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中的老手艺匠人

 梦泽赤子 2019-04-12


原订今日与李华林去画家村拍照油画,由于下雨,光线不好,只得改日。

成天在家写《工具》一文,今天写了4000多字,总共写了26000字,现在初稿快要完成,也就在近日内。

今天写到匠人,各种匠人,这使我回忆起小的时候,这些匠人的劳动场景在我眼前浮现。很喜欢写这一章节,它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回忆。当写到裁缝时,我想起了为家庭操劳的父母亲,似乎听到日夜不停的缝纫机的声音。我的父母新也是匠人,他们是裁缝,怀念他们。

现将今日所写复制如下:

五、匠人

1、铁匠

铁砧、小锤、大锤、铁钳、风箱、炉灶、盛水槽、抢刀、火钳、锉刀、园规、直尺、铁剪

铁匠是指专业打铁的人,为乡镇农民或居民生产柴刀、镰刀、锄头、铧口、菜刀、马掌等铁制品。这些人的生产地被称为铁匠铺。所谓,只是一间四面通风的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即烘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铁匠师傅再将烧红的铁器移到铁砧上,一般由打铁徒弟手握大锤进行锻打,铁匠师傅左手握铁钳翻动铁料,右手握小锤用特定的击打方式暗号指挥徒弟锻打。使铁件打成所需形状,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铁匠铺一般是二至三人组成,其中一个是师傅,一个是徒弟。师傅负责指挥锻打、淬火,技术性强。徒弟负责打风箱、打大锤,这是体力活。

将铁件在短时间内在火炉上烧红软化,风箱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风箱为木制,大约1米多长,呈箱状。用手推拉风箱的把手,使空气集中压入风管,输送到铁炉底口,从而产生强劲的风力,使炉火烧得更旺。

铁砧是由园椎体和长方体组成,有60公分长,30公分宽,距地约70公分。长方体是用来锤打平面的铁件,园椎体用来锤打精细的部位。整个铁砧很重,这样的体积和重量才能承受大锤的猛烈撞击。

铁锤有多种,有的重达12磅,有的小到单手便能操作,这是根据铁件的形状和大小确定铁锤的使用。抡大锤的是身强力壮的徒弟,师傅用小锤点哪里,大锤便打到哪里。在铁匠铺里,不用语言上的交流,只有丁当的敲打声,这些声音就是相与交流的语言。

师傅用左手拿着铁钳夹着铁件,不停地翻动着,使得铁件打造成所需要的形状。

打完后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淬火,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铁匠铺最重要的技术是淬火和回火,全凭实践经验,一般很难掌握。如果师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制作的铁器很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现在,这些农具都由专业的农具厂生产,再也看不见铁匠铺,听不到悦耳的丁当声了。

2、补锅匠

风箱、铁炉、铁钳、裹布、铁剪、木锤、铁勺、勾子

在贵州城镇,经常能看见挑着担子的补锅匠,担子一头装着炉子和风箱,另一头装着焦炭和补锅的工具。工具很多,锉子、钳子、镙丝、铆钉、铜线、铁锤,还有剪成不同形状的铁皮和铝片。他们走村串寨,招揽生意。一旦有人要补锅,便在地上铺开摊子,开始干活。

所补的锅分为两类,一类是炒菜用的铁锅,生铁的。另一类是熟铁的,还有锑锅铝锅类。之所以把它分为两类,是因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补法。

补铁锅时,补锅匠拿起一只铁锅,用一把锤子在铁锅周围一阵乒乒砰砰地敲打,以便看清铁锅裂缝到底有多长、多宽。如果敲打不细致,发现不了裂缝,锅就补不好,容易漏水。敲打完毕,补锅匠端起铁锅,对着亮光仔细查看了一遍。铁锅有没有砂眼,砂眼有多大,补锅匠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确定怎样修补这一口烂锅。

补锅匠补锅的时候,他事先将一块蒲灰的布垫子铺在左手上,再拨开炭火,用一只小勺子舀出坩埚里熔化的铁水倒在勺上,然后又转倒在布垫子上,通红的铁水象一个小球在掌心的石棉布上滚动。然后他抓起铁锅将砂眼对准铁水放上去,再用一个圆柱形的布墩将穿过砂眼的铁水压扁、磨平。待冷却后,再用一块砂石将补的疤痕细细打磨,一口铁锅就补好了。

