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冲突·分裂·融合:心理学假说与《双生》

 王栩丶 2023-05-01 发布于重庆

(作品:《双生》,[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著,黄茜 译,作家出版社 2014年3月)

《双生》,一部迷宫式的小说。若泽·萨拉马戈在其中设下障碍和谜题,解谜的钥匙无从觅之,这就使得对小说的理解呈现出多重视角下的阅读认知。不过,小说作为一种文本载体,它所呈载的关于人类精神、意识、心理层面的一切奥秘远非狭义的“文本”,亦即“作品”限定的所指,在萨拉马戈笔下,小说实现了广义“文本”的技术性概念。

《双生》作为风格强烈的实验文本,以无序的故事、模糊不清的人物设置、含糊的时间界定展示出扑朔迷离的叙事技巧,其中夹杂了大量历史、社会、心理等领域的述说以及独特的评论,更是为小说带上了几分难以解读的神秘色彩。关于知识领域的述说与评论,此起彼伏般的出现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看似扯闲篇,实则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类的悲悯、对生命的认知藉由小说文本这一载体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辅以纯熟的写作技巧,这些意识形态符号完美地嵌入一个双生子的故事里,构成了知识领域假说与实证相结合的多重解读体系。这是带有萨拉马戈风格的解读体系,在《双生》这部小说里,被特图利亚诺·马克西莫·阿丰索“称作意识形态符号的东西,渗透进了每一行字,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日期,这些意识形态符号不仅内在于对事实的解释,同样内在于我们解释事实时所用的语言,更不要忘了我们使用这种语言时所带有的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意向性”。萨拉马戈强调一种讲故事的模式,突出地指明这种模式的意向性。所以,作为“作品”的小说在《双生》里消解了“小说”的文学概念,而在实验层面成功的引导着与读者的跨文本交流。

不容否认,《双生》的多元化阅读路径展现出独具魅力的阅读体验,这让《双生》不仅以文学文本的形式彰显出其存在的价值,更在知识领域的层面让广义的文本解读实现了异彩纷呈的绽放。

《双生》的故事芜杂,线索纷繁,得益于萨拉马戈高超的叙事,将一个双生子寻找、解谜的经历铺展的千头万绪,在毫无逻辑的文字推演下将生命的裂变、聚合以及分离的过程讲述的触目惊心,却又顺乎自然的真实可信。文字的毫无逻辑当是作者设下的迷宫,为了营造一种凌乱,内在的有序仍然严格遵循着叙事结构的递进和演变。凌乱与分裂相类,归属一种散漫的精神体验。凌乱是精神的自弃,分裂则是精神的失控,这就在精神层面开启了不受约束的漫游。特图利亚诺·马克西莫·阿丰索就是这么一个精神漫游者。他有着“梦游者的气质”,这类神经质人格让阿丰索在小说里一出场就具有了心理领域的符号化的形象。这同样是意识形态符号的在场,赋予了阿丰索历史教师的标识。带着这一标识,萨拉马戈对历史独特的见解在小说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了历史底蕴的灌注,小说行文于流畅中透着严谨,引导读者完成思考的同时,铸就符合自身在对小说阅读认知上的那把解谜的钥匙。秘钥的锤炼过程充满着艰辛,要从萨拉马戈设置的迷宫里寻获线索实属不易。正因如此,小说与知识领域的结合在作者笔下突显出强效的助力。在将小说通读一遍之后,翻检阅读形成的记忆,可以发现,小说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这一呼应隐于对人物的交代,而剥离出人物悲剧性的谢幕,结尾的呼应则仿似对开头的技术性注释。

“谢幕”一词得以引出与之相关的电影业,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以安东尼奥·克拉罗为代表。克拉罗是一个配角演员,“演员”与“谢幕”一词联结,在认知空间延展出小说结尾故事的循环、再生与不确定性。有了“谢幕”,也就有了概念上的“登场”,这让结尾对故事的无限循环模糊了时间限定的同时,也让读者拨开词语的浓雾在一路摸索中最终确立阅读的自信。

克拉罗于故事结尾以阅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呼应阿丰索在故事开头阅读相同著作的出场给小说留下了一条首尾相连的线索,这条线索贯串始终,构成了小说的叙事脉络。循着这条线索的铺展,克拉罗与阿丰索的生活轨迹在重合下逐渐浮现出关于“真相”的端倪。阿丰索在观影时看见了另一个自己,来自电影里的这个“自己”有着影像上的真实,它如同一个影子成为困扰阿丰索的日常之谜。于是,阿丰索开启了解谜的过程。“解谜”意谓寻找,寻找“自己”,经由这一过程,萨拉马戈告知读者,我们对日常的冲突在经验层面的倾向和喻指无疑知道的少之又少。因此,寻找“自己”显得孤独而无畏。

无畏在克拉罗身上表现出与日常难以和解的强横。克拉罗从“跑龙套”的群演起步,到有了五行台词的配角演员,再到有了五十行台词的重要配角,亲历了电影业不少浮沉,也被影圈的沉渣熏染而滋生了忌妒和敌意。这是顺乎自然的“滋生”,在词语的表象下,生自一种不可抗拒的愿望。“愿望”,萨拉马戈将其与“敌人”联结,阐释出“敌人并不是因为我们想有敌人而出生的”,而是在“愿望”的驱动下,“想要我们成为他们的敌人”。有五行台词的演员对有十行台词的演员产生出忌妒,随着忌妒所激起的内在驱动力的开启,在这个行业也就“孕育起繁茂、旺盛、天荒地老的敌意”。克拉罗的认识洞察了日常冲突的真相,萨拉马戈的释义让真相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在对真相的洞察下,克拉罗滋生出来的强横成为影响其人格特质的重要因素。

阿丰索的寻找深入到故事的源头,它以阿丰索与克拉罗的见面提示出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在对人格碎片的重组中铸就秘钥的过程。重组过去的碎片是《双生》重要的叙事经验,通过寻找,结合“幻想”与“异想天开”这些充满感性色彩的词语的暗示,双生子同时找到了彼此的宿主。小说结尾,埃莱娜对重组碎片的强调,让阿丰索完成了与克拉罗的复合。

由此可知,从心理学假说的层面解读《双生》不失为一种对文本的阐释方法。阿丰索与克拉罗的人格特质有着完美的契合,在生活轨迹的重合下,二人合二为一,以克拉罗的主人格主导了结尾对人物的交代。

“循环”让小说以螺旋式的结构设置了一个日常之谜,阿丰索作为克拉罗分裂出来的次人格,在小说里是叙事的中心。阿丰索的视角在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自由转换,这种打乱时空的即视感类似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给小说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印迹。

透过渗入字里行间的心理印迹,次人格阿丰索的日常亦是主人格克拉罗的经历。故事发生在五年以前,叙述则是概念上的“现在进行时”。在对心理时间的呈现上,作为叙事主体的阿丰索以次人格的视角讲述了克拉罗的故事,并且在心理空间最终寻找到了“自己”——作为主人格的克拉罗。

《双生》并非一个寻常意义上的那种好看的故事。它所寻求的隐喻在于,在关于人类社会普遍的冲突和焦虑中,一个病态的想象力会把我们暂时带离对抗和矛盾的现实空间,置身于虚化的“现实”中,开启一段循环往复的寻找之旅。寻找失去的“自己”,在时间的堤岸上,等待时间前来。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