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渐行渐远的上饶“老手艺”,记忆深处的老匠人

 唯我英才 2017-01-24


小编今天要给大家盘点一些咱们身边即将消失的手艺,有些莫名的伤感……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有同感?



1
磨刀人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声吆喝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每当听着这声悠长的吆喝,大人们便会把家里不快的菜刀和剪刀拿出去磨。


一部砂轮机、一个放满工具的竹篮、两块磨刀石、一个喇叭和一个短板凳,是这些走街串巷磨刀人的标配。大表哥记忆中,磨刀师傅干完了手中的活计后就会坐下来抽袋碎烟沫子。但磨刀人轻易不喝水,为的是避免外出上厕所的麻烦事。即便是开口跟住家户要点水,那也是往铁皮罐头盒里蓄水之用。

现在这声“磨剪子嘞,戗菜刀……”在城市里越来越少听到,但大表哥不想它消失,因为传统手艺里保留得是我们过去的日子。


2
做糖人

细腻的白糖,恰到好处的火候,熬一锅金灿灿的糖稀。制糖老人手里的工具一番辗转腾挪,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现了。


记忆中老师傅的现场糖画是交上几元钱,在旁边的动物小转盘上转上一圈,指针指向什么,老师傅就给你画个什么。无论是最简单的糖饼,还是栩栩如生的关公、骏马、孙悟空,孩儿们只要看见就欣喜得不得了,大表哥小时候都拿这糖人当宝贝般舍不得吃……



3
打爆米花

爆花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很流行的爆米花器具,密封的带压力机的铁质容器,外形像鱼雷,支在炭火的小炉子上,摇着手柄就可以在炉子上旋转起来,炉子旁边接着一个手动的风箱。

现在能炸的材料更多了,小麦、黄豆、大米、蚕豆、糯米等。街边小贩熟练地将米倒入爆花机内,加入少许糖精,左手转动爆花机的摇把,右手转动风箱,经过7、8分钟的反复转动和加热,随着一声爆响,白花花的大米就出炉了。


4
篾匠

一把简单不过的篾刀,却功夫了得 --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可都是技术活。

编个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个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用一双巧手给了我们绿色、简单的生活。



5
弹棉花

很多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虽然现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被子很多,鹅绒被、丝绒被,可是大表哥还是最喜欢弹出来的棉花被。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6
打铁匠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农村。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

打铁是个技术活,烧铁的时间和打制的时机都要凭经验判断,铁器成形后,为了使其更加坚固,还要进行淬火。红热的铁器直接浸入冷水中,蒸汽散尽,就变成了青灰色,可以直接打磨了。


过去的打铁击匠是个好差事,厂里给铁匠的口粮定量也最高的一等。大表哥听父辈们说,成为铁匠是那时很多孩子的梦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铁匠工作环境暖和且能让一家人填饱肚子。



7
补锅匠

曾经,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看见补锅匠身影。他们背着风箱、炉子和钳子、铁勺等工具以及煤块等燃料。补铁锅时,他们点燃燃料,拉动风箱,待火烧得旺盛一些后,拿出铁皮,放进火炉烧成铁水,然后将这些铁水灌在铁锅破损的部位,快速搅匀,冷却后,铁锅就补好了。

但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电磁炉,补锅的也就越来越少,现在,只有部分酒店和一些老年人会选择去补锅,街头也难觅补锅匠。


8
箍桶匠

箍桶匠又称圆木匠,是专门从事圆形木制容器制作的一种古老手工艺人。以前,生活中使用的脸盆、澡盆、蒸饭用的饭樽、担水用的水桶以及姑娘出嫁的嫁妆马桶、提儿、茶盘、条箱等,都出自箍桶匠之手。

在九十年代以前,经常看到挑着一个担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箍桶噢”、“箍桶噢”的木匠走村串巷,为百姓们制作修理各式各样的木桶制品。随着社会进步,日常生活器具被塑料、铁、不锈钢等制具替代,也由于箍桶工序复杂,加上市场萎缩,很少有人愿意接班这操作很苦、收入不高的手艺,箍桶这个老行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9
拨浪鼓

  拨浪鼓是老北京四合院、大杂院以及卖货郎使用的老物件,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

民国时期的羊皮面拨浪鼓

拨浪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鼓面加彩绘装饰,如河南淮阳、江苏盐城、北京等地的拨浪鼓,在鼓皮上描绘各色花纹;第二种是在鼓身加彩绘,沿着鼓身画一周花纹。鼓面材料以牛皮、羊皮为最常见,其次又有蛇皮、皮纸油纸多种,鼓耳则以玻璃珠最为常见,其次又有用苡米、酸枣核木珠瓷珠等材料。

现在我们多看见的是木制拨浪鼓旁边装着塑料珠子,代表现代的珠子敲响了来自远古的鼓面,一串愉快的“咚咚”。


10
剃头匠

没有宽敞的门市和耀眼的牌匾,只有一把刮脸刀、手推子、塑料凳和老式剪刀,就凭着一手传统理发的老手艺,每天在街头能迎来不少上门理发的顾客。

“方便又便宜,五块钱就能理一个头。”作为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剃头匠大多上了年纪,手艺精湛。但这套老式的剃头流程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11
手工鞋子毛衣


补鞋子

记得小时候新买的鞋怕开胶,也希望能穿的久些,都要去修鞋师傅那里走一圈线。


手工布鞋

回想小时候妈妈在煤油灯下或灯草下一针一线做布鞋,满满的感动,一双手工布鞋要花费多少个日日夜夜……


手工织毛衣

现在还穿手工毛衣的孩子,请举手,小编想说现在还穿手工毛衣的孩子,你好幸福哦!





12
修伞



现在都是伞坏了就换新的,原来我们小时候都是拿去给修伞的爷爷修,修完跟新的一样呢。




13
推磨、制称



推磨

推磨,这可是一件不想干又不能不干的活,农村人基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生活没用上机器磨、电磨之前,都是用石磨来推磨大米、玉米、黄豆的。


制称

小时候我们去当街买东西全部用得是这种称哦,就是有时候会少称。





14
木工、做扫把



木工

老百姓都得靠木匠做家具,箱子、桌子、柜子、床、板凳什么的,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木匠们算手头比较宽裕的一群人。


做扫把

这项手艺已经很少见了,扫把一般都是用高粱、竹子等。做扫把只有两道工序:捆紧和削齐!然而捆紧是个技术活儿。经过削齐整形,很快就能刨出一把扫帚。









衰落,是手工艺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不可避免的命运。这些街头老手艺已经渐渐淡出了现代化城市的舞台,但它承载的那份文化、凝固的那份记忆、保留的那段岁月,却让经历过的人们久久难忘。


江西十大政务微信

本微信由中共信州区委宣传部出品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