补锅匠换锑锅、铝壶底的时候动作也非常麻利。他用一把磨得雪亮的剪刀剪下旧锅底,然后沿着锅圈敲个翻边,再套上一个新底,扣上锅身,最后才用小铁锤一锤一锤均匀地敲打。虽然补锅匠没用强力胶水,也没有点焊,但是照样把锑锅衔接得严丝合缝,不漏一滴水。

补锅匠的工具有坩锅,这是一口仅高40公分的炉子,插入炉子的生铁经过火烧溶化后,便会沉入炉底,炉底有一小洞可将铁水倒出。

风箱是我们常见的,这种风箱比铁匠铺的小得多,大概80公分长,20公分宽和厚。没有风箱,火力不会旺,生铁也烧不化。

长把铁钳是用来夹生铁和炉子用的。布垫子、园形布墩用来被铁锅。

还有一把尖头方尾的小铁锤,用来检查铁锅和补锑锅。

现在,已不见补锅匠了,那种节俭的生活已不复存在。

3、补碗匠

金刚钻、尖嘴钳

瓷碗碎了,补好还能用,这是当今的人无法想象的。在几十年前,贵阳及一些城镇的街头,有一些以补碗为业的匠人们。

补碗匠的行头简单,通常是一副简易的担子,两只小木箱,一头箱上放张马扎凳,一头箱上放几只盛水盛油的小铁罐。木箱下面是放工具的小抽屉,里面放着自制的工具:巴掌大的小弓,针尖儿大的钻头,形态各异的铜钉,连小锤、镊子、夹钳、挫刀、钻子都是小而又小。补碗时,先将碎片拼成一只整碗,用细绳固定好,接着用很小的钻头,在破碗裂缝的两侧打上对应的小洞,再用小锤子将蚂蝗袢(铆钉)的两个头,紧紧嵌入对应的小洞中。这种手艺活,很讲究精巧,首先,所打小洞的大小、深度应该小于蚂蝗袢两个头的大小和长度,破碗纹理对应的小洞距离和蚂蝗袢的长度一致,蚂蝗袢就会和小洞配合不紧凑,补不牢固要漏水的。最后用小紫铜锤敲击蚂蝗袢两头。敲击很讲巧劲,用力要平均,用力重了,碗要破,不重,则蚂蝗袢嵌不进小洞,补好的蚂蝗袢宛如趴在碗上的蜈蚣,最后在裂缝处抹上釉泥,技术高超的补碗匠补过的碗看上去完好如初,盛上水后不漏不渗。

补碗的第一道工序是把破碗拼起来,画出要打眼的位置,接着就是在破碗的裂缝两侧打瓷眼。那打眼的小钻是特制的微型铜质小钻,锃亮的铜管作钻杆,扁扁的铜尺作支架,用牛皮筋作为牵引的动力,钻头上装有金刚钻。找准眼点后,拉动钻弓,那钻头会在瓷片上打出青烟。

“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补碗匠最重要的工具是金钢钻,只有在破碗上钻上小孔,才能把碎碗接在一起。能在瓷器上钻孔的,也只有金钢钻了。

4、磨刀匠

抢刀、磨石

“磨剪子嘞,戗菜刀……”在很多年前的街头巷尾,不时能听到这样的厶喝声。那时每家每户都有剪刀和菜刀,用钝后都需要磨锋利。现在很多家都用不锈钢剪刀菜刀,不用再磨刀了,这个行业也就渐渐淡下去。

但是磨边人并没有绝迹,在餐馆,在卖肉的铺头,还能看见这样的磨刀人,只是他们不再厶喝。

磨刀担子再简单不过。一条长凳,一头系上磨边刀石,一头就是零星的用品。用来磨刀的水装在竹筒或瓶子里,捆在凳子的腿上。

磨边石即砂岩,很粗糙。值得一提的工具是戗刀,这是一个十字形的金属件,钢火很好。新买的菜刀,要用戗刀开过后才能用。戗刀一头为锋利的刀刃,另一头为刀尾,用以平衡重心。戗刀的两边为刀柄,双手握住两边的刀柄,将新刀的刀刃凿开。
  
 磨刀这活看起来简单,其中也是有技巧的,用力要均匀,磨刀要细心,这样磨出的来刀才会耐用。磨刀、磨剪子中,最难的是磨剪子,磨的时候不光要掌握角度,力度也要合适,不然磨出来的剪子不好用。

5、篾匠

篾刀、铁锤、燕尾刨、木钻、牛胶锅、木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有了一定的市场,篾制工艺品也很受人们的欢迎.

