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首秧田诗词,漠漠水田,青青秧苗,农村特有风光,也是无比旖旎

 茂林之家 2023-04-30 发布于湖南

在诗词流派中,“山水田园派”始终是一个大的派别,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和更加专注“山水诗”的谢灵运,到了唐代,终成诗词中的一大流派,其中的代表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但唐代及以前的“山水田园诗”,以山水风光为主,其实涉及到农村生活的,并不是很深入。

而到了宋代,“山水田园诗”终于深入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是扎根于农村生活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比如杨万里,比如范成大,还有辛弃疾等,描写的农村生活都非常深入,是真正的“田园诗”。为什么说宋代的“田园诗”,才是真正的农村生活描写,因为它们涉及到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描写农村节假日场景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农村劳动场景的“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写农村丰收景象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

这其中,宋代“田园诗”,就算是描写农村风景,也经常涉及到农业作物的风景线,而不是单纯的描写山水风光。而对秧田风光的描写,在唐代是很少看到的,而在宋诗中,却又极为常见。

1. 荷心风百顷,秧底月千寻,舒岳祥

刚刚插下的秧苗,在水田里还比较稀疏,而水田里的水又十分充足,到了晚上,青青的秧苗,清澈的水面,明月倒映在秧苗中间的水面下,风光十分旖旎。宋代诗人舒岳祥在《夏日山居好》中,就着重描写了这样的风景:

夏日山居好,藤床面北林,

荷心风百顷,秧底月千寻。

幽鸟珍毛羽,流泉响磬琴。

此中多乐事,客至亦能吟。

秧底月千寻

“藤床面北林”,夏日,用树藤做的床特别凉爽,把藤床布置在野外,面对着北面的树林,人躺在藤床上,就特别清凉。

“荷心风百顷,秧底月千寻”,藤床的南面,是一望无际的荷塘,夏日凉风吹来,荷叶随风而动,一连数百顷。而西面则是无边的秧苗,青青的秧苗,水田的水很清澈,月光洒满了上千寻的水田。

“流泉响磬琴”,而从山上顺流而下的山泉,叮咚作响,就像美妙的琴声一样。

特别喜欢这句,“秧底月千寻”,刚插下去的秧苗,充满了生机勃勃,月光倒映在水田里,配合着青青的秧苗,就像梦一样。

2. 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杨万里

在诗歌史上,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可以说关注农村生活的双子星。特别是杨万里,他笔下的农村生活,正如他所倡导的“诚斋体”那样,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这首描写秧田的《农家六言·插秧已盖田面》就是这样的:

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

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

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

“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这个时间,秧苗都已经插完了,青青的秧苗,已经覆盖了整个的田面;刚刚插下的秧苗,还比较稀疏,水田里水光一片,微风轻轻吹来,秧苗轻轻的摇摆,就像是在逗水光一样。

“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白色的鸥鸟在远处的水滨飞翔,而外出放牧的黄犊,这时候已经准备回家了,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牛犊身上,构成了农村美丽的风景。

一句,“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是刚刚插下秧苗后的农村风光,人们看到自己刚刚劳动后的成果,这无疑是农村最旖旎的风光!

3. 稻畦插遍青如染,满望今年倍有秋,王炎

这首宋代诗人王炎的《闻田家插秧已毕》,道出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同时,也写出了对秧田风光的由衷赞美,非常值得一读:

闻道田家日夜愁,黄云白雪不全收。

稻畦插遍青如染,满望今年倍有秋。

稻畦插遍青如染,满望今年倍有秋

“闻道田家日夜愁,黄云白雪不全收”,“黄云”,指成熟了的金黄色的麦穗,微风吹来,像黄云一样。“白雪”,指白色的蚕茧,白得像雪一样。

最近听说田家里人们在日夜发愁,愁什么呢?因为大片成熟了的金黄色的麦子,还有刚刚结茧的蚕茧,都还没有收回来。

“稻畦插遍青如染,满望今年倍有秋”,现在好了,我看到水稻田里,刚刚插下去的秧苗,青得就像是染过色的一样,就知道麦子也收了,蚕茧也收了,更重要的是,秧苗也插了,今年秋收也充满了希望!

