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 项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这篇超全!!

 新用户06296651 2023-04-30 发布于海南
0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❶ 参考值

20 ~ 40 s(注:本文为本实验室参考区间,仅供参考)

 临床意义

APTT 检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用于 APTT 的定量分析和凝血因子 Ⅷ、Ⅸ、Ⅺ、Ⅻ 的活性分析,还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测。

APTT 延长:

1. 血友病 A、B,凝血因子 Ⅵ、Ⅶ 缺乏症,血管型血友病(vWD)。
2. 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3. 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IC,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含有 FDP/D-D。
4. 口服抗凝药,肝素治疗等。
5. 循环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因子 Ⅷ、Ⅸ 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 缩短:

1. 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
2. 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和严重灼伤等。

❸ 干扰因素

1. 标本采集管顺序错误,先采集含促凝剂或草酸盐、EDTA、肝素等抗凝剂的采血管;存在部分抽血困难的患者,使用含肝素抗凝的抽血针抽血后注射到柠檬酸钠抗凝管;肝素污染导致 APTT 延长。
2. 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 APTT 缩短。
3. 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导致 APTT 延长。
4.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APTT 延长。

图片
图源:参考文献截图

5. 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无法测得或假性升高。
6. 标本采集后长时间放置,导致 APTT 延长。
7. 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导致 APTT 缩短。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

图片
 图源:参考文献截图

8. 标本离心力低、离心时间短,导致 APTT 结果降低。
9. 患者红细胞比容 > 0.55 或 < 0.25,应调整抗凝剂比例进行校正。
10.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后需常温放置 5 ~ 10 分钟,若没有常温放置,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02
凝血酶原时间(PT)


❶ 参考值

PT:10 ~ 14 S
INR:0.8 ~ 1.15

 临床意义

可以反应人体内凝血酶原水平,和血浆内凝血因子 Ⅴ、Ⅶ、Ⅹ 的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临床常采参考 PT 和国际化标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即 INR 去监测、判断治疗效果。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国内以 1.8 ~ 2.5 为宜,常不超过 3.0。

PT 延长:

1. 先天性:先天性凝血因子 Ⅱ、Ⅴ、Ⅶ、Ⅹ 缺乏、低 (无) 纤维蛋白原血症;
2. 获得性: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 K 缺乏、肝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

PT 缩短:

1. 先天性凝血因子 V 增多。
2. 口服避孕药、洋地黄中毒、乙醚麻醉后。
3. 高凝状态 :DIC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等。
4. 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
5. 多发性骨髓瘤。

❸ 干扰因素

1. 标本采集时发生肝素污染,导致 PT 延长。
2. 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 PT 缩短。
3. 标本处理不当,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导致 PT 缩短。
4. 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会导致 PT 延长。
5. 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或保存条件不当等均会导致 PT 延长。
6.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PT 结果延长。
7. 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结果无法测得或延长。
8. 患者红细胞比容 > 0.55 或 < 0.25,应调整抗凝剂比例进行校正。
9. 标本离心力低、离心时间短,导致 PT 降低。
10.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以后需要在常温放置 5 ~ 10 分钟,没有常温放置等,均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03
凝血酶时间(TT )


❶ 参考值

13 ~ 21 s

 临床意义

TT 检测可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和功能,临床常用于判定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的筛查项目,还常用于监测溶栓治疗效果。

TT 升高:

1. 肝素增多 / 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2. FDP/D-D 增多。
3.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TT 缩短:

标本存在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❸ 干扰因素

1. 标本采集时,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导致 TT 延长。
2. 标本采集时发生肝素污染,可能导致 TT 假性升高。
3.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TT 结果延长。
4.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后需常温放置 5 ~ 10 分钟,没有常温放置等,均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5. 标本采集后没有及时检测或保存条件不当等均会导致 TT 缩短。
6. 患者红细胞比容 > 0.55 或 < 0.25,应调整抗凝剂比例进行校正。

04
纤维蛋白原(Fbg)


❶ 参考值

1.7 ~ 4.05 g/L

 临床意义

Fbg 升高:

1. 高凝状态: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病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等
2. 亦见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肾小球疾病活动期,放射治疗后,烧伤,休克,外科手术后,恶性肿瘤,多发性 骨髓瘤等
3. 口服避孕药等。
4. 炎症、创伤、妊娠等。

Fbg 降低:

1. 肝脏疾病(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2. DIC 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溶栓治疗的监测;
3. 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4. 恶性贫血;
5. 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等。

❸ 干扰因素

1. 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对 Fbg 结果影响较大。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
2. 受采血量或红细胞比容的影响,Fbg 随着抗凝比例的降低检测结果在逐渐升高。
3. 采血时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可能影响 Fbg 检测结果。
4.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Fbg 结果降低
5.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以后需要在常温放置 5 ~ 10 分钟,没有常温放置,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0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❶ 参考值

FDP:0 ~ 5 mg/L

 临床意义

间接反映纤溶活性亢进,可作为纤溶活性的筛查指标之一。

FDP 升高:

1.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升高。
2. 继发性纤溶亢进: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恶性肿瘤、心、肝、肾疾病及静脉血栓等。
3. 溶栓治疗后。

❸ 干扰因素

1. 类风湿因子强阳性时,可能导致 FDP 假性升高。

06
D-二聚体(D-dimer)


❶ 参考值

< 5.5 mg/L  FEU/DDU

 临床意义

D-dimer 是机体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作用下的产物,临床常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排除诊断。

D-dimer 升高:

1. 各种局灶性、弥漫性、年龄性的血栓性疾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2. 新生儿窒息
3. 系统性红斑狼疮
4. 肝脏疾病,升高水平跟病情严重相关
5. 胃癌
6. 支原体肺炎
7. 2 型糖尿病
8. 过敏性紫癜
9. 妊娠期升高,提示血栓风险
10. 急性冠脉综合症和夹层动脉瘤、急性脑梗塞。

❸ 干扰因素

1. 溶血、脂血、胆红素升高,可能导致某些检测方法 D-dimer 假性降低。
2. 高浓度类风湿因子可能导致 D-dimer 假性升高。
3. 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浆中存在异嗜性抗体,可能导致 D-dimer 假性升高。

07
抗凝血酶 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


❶ 参考值

80% ~ 120%   

 临床意义

AT Ⅲ 是凝血酶及因子 Ⅻ、Ⅺ、Ⅸ、Ⅹ 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性抗凝蛋白,参与维持体内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临床也常用于监测肝素治疗。

ATⅢ 增高:

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者。

ATⅢ 降低:

1. 先天性:遗传性 ATⅢ 缺乏,分为 CRM - 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 CRM + 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2. 获得性: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与病情程度相关、肾病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科术后、肺梗塞及口服避孕药等。

08
凝血 VIII 因子活性检测


❶ 参考值

70% ~ 150%

 临床意义

活性减低:

甲型血友病 (重型小于 2% 、中型 2% ~ 5% 、轻型 5% ~ 25%及亚临床型 25% ~ 45%) ,血管性血友病 (Ⅰ 型和 Ⅲ 型) ,DIC、血中存在因子 Ⅷ 抗体和使用抗凝剂等。

活性增高: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恶性肿瘤等。

09
凝血 IX 因子活性检测


❶ 参考值

70% ~ 120%

 临床意义

活性减低:

乙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 (Ⅰ 型和 Ⅲ 型),DIC、血中存在因子 Ⅸ 抗体和使用抗凝剂等。

活性增高: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恶性肿瘤等。

10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


3P 试验主要是测定血浆中是否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其中关键因素是既存在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又要有大片段的 FDP 存在 (x 片段),试验才呈阳性。因此,3P 试验对继发性纤溶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是敏感性较差。

❶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3P 阳性:

见于 DIC 早期或中期,外科大手术后,严重感染 (尤其是大叶性肺炎) 以及呕血、咯血等。

3P 阴性:

见正常人、DIC 晚期和原发性纤溶。

❸ 干扰因素

水浴温度太低或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过低都会造成假阴性结果。


文章首发:丁香园检验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