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五项的结果,与其他检验报告的解读是一个道理,我们不可能单纯只去分析某一项为何异常,而是要综合分析。 凝血五项 PT(凝血酶原时间)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FBG(纤维蛋白原) TT(凝血酶时间) D-二聚体 非常关键的示意图: 一、PT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原因是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存在轻度的维生素K缺乏。 缺乏造成涉及的VII减少,PT时间延长, 因VII半衰期短,所以最先表现为PT时间延长,其他四项正常, 通常情况下PT延长不会超过34s(凝血酶原时间参考值:11~17 s)。 二、APTT单纯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分为两类情况: 第一种存在出血 最可能的原因是先天性缺乏 包括VIII、IX、XI因子缺乏(也就是先天性血友病)。 也有可能存在VIII因子抑制物(也就是获得性血友病) 第二种不存在出血 原因是存在的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当然还有一下罕见 (包括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可忽略。 三、FBG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原因:一些炎症、创伤和妊娠 四、PT和APTT升高,其余三项正常 原因:维生素K缺乏 包括: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菌群混乱,维生素K吸收不好,一些老鼠药中毒(如溴敌隆)、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五、PT、APTT和TT升高,FBG偏低,DD正常或稍升高 原因 1、肝病(如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各种凝血因子合成不足。 2、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非常罕见) 六、PT、APTT和TT明显升高,FBG偏低,DD明显升高 原因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常见于产科意外、脓毒血症、恶性肿瘤等患者中。 上面讲的要么是PT延长,要么APTT延长,要么FBG偏低 那么出现PT、APTT缩短,FBG偏高情况 原因:凝血因子活性增加、加了促凝药物、凝血因子增多、抗凝因子排泄过多。 常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比如: 1)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丢失,利尿剂应用排泄,抗凝因子排泄过多, 2)肾病综合征使用激素可以增加凝血因子活性,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临床上肾病综合征使用肝素抗凝。 比如: 3)口服避孕药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剂,对凝血的影响主要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通过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Ⅳ、Ⅹ、Ⅺ等)的增多,抗凝血酶(ATⅢ)的减少,使血凝功能处于高凝状态。 比如: 4)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较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说明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 比如 5)促凝血药使用 1.促凝血因子合成药-维生素K1 2.促凝血因子活性药-酚磺乙胺 3.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环酸、氨基己酸 4.影响血管通透性药-卡巴克络 5.促进血小板聚集药-矛头蝮蛇血凝酶 6.对抗肝素药-鱼精蛋白 可增加止血效果。 而理解这些凝血功能内容及意义,可以通过这种神奇的表清晰表达出来。 |
|
来自: 天涯aobebd0m4x > 《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