“稻畦插遍青如染”,进入夏天,气温日见升高,秧苗也是长得飞快,刚插下的秧苗,在水田里还稀稀疏疏;但几天功夫,就如绿草地一样茂盛了,秧苗的颜色也是更深了,就像是染上去的一样。

一句,“稻畦插遍青如染”,真是醉人的绿!

4. 寂寂农家春,新秧满田绿,刘子翚

这绿油油的秧苗,任谁看到了就会觉得可爱,忍不住会浮想联翩,这到了秋天,将会是怎样一个景象?宋代诗人刘子翚在《怀新亭·茅檐入竹低》一诗中,就看到了这样的风景,也做出了秋天的联想:

茅檐入竹低,旷野时寓目。

寂寂农家春,新秧满田绿。

何时稻登场,秋山响蓬朴。

寂寂农家春,新秧满田绿

“茅檐入竹低,旷野时寓目”,茅屋在竹林里,比起竹子,屋檐显得比较低矮;坐在屋里,外面的田野也时不时从眼睛里过去。

“寂寂农家春,新秧满田绿”,春天的农家比较安静,不像城里赏花那样热闹,但也不乏风景,这新插下去的秧苗,放眼望去,漫天都是绿色,醉人的绿色。

“何时稻登场,秋山响蓬朴”,看着这满眼的绿色,我不禁浮想联翩,什么时候,稻谷收下来了,运到了打谷场,这时候,整个秋天的山谷,到处是一片打稻谷的“蓬朴”响声,那是充满了喜悦的声音。

一句,“寂寂农家春,新秧满田绿”,虽然现在农家的春天比较寂静,但看到这满眼的绿色秧苗,就知道,在不久的秋天,到处是打稻谷的“蓬朴”响声,那时候,农家就热闹了。

5. 一眼平畴三十里,际天白水立青秧,杨万里

这首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登多稼亭·雨前田亩不胜荒》,非常有意思,它比较了插秧前和插秧后的水田风景,赞美了秧田的美景,同时,也赞扬了劳动人们的辛劳:

雨前田亩不胜荒,雨後农家特地忙。

一眼平畴三十里,际天白水立青秧。

一眼平畴三十里,际天白水立青秧

“雨前田亩不胜荒,雨後农家特地忙”,下雨之前,农田基本上是荒芜的,一片破败之象;而下雨后,农家就特别忙碌。

“一眼平畴三十里,际天白水立青秧”,现在,我是一眼望去,三十里的范围,水田一片平畴;一望无际的白色水田,中间挺立着青青的秧苗。

一句,“一眼平畴三十里,际天白水立青秧”,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6. 秧田水满绿萋萋,杨柳成阴暗短堤,宋辅仁

相对而言,这首清末诗人宋辅仁的《四月十五月明如昼独步湖堤感赋》,所表达的感情就复杂得多,既有客居地农村景色的赞美,又有客居思乡的心情:

秧田水满绿萋萋,杨柳成阴暗短堤。

独立月明人静处,乱蛙喧后子规啼。

秧田水满绿萋萋,杨柳成阴暗短堤

“秧田水满绿萋萋,杨柳成阴暗短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但一般来说,游子在外看到草木茂盛才会这么形容,比如,崔颢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有游子思乡的感情在里头。

秧田的水很满,秧苗绿油油,长得非常茂盛;已经是晚春了,杨柳都成荫了,使得短短的河堤阴暗了下来。

“独立月明人静处,乱蛙喧后子规啼”,“子规”,即杜鹃鸟,意即“子归”,你该回去了。我一个人独立在明月下,夜深人静,只有秧田里一阵混乱的蛙叫,蛙叫暂停后,又听到几声子规鸟的叫声。

