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字日不连石花 | 石门铭

 新用户96181648 2023-05-0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石门铭》是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一方摩岸。石刻,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由王远撰文并书法作品。摩岸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原刻于陕西汉中石门东壁,后凿移到汉中博物馆。

《石门铭》是“石门十三品”之一,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废置已久的褒斜道之事。它与《石门颂》有一脉相承之洣源,但结体更为开阖瑰奇,线条更为流畅跌宕,气势更为激荡奔放,笔墨飞舞,意气风发,恣情挥洒。其结字奇纵,字势飞逸,纵敛随心,顿不停留,挫不迟疑,一泻而下,势不可止,超俗脱凡,仙姿神态,跃然其间。

用笔上《石门铭》特点:

中锋用笔,苍茫圆浑。《石门铭》用笔以中锋为著,逆入藏出,行笔取涩势,沉着含蓄,偶露锋芒,古朴浑厚。线条粗细结合,苍劲凝练,圆劲饱满,如“魏”字、“黄”字线条遒劲,力透纸背,'里”字、“开”字圆浑流动,富有节奏。

长画飞逸,笔势往来。《石门铭》的点画有“铁画银钩”之感,虽细画不厌其细,然以一身之力贯之;其线条“长枪大戟”,任笔端弹力恣情纵横,挥洒自如,力运千斤;长亦不厌其长,势来不可遏,势去不可止,开张奇逸,舒展自然,笔势往来,生动至极。如“山”字的中竖,'盖”字的下长横,'者”字的长撇,“秦”字的撇捺,“刺”字的竖钩,“屯”字的浮鹅钩等笔画飞逸奇浑,飘洒流宕。

笔含篆隶,“以草作楷”。《石门铭》与汉隶《石门颂》都是摩岸刻石,在用笔与风格上保持了延续性,既有《石门颂》的篆籀气,又有《石门颂》的“草隶”之趣。二者都不囿于时代风气,《石门颂》跳出汉隶用笔规格,“以草作隶”;《石门铭》不同于北魏的用笔峭劲,“以草作楷”,如“北”字的隶意,“崩”字的转折为“篆”折,婉转通畅,“岸”字奇逸飞动,草情毕俱。

王远书,武阿仁刻。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刻于褒斜道(今属陕西汉中)。王远,祖籍山西省太原,永平年间任梁、秦二州典签,是名处理文书的小吏。刻工武阿仁奉命将王远撰写的表彰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等人奉北魏宣武帝之命,修复废置已久的褒斜道阁一文刻于褒斜道石门崖壁上,因此称《石门铭》。碑文的内容对研究北朝的交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碑的字体类似《石门颂》、《孔庙》等碑,淳古秀茂,结体跌宕恣肆,韵趣横生。康有为推崇其“为飞逸浑穆之宗”,可谓“神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