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回族武术

 新用户1909nhLx 2023-05-01 发布于上海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是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而沧州习武者多回族,沧州回族也发源和发扬了许多武术流派。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沧州回族武术

  • 贡献

    著名大师就达40余人

 
  • 清末民初

    击败俄国康泰尔、美国阿拉曼

  • 丁发祥

    字瑞羽

目录

1沧州回族武林精英及贡献

2沧州回族武术门派

3沧州回族尚武的史因与特点

折叠编辑本段沧州回族武林精英及贡献

是长期以来,中华武林中沧州回族高手众多,仅《沧州武术志》载有传略之著名大师就达40余人,且多为侠肝义胆之士。

清雍正壬子年(1732),河间回族哈攀龙(1707~1760)以高超武功,勇夺头名状元。其子哈国兴(1727~1772),英勇善战,以战功得乾隆皇帝赞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并功绘紫光阁。

清末。沧州回族大侠王子斌(1844~1900),字正谊,人称"大刀王五",与霍元甲并称南北二侠。并与革新派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相交甚密,后为清廷所害。向以尚武、济贫、刃不染血、德容感化著称。其师李凤岗,以双刀威震津门,被清廷聘教官兵,号称"双刀李凤岗"。其师祖李冠铭,独创成兴钦局,曾以"手攀坊梁,以股夹马起,马跳嘶而不能少动"之绝技,艺压狂妄镇客,从此各路镇师"镖不喊沧州"久沿成例。

清末民初,沧州回族王子平(1881~1973)先后在北京、青岛、上海等地击败俄国康泰尔、美国阿拉曼、沙禾k文、德国柯芝麦、克治玛、日本宫本、金水、佐股等嚣张一时的外国大力士,以斗外强、振国威举世闻名,世称"千斤神力王"。李大到主办的《晨报》曾以《俄国力士惬旗息鼓》为题报道其事迹。齐白石为其挥笔作幅"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以"。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全国首届武协副主席。1961年以全国武术总教练身份与其女王菊蓉随周总理出访缅甸。其女王菊蓉多次荣获全国武术赛大奖,历任中国青年武术队首任女教练和多次中外、全国武术比赛总载判长,数次赴日本讲学授拳,并获"新中国体育运动开拓者奖"和"武术贡献奖",1989年应邀以贵宾和裁判顾问身份访美,现与美方共办"休斯顿武术与中医学院"。

30年代,以青县回族青年张鸿玉为代表的回民摔跤手名扬京津。张先后拜六合门拳师李洪彬、天津著名回族跤手王二爷为师。集武术、摔跤于一身,练就绝技。曾痛打法国水兵,力惩脚行霸头,技压京、津跤场,威震曹士岳(曹镜之子)公馆,击败摆擂逞威的沙俄大力士费拉耶夫,摔败日本天皇卫队总教官、号称"昭和十杰"中第一把交椅、风靡全日本的八段柔道名家牛岛辰熊,誉称"一代神跤"。孟村回族自治县,系八极拳的发祥地,为"沧州武术之乡"的"乡中之乡",入更是豪侠云集,英杰倍出。

孟村镇丁庄子武术大师丁发祥,字瑞羽,生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初练家传查拳、弹腿、和戳脚,后幸遇并受业于绰号为"邋遢道人"的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当时,八极拳包括八极长拳和八极短打两种练法。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于北京揭榜登擂,与号称"大牦牛"、"二牦牛"的两个俄国力士比武,力毙大牦牛,吓死(晕)二牦牛。康熙帝称其为"铁壮士武侠",钦赐"龙笑匾"一幅、"龙旗"六面,赐修丁庄子清真寺一座。康熙帝叔父达摩亲王拜其为师。

清雍正十三年(1735),孟村镇回族武术大师、八极门祖吴钟,南游至福建莆田少林寺,屡败少林寺方丈,三进三出寺门而无人可阻,使镇寺钦差惊呼"神枪",寺主方丈敬赠锦镇一囊,始得三破少林寺之誉。后康熙帝十四子佝勤王爱新觉罗允根闻其名,邀其比武,吴两次将受(练武用木杆)端白粉、浆糊涂于允源眉间而不觉,使允湖敬服拜师。

八极五世掌门回族武术大师吴会清(1869~1958),绰号"铁巴掌",曾以臂挟二百斤重泥神,飞身置于魁星阁二层殿上之轻功、神力而著称。1893年(光绪十九年),率众发起 "大闹巡检署"暴动,迫使清廷撤销了设立孟村157年的巡检衙门。其子六世掌门吴秀峰(1908~1976),深得八极奥妙,博采众家之长,曾于天津七处设场授徒,3000弟子,遍布全国。1941年,他只身从日军手中救出一车被抓华人;1956年。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连得七项冠军,荣获特别奖,受到刘少奇、周思来等中央领导接见,贺龙元帅还亲去探望。吴秀峰次子七世掌门吴连枝,18岁开门授徒,多次应邀赴日本讲学,其徒刘秀萍、常玉刚、刘连俊等(皆为回族),都曾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荣获金牌。其论文《八极拳历史及理论探讨》获河北省优秀论文奖,专著《吴氏开门八极拳》(日文版)及录像带《吴氏开门八极拳入门》畅销日本。曾任武打片《康德第一保缥传奇》武打指导,并饰赵爷。"

