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只补钉碗

 红梅萝卜干书斋 2017-03-24

探望阿姨,阿姨知我怀旧有一只旧碗,就是上面有补钉,不知要否?完后就从屋角落里找出一只破碗递给我。

 

是一只粉彩瓷碗,碗上有四只彩蝶,碗底上有一枚印,是一只普通碗,并不稀罕,在上世40年代至50年代很多。碗上有一处修痕迹,其上面有4枚补钉,把豁口碎片与碗体相,使只碗依旧可以使用。我见过很多碗,其中包括已破的碗,但没有再见过还保存修痕迹——有修补钉的碗,只碗使我想起了童年生活。

 

候生活苦,那是一个百兴时期,各资匮乏,多物品需划分配,一件衣服也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中孩子多,所穿衣服基本上是兄穿后的旧衣服,只有新年前夕,母会叫来老裁缝给全家个人做一件外套,就是年穿的新衣服,等我穿旧后,又是两个弟弟的“行”。那穿衣服不计较,上衣有丁、子膝盖有丁那是常事, 不但是我家,周围邻居、学校同学比比皆是,

不但衣服破了要修,生活器皿坏了也要修,如水缸脸盆、铁锅铝锅、木桶木盆、鞋子、桌椅……。修匠挑着修理担子,穿行于街巷里弄,有的大声喝:磨剪刀白刀、箍桶伐、修棕棚伐、爆炒米……,有的在挑担上放一串长条金属片,些金属片会随着匠人脚步左右晃,相互碰撞,铮铮……”的金属声。一条小巷里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匠人穿梭,就跟现在新村里“铛铛……”收废品般的多,当匠人进行修补时,周围的小孩子就会围着这些手艺人,目不转睛盯着看,把这些手艺人的操作过程看在眼里、深深烙印在脑子里,几十年过去了,谈起这些匠人的操作过程,还能一五一十的详细抖落出来。

 

如补锅匠人操作时就会有一只小炉子,里面放一只小甘锅,小甘锅里放一些碎铁块,旁边有一只木制长方形风箱,补锅匠一只手有节奏的推拉着风箱的压缩杆子,一只手料理着小炉子里的补锅料,小炉子里红色的火焰在风箱的风力冲击下,闪出耀眼的火花,等碎铁块熔化成铁水后,补锅匠就会在铁锅破口处底下衬一块厚厚的,浸了水的湿布层,上面放一些草木灰。补锅匠用一只陶泥小勺子,挑起一勺红红的铁水放在铁锅破口处,在铁水上撒一些草木灰,用一根长条的布层圏起的压棒压平铁水,连续重复这样的动作,一个小红点、一个小红点,连成一块红红的补层,等一个个小红点冷却后,涂一些膏状的物在补层上,铁锅也就补好了。

 

这些匠人以自己精巧手艺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还拾遗补缺给居住在里弄小巷的百姓来生活的便利,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成为孩子们接触社会生活的一部份。大人常会指着这些匠人告诫孩子,“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当年的许多“行当”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理念的改变,已逐渐消失,成为老一代人常常怀念的“乡愁”。

 

补饭 ,小候常看到。修补饭碗是很致的活,其修工具都是小巧精致,如拉线小钻头、小……,修碗匠也修大水缸,其原理是一致的,都是在器物上打眼,然后用搭丁把破的地方接起来,抹上膏泥之的粘合物。

 

阿姨我的旧碗,上面的修搭丁,并不是我平常看到的像小体状的锔钉,而是破碗正反面放置对应的小片,用一枚插销钉穿,固定正反面小片,从而也固定了碗体与碎片,使之成一体,继续发挥碗的盛放作用。

 

只旧碗值钱,却保留着破碗修痕迹,也保留了当年生活辛,一切物品都要物尽其用,不浪,也反映了当年民的淳朴。

 

我看过许多关于修补碗的小文章,但都没有实物图片,这是一个遗憾,在有图就有真相的网络时代,这只有锔钉修补的碗就是一个标本,也是这只碗的无形价值所在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