7. 大麦成苞小麦深,秧田水满绿浮针,范成大

宋代诗人是真心关心农村的,范成大即使旅居在外,也不忘观察当地农作物生产和生长情况,当看到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时,诗人也不免为农民能解决温饱问题而放了心,可以放心回家了。这首《寺庄·大麦成苞小麦深》,表达的就是这种心态:

大麦成苞小麦深,秧田水满绿浮针。

今年一饱全无虑,宽尽归舟去客心。

秧田水满绿浮针

“大麦成苞小麦深,秧田水满绿浮针”,地里的大麦已经结苞了,而小麦也长了大半个人深了,都长势喜人;而秧田里呢?今年风调雨顺,秧田水满,刚刚查下去的秧苗,虽然稀稀疏疏,但绿得可爱,就像针一样浮在水面上。

“今年一饱全无虑,宽尽归舟去客心”,看到这一切,诗人感到今年应该是一个丰收年景,庄稼人今年的温饱问题应该无忧,所以,他也就放宽了心,可以放心的乘舟归去了。

一句,“大麦成苞小麦深,秧田水满绿浮针”,这是喻示着丰收的初夏美景!

8. 绿树坐黄鹂,青秧点白鹭,徐霖

宋代诗人徐霖,乘船走水路,路过江南,这其中,“青秧点白鹭”应该是江南特有的风光。诗人在《舟中杂咏·绿树坐黄鹂》中写道:

绿树坐黄鹂,青秧点白鹭。

睡起倚船窗,知是江南路。

绿树坐黄鹂,青秧点白鹭

“绿树坐黄鹂,青秧点白鹭”,这是典型的倒装句,真正的句式应该是“黄鹂坐绿树,白鹭点青秧”。这句里有四种颜色,“绿”、“黄”、“青”、“白”,特别显眼。

黄鹂鸟栖息在绿树上,而白鹭却在青青的秧苗间时不时点头,寻找食物。江南的风光,梦里的水乡。

“睡起倚船窗,知是江南路”,我刚刚睡醒,倚靠在船窗上,看着外面的风光,知道是到了江南路了。为什么诗人知道到了江南了,还是这句,“青秧点白鹭”,古代种植水稻的地方,除了江南,就是湖广,在湖南湖北,我们很少看到有白鹭在水田里觅食,因此,“青秧点白鹭”的景色应该是出现在江南。

9.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范成大

这首范成大的《插秧·种密移疏绿毯平》,则描写的是插秧过程中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劳动的赞扬,以及对丰收的期盼:

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秧苗播种的时候,是非常密集的,而经过移栽和插秧过后,就稀疏得多了,整个秧田看上去就像绿地毯一样平整;因为刚查下去的秧苗还比较稀疏,行间的水很清澈,微风吹来,秧苗摆动,就产生了浅浅的波纹。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击壤”,相传帝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歌唱百姓安居乐业。可以城里的人,有谁知道,这细细的,不起眼的青青草儿,它们中间蕴含有庆祝丰收的击壤歌声。

一句,“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这是认真欣赏过秧田风景的人,才能写得出来的诗句。

10.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杨慎

明代才子杨慎,除了描写讨论天下兴亡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以外,这首描写农村风光的《出郊·高田如楼梯》,既很形象地写出了农村风光的奇美,又有政治哲理蕴含在里面,也是非常值得一读: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山坡上一级一级的畦田像楼梯,平原上整整齐齐的畦田像棋盘。

世事何尚不是如此,那些一眼一看就知道需要费力解决的问题,就像人上楼梯一样,需要一步一个台阶的去解决;而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问题,很有可能像一个棋局一样,一不小心,就让人迷失在棋局里。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白鹭忽然飞到水稻田上来,在一片绿色的秧苗上点上了一个显眼的白点。

只要我们认真去解决问题,胜利就会忽然而至,就像不经意间,一只白鹭飞到绿色秧田里,称为一抹突如其来的惊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