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我们的情感:羞耻(Shame)| 羞耻是羞怯的丑陋姊妹

 王秀娟娟 2023-05-01 发布于广东
羞耻  Shame
作者:Salman Akhtar
翻译:丛孟晗

图片

羞耻是羞怯的丑陋姊妹。

Shame is the ugly sister of shyness.

设想你是一名男性,走进一间会议室却没拉上裤子的拉链。或者你从男厕所出来,满身轻松,准备回到那场还在继续的宴会,突然你发现你刚刚尿到了自己身上;你裤子上的尿渍彰显了你的笨拙。或是想象一下(上帝保佑这种事可千万别发生),你在一场庄严的婚礼上放了一个响亮的屁,或者再糟一点儿,那是在一场葬礼上。

仅仅是想到这些情况就能激起我们的羞耻,它似乎是我们最畏惧的一种人类情绪。毫无疑问,愧疚、懊悔和遗憾,同样不是我们期待或乐于体验的感受。但它们都是私人的情绪,可以被我们流放到我们内在自我中从不为人所见的隐秘角落。我们能够把它们封藏起来。而羞耻,相较之下,却是高度公开的。根据定义,羞耻会唤起一种暴露于人前,并作为对象为他人所审度之感。我们无法逃离这种感受。嗯,几乎无法。但让我先别跳到那么前面。让我先来深入挖掘一下羞耻的主观体验。

当我这么做时,这种感受的四个成分立即变得显而易见。首先,会有一种突然的暴露感。羞耻者会感到自己身上一些尴尬或讨厌的东西被昭示在他人面前。就好像房间里的所有人此刻都在注视着自己,而自己却表现出了致命的瑕疵和污点。不同于在愧疚的感受里,想象中的谴责来自于听觉,羞耻体验到的拒斥在视觉上更为鲜明且基本。当我们感到愧疚时,我们会在耳中回响起儿时父母的谴责。而当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再度想见他们严苛而令人感到屈辱的目光。

其次,羞耻伴随着一种急剧增加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觉知。在心里回想一下你对在公共场合高声放屁的想象瞬间,你就会立刻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如果你能原谅我这些话字里行间飘出的恶臭试象一下的话,你就会发现,你在“放屁前”的心理状态决然不同于你在“放屁后”的心理状态。在不幸发生之前,你非常平静,安然如常地过着你的日子,与周围的环境无暇地融为一体。而当不幸发生之后,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产生了强大的张力。你急剧地意识到了你自己,被兀然隔绝于你周身事物回转的旋律之外。

这就引出了羞耻的第三个要素:强烈的孤立感。你裤裆大开的拉链、你裤子上的尿迹,还有从你原本沉寂的身后传出的可怕巨响(别再说出那个词了!!),它们都是属于你且只属于你的。与悲伤、愤怒和焦虑不同,羞耻是无法与人分享的。你只能自己去忍受它。一切都只能靠你一个人。此时,也就来到了羞耻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要素,一种主观知觉到想要隐藏的压力。与促使一个人想要坦白的愧疚不同,羞耻迫使一个人隐藏起来。你想要离开这个房间,逃离这场宴会,再也不要被那些听到了你的“你知道是什么”的人看见。你反射性地双手捂脸。这种想要隐藏的愿望不局限于和一个人身体特征以及功能有关的尴尬感受。与一个人财产(比如车子、房子)有关的羞耻也会导致类似的反应。你不想让人看见它们。

羞耻的恼人体验调动起从完美主义与露阴癖这种过度代偿,到对自身羞耻的否认,以及对他人羞耻的诱导等各种防御。华而不实的衣着、房屋和车辆往往是内在匮乏与不足感的伪装。对于最轻微的批评就勃然大怒,就同喜欢嘲弄与侮辱他人一样,更是这种内在匮乏与不足感的铁证。而羞辱他人,则是为了抵御被他人羞辱的恐惧而先发制人的攻击。