篾匠的工具看上去并不复杂,一把将竹子破成细篾的篾刀。这种篾刀有40公分长,刀头是平的,并不十分锋利。只需用它来破竹而不是劈竹,刀是不能劈竹的,只能用锯子锯。

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齿,这玩意儿不大,却有些特别,铁打成像小刀一样,安上一个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后,蔑的表面会修饰得更光滑和圆韵,这种刮蔑方式起到打磨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种类似度篾齿的工具,上面有数个小孔,把竹篾穿过小孔,用钳子将竹篾拉出来,竹篾的大小完全相同,表面更加光滑。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

篾匠首先要把竹子劈开,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条。篾匠的功夫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

用竹篾可编提篮、筲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簸箕、晒席、鸟笼以及桌椅凳等农具。竹器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贵州乡村的很多农民都会编竹器,有些自编自用,有的拿到市场出售。在平塘克度村、丹寨卡拉村,专门用竹篾编制鸟笼,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生产,已成为一种副业。

6、银匠

小锤、模具、凿子、砧子、油灯、炭火炉、风箱、吹管

银匠是指专业制作银饰的匠人,在贵州分布较广,各民族都有这样的能工巧匠。尤其是以黔东南苗族银匠的手艺最好,工艺最高。

银饰成品有粗细两类:粗件如黄平、炉山、台江一带的扣环项链、实心项圈、实心手镯等,一般不要求精工制作,用银分量大。也有较为精工的泡项圈、泡手镯、空心钻花项圈和手镯等,制作虽较为费工,但用银较少。

细件很精致,如黔东清水江、舞阳河两岸的银花、围腰链、银羽、银泡、银雀、银索、银冠、银罗汉、银铃,黔东北的银链、银花、银耳环、钗牙签、银铃、银蝴蝶、银牌、银披肩以及祭祀用的银冠等。制作这类银饰费工极大,有的要经过多程序的加工,如制银索,要将银拉成细如头发的银丝,然后集数十根银丝编成每面都呈字形的六棱银索。

银饰制作有如下几个工艺:

化银:将大块银料砸碎放入坩埚置于炉上熔化。当鼓风炉呈白热化程度时,银开始熔化,用长柄钳夹坩埚浇铸铜模。 

锻打:趁银料未变冷时,开始锻打,将银坯成型。

下料:比照设计好的银饰图稿下银片,银片要比图稿略大,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如果是特殊形状,要将其展开成平面来加工。 

粗加工初步捶打出银饰大的凹凸

做铅托:铅托的作用是托住和固定需要加工的银片,以便进一步的制作。把粗加工银片反面向上置于砂箱中,将已熔化的铅液注入其中,冷却后即成。过去是用松香做托 

精加工:这道工序包括了锤錾、錾刻、镌镂等工艺。是整个工艺中最关键的地方。雕花所用的工具是一把小锤和若干支錾子,錾头有尖、圆、平、月牙形、花瓣形等多种,根据需要选用。加工时左手握锤,象画家运笔一样,心手相应,雕出一组组生动有致图案。银饰做工优劣,关键就在此时,雕刻细微处,尽显出匠人的精心和准确。

焊接:需要焊接的银饰,在接口处挂上焊药,放入炉火中加温片刻就焊上了。焊药的配料、炉火的温度与加温的时间长短,都与焊接质量密切相关。

酸洗:经过反复的捶打与中温,银饰表面会发黑或沾上杂质。因此需要酸洗。酸洗液由硝酸和硫酸配成,把银饰放入酸洗液中一涮。迅速取出后用清水漂洗。此道工序时间掌握十分重要,浸入酸洗液的时间太短,杂质洗不干净。会影响银饰的光泽。浸入时间过长,酸洗液会腐蚀银饰,同样破坏色泽与光洁度。漂洗晾干后,一定要挑晴天,天气越晴爽,晾晒出银饰色泽越漂亮。

