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铁匠,银石匠。半金半银是木匠,不金不银是篾匠。西峡民谣辞典271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4-29 发布于河南

网络图片

271.

金铁匠,

银石匠。

半金半银是木匠,

不金不银是篾匠。

在民间,对于一个群体的评价,最后都归于金银二字。

把劳动的价值和技术价值叠加在一起,转化为金银的价格,是西峡民间对于工匠的酬劳。

农业文明时代的工匠精神,首先是对于工的肯定,然后是对于匠的肯定。工含有技术里物理的成分,匠含有技术里工艺的成分。工和匠复合在一起,叫工匠。而没有物理成分的手艺人,叫匠人。

西峡民谣说的金铁匠,是对铁匠的褒奖。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是最为伟大的工业,铁匠也就是最为伟大的匠人,所以铁匠就和金子联系在一起。在匠人里,铁匠排在首位,是民间对于物理有关的匠人的尊重。因为在铁匠之后的匠人,无论如何技艺精巧,他们的工具都来源于铁匠。在铁匠没有诞生之前,就有了石匠、木匠和篾匠,那时人类最初的匠人,工艺是很粗糙的。冶铁出现之后,诞生了铁匠,随之就诞生了石匠、木匠和篾匠的工具,让手艺和工艺相结合,从而石器、木器和竹器达到了一个技艺上的高度。

民间把铁匠定格为金铁匠,除了工艺和技艺之外,铁匠的劳动强度也是最大的。近乎夸张的劳动过程和工艺技艺结合在一起,就让铁匠有了金子一样的价值。莫言的小说集《晚熟的人》开篇的中篇小说《左镰》里,就有一个高密民间的铁匠,他的儿子最后是某军区的司令员。诞生于农业文明的小说家莫言,对于乡村铁匠的崇拜,属于人类最低级的工业文明崇拜。

排在铁匠之后的是石匠,所以就叫银石匠。铁匠的价值是金子,石匠的价值就是银子。排在首位的石匠,是磨匠,也就是打造石磨的匠人。在群山之上,有很多石头,但是并不是每一块石头都能打造石磨。磨匠首先要选取坚硬的耐磨的石头来打造石磨,对于石匠来说,也是很需要技术和眼力的。民间有个词叫指山卖磨,意思是说石匠很离谱,指着一座山上的石头就可以卖磨了。

其实,从一座山到两扇石磨的过程是很漫长的,从选择石头到磨坊里的石磨能够磨面,是需要很多工序的。石匠锻打的两个磨扇,是分阴阳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标准的八卦图。因为一个磨扇是公齿,一个磨扇是母齿,才能磨面。平时说庄家佬三分阴阳,一个锻打石磨的石匠,最少是七分阴阳。磨匠还锻打碾盘和石磙,还锻打石槽和舂米的石臼。技艺精巧的石匠,还锻打大户人家门口的石鼓和进士门口的石狮子。锻打的石磨上扇留有两个磨眼,小麦从磨眼里流入磨扇中间,磨碎后从两个磨扇中间流出来,是石匠最后的辉煌时刻。

因此,在电脑上用全拼打小说家莫言的名字,排在第一的不是莫言二字,而是磨眼二字。所以民间说银石匠,也是有道理的,从磨眼和莫言的全拼顺序就可以断定,石匠是银子,小说家不是银子。

在确立了金铁匠和银石匠之后,排在第三的是木匠。木匠分两个种类,一个是盖房子的木匠,村庄叫大木作。一个是做家具的木匠,村庄叫小木作。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宫殿也是大木作盖起来的,就是故宫也是如此。大木作又分两种,一种是起梁盖屋的,一种是给门窗雕花的。走进古老的宫殿,就可以看见这两种大木作为人类建筑史做出的贡献。

现在行走于西峡的民间,还能遇到零星的老院落散落于乡村,也能看到两个分工不同的大木作在民间建筑里表现出来的浑厚和精巧。小木作才是这首民谣里说的木匠,根据他们手艺的特点,把他们定义为半金半银。他们劳动的价值就转化为价格,就比铁匠和石匠少一些。木匠的劳作也是可以传世的,比如明清雕花的老家具,不但历史和木头值钱,木匠的工艺水准也是很值钱的。

我记忆最深的一个木匠,就是我们房后的许大叔,和他年纪差不多都叫他许氏。别小看那个氏字,在乡村也包含了一个村子对于木匠的尊敬。他每一年初夏,都要用一节木头做一个水槽,四角各钉一个钉子,用绳子连接起来,拴在一根竹竿上,靠在井台上让过路的人打水喝。这个简单的物件,村庄叫做梆子。许大叔做了很多梆子,村庄说每一年许氏都积福行善了。给他的褒奖,就是他活了94岁,并且是无疾而终。半金半银的木匠,属于手艺人,就被村庄记忆了。记忆就是一种尊敬,我们今天说的工匠精神,也包括了记忆的因素。

在农业文明时代,篾匠与每户人家的生活相联系。每户人家的箩头是篾匠编的,篮子是篾匠编的,夏天铺的席子是篾匠编的,晒小麦的晒墙是篾匠编的,蒸馍的锅笼是篾匠编的,捞酸菜的笊篱是篾匠编的 。哪怕是装筷子的筷笼也是篾匠编的,就连筷子也是篾匠用竹竿刮出来的。一个篾匠的足迹,一辈子在附近的几个村庄里编竹活,也是过得不错的。一个篾匠一生走过了十几个村庄或是几十个村庄,这个篾匠的手艺就是炉火纯青的手艺了。假若一个篾匠被几十里外的村庄大户人家请去编席子,这个篾匠就会被记忆很久。

尽管篾匠和人们生活联系的很紧密,但是篾匠的活路轻巧一些,劳动强度小一些,工钱自然就少一些。民谣就把篾匠定格为“不金不银是篾匠”。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木匠的工钱是一天一块三,篾匠是一块二。虽然只差一毛钱,在民间也就有了半金半银和不金不银之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车轮席卷大地轰鸣而来,铁匠这个金子一样的手艺人从村庄消失了,银子一样的石匠比铁匠消失得更彻底一些。慢慢地半金半银的木匠也从村庄里消失了,只剩下一半个不金不银的篾匠,偶尔编一些竹篮在街头摆着,也几乎是没有销路。某个时候,会遇到一个机动的车子上,挂了上百个竹篮从街道上经过,不但买的人很少,街道上也没有他们摆摊的一席之地,偶尔还会被撵来撵去的,很是落寞。

看来这些民间的匠人们,文字不去记忆他们,民谣不去记忆他们,谁还会记忆他们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