现在,你可能会问,有没有更健康的方式来消除羞耻感呢?有什么能提供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人一种特定的态度,可以减轻一个人的羞耻感。这种态度就叫做接纳。是的,目睹我们犯错的他人简单直率的接纳,常常能减轻我们的羞耻感。愧疚经由承认一个人的确做了坏事,并从所牵涉的对象那里获得原谅而得以减轻。羞耻则经由他人放过我们的差错,就同什么也不曾发生一样继续保持和我们的关系而得以缓和。

印度神话《罗摩衍那(Ramayana)》中的一幕很好地阐明了这一“暴露–想要隐藏–被接纳而缓和”的序列。神话中悉多(Sita)祈求大地张开母性的怀抱将自己吞没。深深羞耻于(同时也感到被背叛和愤怒)被罗摩(Rama)要求证明自己的贞洁,悉多宁死也不愿参加火神试炼(agnipariksha;译注:印度的一种传统习俗,遭受性虐待的女性需要投火自明,若蒙吠陀火神所救,则可自证清白)再去羞辱自己。悉多对死的渴求是从他人的羞辱中隐遁自身的终极形态。大地张开并吸纳了悉多,象征着一位慈爱的母亲。杜勒西达斯(Tulsidas)此处的文学笔触充满了心理学的天才。在此处,《罗摩衍那》的作者绝妙地阐释了我们用以克服羞耻的所需之物:隐藏自身,以及他人(特别是由一位母亲般的存在)平和接纳我们的结合。

提到母子关系,就把我们带到了人类心理生活中羞耻的起源。如果父母用一种批判和厌恶的态度,来回应孩子成长中在特定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运动和社会性笨拙行为,孩子就会感觉到羞耻。这类行为可能涵盖从忘记说“谢谢”和“对不起”到尿床,从打断别人说话到不会自己系鞋带等各式各样的行为。用明显的失望或厌恶态度对这些行为做出反应,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羞耻。对孩子的身体特征(比如身高,体重,鼻子或耳朵的形状、大小等)做出不恰当的嘲弄、挖苦反应,也会在孩子心中落下羞耻的基石。奇怪的是,父母对孩子普普通通的成就和微小的发展进步表现出夸大的反应,也会导致孩子急剧和痛苦的自我意识。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家长每当孩子说出一个以前没用过的新词,就高兴地手舞足蹈。那便会导致,孩子心智水平的增量发展无法平滑地与他/她之前的自我接续起来。相反,孩子会在一个时刻和下一时刻之间感到一种断裂感,而在自我体验中这种突兀的断裂就会带来羞耻。

父母的以上三种反应(对寻常失误的勃然大怒、对身体特征的讽刺挖苦,以及对微小的发展进步滔滔不绝的强调)都会给孩子带来痛苦的自我觉知,并将其孤立。这些反应也会让孩子变得容易感到羞耻。但倘若父母能够接纳,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是会犯错的,是会有他/她正常程度的“瑕疵”的,那孩子也就能学着去平静地悦纳自身。由此,一个人对自身“足够好”的信念中偶尔会出现的破碎,便也变得没那么难以接受了。这些破碎也就不会再导致羞耻了。作为慈母的大地不再只能将这样一个人隐匿于自己的怀中。一位善良、慈爱,能够悦纳孩子的母亲,已然存在于这个人之中了。

而在那些没那么幸运的人身上,便会发展出一种极易感到羞耻的自恋型人格。对完美不懈的追寻、对钦慕无法磨灭的渴求,以及历时弥久的浮华与野心,从永不停歇的对被侮辱的恐惧面前保护了他们。尽管这一切可能会为他们带来彰著的社会成就,但与此同时,内在无比的痛苦也从不会走远。在闪闪发光的荣耀贴布之下,经过历练的洞见总会觉察出其下脉动的,自我怀疑与羞耻,这一脓肿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