此外还有镶嵌、点翠、珐琅等工艺。镶嵌所用的材料,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翡翠、绿松石、孔雀石、玛瑙、琥珀、水晶、珍珠、象牙、等十余种。点翠的工艺过程:制好银饰基本形成的胎具,按图案要求,将银丝粘在银胎上,烧焊牢固,然后反复做烧霉、酸洗、刷洗等去油污工序,再将彩色鸟羽(一般是蓝、绿两色)用胶水填入银丝框成的图案中,最后打磨、抛光,点翠银饰往往是镀金的,工匠们知道蓝与金是最灿烂的。

制造银器的主要工具:熔银炉、风匣、手锤、手钳、多功能成套錾切工具,工作台案、虎钳、喷枪、焊枪、喷灯、坩埚、量具、钢卷尺、角尺等。此外,还有各种用途的烧铸铜模、多功能锉刀、大小铁皮剪、圆规、角度尺、长柄丝状紫铜刷、平头砧子等制造银器的主要原辅材料:废旧银制品、银面、紫铜、焊锅、胶土、焦炭、皂角石灰、白矶、硼砂、锯木面、坏水、干子土等。

7、裁缝

粉袋、划粉、尺子、软尺、锥子、缝纫机、针、熨斗、顶针、镊子、剪刀

专业制作服装的手工业者被称为裁缝。在贵州乡镇,大多数乡民都是自己缝制衣服,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服装,在制作、装饰上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全部是自己缝制。

贵州城镇也有裁缝店,都是个体作坊。一般是夫妇二人,男裁女缝。

顾客进店后,裁缝师傅用皮尺给顾客量身并作记录,然后根据顾客所订布料用划粉划样剪裁。缝制是在脚踏缝纫机上完成的,然后是锁扣眼、钉扣子。最后一道工序是熨烫,将衣服熨得平平整整,再交给顾客。

裁缝师傅要具备四门技术,即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刀功是指裁剪水平。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缝纫机操作或用缝纫机操作达不到高质量要求的部位,运用手上工夫进行针缝,主要有扳、串、甩、锁、钉、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搀等14种工艺手法。车功指操作缝纫机水平,要达到直、圆、不裂、不趋、不拱。烫功指在服装不同部位,运用推、归、拨、压、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烫,使服装更适合体型,整齐、美观。

制作好的衣服,面、里、衬平坦、不倾斜。成衣不但要附合人体的尺寸大小,而各部位凹凸曲线与人体凹凸线相一致。成衣的各种直线挺直,无弯曲。成衣穿在身上后,各部位的横线条均与地面平行,各部位要挺括。

裁缝使用的工具我们大多都见过,现介绍一些特殊工具。

粉袋是用作划直线用的,很像是木匠的墨斗。在一个10多公分长,两头空的布袋里,装入粉质色料,将一根细线放入袋中,拉出线时,线上沾着色料,用来在布料上弹出直线。

裁缝的剪刀不同于家用剪刀,很大,很重,很锋利,以确保所剪的布料直,无缺口。

缝纫机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用脚踏板产生动力,带动轮子的旋转,带动针头的上下跳动。

值得一提的是熨斗,这是熨烫衣物必不可少的工具。实心熨斗直接在炉子上烧热,空心熨斗则在熨斗中装上火红的炭,以此产生热能和重量。这种熨斗约30公分长20公分高15公分宽,形似轮船。熨斗前面是通风口,尾部装入杠炭。现在已见不到这样的熨斗了。

13-9-5(4)写《工具》

 (2013-09-05 21:47:07)

转载



    中国邮政集邮中心给我寄来一本纪念珍藏邮邮册,这本册子全部是我的油画,制成了邮票、明信片、IT卡,效果相当不错,没有收钱。不过这些仅是印刷品,如果真的在市场发行,那是要收费的,没有白吃的午餐。

    全天在家,通知我回工艺美术研究所开陶艺展的会,我没有去。不想回研究所开会。在家写《工具》。

    今天效率很低,只写了1500字,主要查阅很多资料。在时间上不要过于乐观,如果有准确无误作为工具书,在修改时还得花大量时间。

    现摘录如下:

    8、皮匠

    梁撑、刮刀、顺皮刀具、鞋楦头、鞋撑、锥子、勾锥、大针、鞋砧、铁锤、钉锤、割刀、(草鞋、棕木屐、轮胎胶鞋)

