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已普及使用。年轻的读者大多没见过实物,但凡看过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的都不陌生。辘轳的构造也比较简单,由三角架、缠绳的圆木滚及其连接的摇把及井绳水桶组成。提水时把系着井绳的水桶放入井口后双手要抱紧木滚控制速度,不让它飞快转动。待水桶到达水面后摆动井绳使其倾斜进水,水滿后双手摇动木滚使水桶上升,至离开井囗时,右手握紧摇把,左手握紧水桶提系将其放置到井台上,提水就算完成了。在六十年代东关郭兴业家自己菜园里的一口井上就曾有一架辘轳,后来不知去向。
说完老物件辘轳我再说一说近代才有的人推和手摇水车。这两种水车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有的提水工具,其主要构件都是生铁铸成的。人推的水车由大齿轮、转向齿轮、拉链轮、圆柱水车筒子、水车链子及水簸箕组成。这种水车出水量大但比较沉重既可人推也可以让牲口拉。手摇水车比较简单也比较轻便但出水量较少,提水时可直接用摇把摇动挂着水车链子的铁轮子,轮子转动把井水中的水车链子拉入水车筒子,链子上的皮碗把水带入水车筒子提至水簸箕流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种构造简单的压水井,由一个原籍高唐东街在肥城的煤矿工人传开。高唐第一眼手动压水井在东街后花园(柴府花园原址)打成,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断。其实这压水机械并不复杂,由压水手柄、支架、井头、和连接井头的井管组成。压水手抦连一个连杆,连杆下端是一个带橡皮碗的活塞。井头底部有一个橡皮圆盘,圆盘中央有一根尺把长的细铁棍。这圆盘在水上流时随水流上升,回水时复盖井管不使水回流。压水时压下手抦,帶动皮碗上升使井头里产生负压吸水上流,抬升手柄时水不回流,这样反复压抬手柄,井水就不停的流出。由于这压水机抅造简单所以一般电焊工都会制做。1975年我曾在老院子里打过一眼压水井。打井的过程如下,首先选址要在远离厕所、粪坑、房屋、树木较远的地方。然后挖一个不到一米深的小坑灌满水,半小时后竖起一根约十米长直径一寸的钢管(底部用一头尖一头圆的木塞塞紧)四人扶直猛力向下戳,当戳到八米多深时,把钻杆拔出,把塑料井管(头部20公分以内周围钻二十多个圆孔)缓缓插入井眼,接上井头初步固定后,边往井头内加水边压动手柄,大约几分钟后水就顺着水嘴流出来了。但这时井水浑浊不清,连续抽几个小时后井水变清了,就大功告成了。这压水井既省力又方便还花钱不多,很快在城乡居民中普及。九十年代国家大搞农村基本建设,村村都通了电。小型电动水泵应运而生并很快普及,这问世不久的年轻物件也被迫加入了正在消失的老物件行列之中。
2023410日写于福源路医寓。
淡味茶文艺第187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