    皮匠被称为五匠之首(皮匠、石匠、木匠、毡匠、铁匠),在城镇,多是指专门制作、修补皮鞋的工匠,在其他地区,皮匠不仅要将皮子加工成半成品,还包括了皮衣、马鞍、皮包的制作。

    与过去皮匠最大的不同点是,现在的皮匠只是补鞋,而过去的皮匠自己制造皮鞋。制作手工皮鞋有如下流程:

    检查皮料颜色、厚度、面层,并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排样、截断。将鞋面所用的材料都截断、安排好。

    帮面制作时,要铲皮,刷胶,贴补强带,拆边,点衬布,针车组合,部件拼接,内外里组合,修剪内里等。

皮匠有很多制鞋用的专用工具,比如切割皮革用的割刀,切割橡胶用的切刀,撑鞋用的各种木楦头,上鞋线用的勾锥。另外,还有车皮机,像缝纫机一样,其动力不是用脚而是用手。有可供敲打的鞋砧,拔鞋钉用的圆头钳等。

皮匠也钉鞋掌,以避免走路时对皮鞋的磨损。

现在已看不见过去那种制作皮鞋的皮匠铺了,因为现在个体生产皮鞋的成本过高,都是厂家生产皮鞋。现在修补皮鞋的手艺人不能称为“匠”了,他们掌握的技术比不上过去的皮匠。

9、石匠

大锤、凿子、小锤、尖锤、手锤、钢凿、钢楔

以采集石料,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的匠人,称为石匠。石匠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职业,从石器时代的石器,直到今天的建筑,石匠的历史从未间断过,任何朝代包括电子时代信息时代,都离不开石匠。所不同的是,现在的石匠除了保持传统的手工操作外,增添了许多加工机械。如雕刻机、切割机、打磨机、抛光机等。

石匠的产品包括很多,建筑上的石阶、石柱、石栏、石瓦、石枋,甚至门楣窗棂上的石雕,生活中的石碾、石舀、石磨、石缸、石槽,丧葬用的石碑、石棺、石墓,以及现在的室内装饰和雕塑。石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无须生产取之不尽的原料。石匠是所有匠人中最繁重最辛劳的,他们多在露天工作,顶烈日冒风雨,与沉重的石头打交道,需要售出极大的体力。

石匠的工作包括上山取石,用大锤、钢楔、钢凿等工具。大锤有木柄的,也有竹柄的。竹柄是用二至三片竹条并在一起,在使用时很有弹性,既省力又防震动。

把荒料运回加工场后,要加工成毛石。这就需要用上手锤、凿子等工具了。凿子宽窄不等,根据加工面积的平整度来确定。以后加工成品,还要经过精雕细刻,成品表面还得打磨。

11、木匠

伐木锯、拉锯、油壶、台架、马凳、弓钻、捻钻、木钻、扩孔锥、各类推刨、锯子、手柄锯、钢丝锯、双刃锯、榫头锯、锛、木刮刀、档头、墨斗、划线刷、直角尺、起钉器、起子、凿子、铁锤、斧头、筑墙木架、夯土锤、门栓、铰链、挂锁

贵州是高原山林地区,木材特别丰富,无论是做农具、打家具、盖房子,都离不开木材。可以这么说,在农村,男人们几乎都动手做过简单的农具。一个村寨,至少有一至两个粗木匠。也有专业以这个手艺生活的,我们称之为细木匠。

粗木匠平常也干农活,如果遇上盖房打家具这类的活,也能做。细木匠就要讲究多了,不仅能做精细的家具,还能雕刻建筑上的图案花纹。这种木匠一般不会在家呆着,或者在城镇开个木匠铺,或者背上工具外出找活,一个活路做下来至少一个月,有时甚至一两年。

伐木是木工最基础的活,把树木砍下来,去枝去皮,然后运回村寨。在贵州,多用斧头伐木,不用锯,更不会用电锯。因为贵州的树木都不是太大,也就是三四十公分的直径,无须帮手,一会儿就能砍下来。

把园木锯成木坊木板,在贵州叫改木料,这就是力气活了。用马架把园木支起,两个人一去一来的站着拉大锯。也有较为省力的拉锯,一人在高处一人在低处,在低处的人甚至坐着当帮手,主要是在高处的人用劲。累了以后,再相互对换。

木枋一般改成四米长20公分宽5公分厚,这种规格被称为4205。木板多是改成3公分厚,刨光下来能达到2公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