孟村镇丁庄子阿訇海朝英(1902~1981),系弹腿门高手。1931年(民国20年),在沈阳清真南寺就职,适值张学良举办东北三省武术会,遂报名参赛。赛前,张帅观其表演,立授名誉第一名,赠绿旗一面。后亲去清真寺看望,并赠银盾一座。孟村回族自治县扬石桥村,是中国著名回族武术家马凤图的故乡。马凤图(1888~1873)。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创"中华武士会"以对抗日本武士道精神。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反袁斗争。发起"新村运动"(东北)。后投冯玉祥部,为冯军编定武术教程。曾先后掩护过刘格平、杨静仁、张杰等回族地下党员开展工作,支持谢觉哉组建"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创建张掖县国术馆、兰州"华斌体育学社",创编"凤磨棍"法。1949年,应杨德志之邀,出任"规劝宁夏马鸿逵部和平起义谈判代表团"副团长。一生文武并重,以德为本,撰留武理手稿200 余万字。其弟马英图,投学多门,以吸见长。曾率沧州武术健儿在冯玉祥部效力;参创"中央国术馆",出任少林门长,为当时武林实力派代表人物。在当今武林中,"马庆四达",即甘肃省武协副主席马颖达,陕西省武协主席、中国武术学会常委马贤达,兰州市武协秘书长马令达,中国武协委员、甘肃省武协副主席马明达,皆为马凤图之子。他们都曾以雄厚的技艺实力夺取过全国或全省武术比赛冠军,且在武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著作丰厚。贤达、明达二人还分别为《中国武术大辞典》主编和第一副主编。

泊头,是沧系六合门派发源地。继六合拳相、回族武术大师曹振朋之后,泊头六合门回族武杰不断涌现。1851~1861(清咸丰年间),第四代传人石全省、石清振应邀去山西太原府,以精湛武功力擒飞贼"草上飞白老鼠",令百姓拍手称快。1937年(民国26年),第六代弟子贾立和在济南一拳击败不可一世的日本浪人"飞飞飞",令其磕头求饶,1978年,以70岁高龄摔跤胜夭津市青年摔跤冠军张大为。1953年,贾与师兄曹玉芳参加全国摔跤比赛,二人并获华北赛区第一。同年曹玉芳获绥远全国举重比赛重量级第三名。1959年,曹获天津民间武术单人很术第一名。六代传人、国家二级裁判石光起,传艺40载,授徒千人,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武术人才。其子石同鼎,多次荣获省级武术、举石墩优秀奖,1982年其徒石光巨、白雪利获国家武术表演赛优秀奖。

除上述人物、事迹外,清末北京某镇局总镶师安凤年,以滑拳击败清廷御教的尹凤元。以飞身取他人背上单刀而不觉绝艺闻名武林的刘化龙;人称"沧州一条龙"的王子平之师马云龙,两战两胜嵩山少林寺狂妄和尚震明的王振鹏似八卦掌扬名内蒙古托古托城的吴英。中央国术馆通国拳术家考较荣居第一、因聘为国馆教务长的韩会清;民国西北军五十一军骑兵一师武术教官安庆合;以愤击群恶、救助乞讨母女扬名的马瑞群;以九环大铲扬威武林的张宝安;拒受段祺瑞宠爱、重用,。辞别军旅的段部武术教官张宝清;在夭津大舞台剧院怒打特务军警,沧州火车站教训日寇群兵的胡万通;以教武为名,为回民支队搜集敌情,亲送21名高徒入伍抗日的李树和;力创运河码头船霸群顽,曾任北京公安大队武术教练的王少已在北京武警部队多次获得国家、省级武术比赛金牌、银牌的张少杰,精于武理,表演器械被录为省级优秀资料珍存的李志云、刘书田;艺高徒众,深受外国人佩服的尹宗请、尹树青、张少甫等很多出类拔革的武术高手皆为沧州回族。他们的高超技艺和光辉业绩,为促进国术发展和增强人民体质、维护中华民族尊严发挥了重要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沧州回族武术门派

沧州回族武林门派众多。据统计,在习练的就有六合、八极、太极、太祖、无极、太祖连拳、弹腿、劈卦、功力、燕青、地躺、八翻、戳脚、沙脚、螳螂、斗兽、形意、勉张、二郎、少林、明堂、埋伏、罗汉、昆仑、华山、太平、连环、螺旋、唐拳、花拳、查拳。滑拳、短拳、通臂、白猿通臂、通备、八卦掌、八盘掌、游身连环八卦掌等近40家门类和闯王刀、苗刀、阴手枪、杨家枪、昆吾剑、青萍剑、拂尘剑、青龙剑、太师鞭、疯魔棍、风磨棍、祛病延年二式、飞虎掌、天然智通拳等14种拳械。

但作为回族的代表门类和拳械,主要有八极、六合、弹腿、滑拳、查拳五大门类和风磨棍、青龙剑、祛病延年二十式等拳械数种。

折叠八极拳

全称开门八极拳,传播最广、习者最多。据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传和丁发祥之墓碑碑文,以及遍及全国范围的八极门重要谱志《八极拳精要》、《沧县志》等典籍记载:丁发祥,字瑞羽,生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初练家传查拳、弹腿、和戳脚,后幸遇并受业于绰号为"邋遢道人"的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

八极拳以《易经》为拳理,"八"为阴阳变化,"极"乃妙化极远。技击中,劲出刚猛,暴烈骤变,崩撼突击,哼哈作气,动着绷弓,发若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跳跃冲蹿以势险夺人,贴身进击以节短取胜。拳术、器械套路齐全,长短兵刃各藏绝技,动则即用,极利实践,自开门立户以来,造就了吴钟、丁孝武、吴荣、 马凤图、王子平、 李书文以及康德第一保镶霍殿阁(汉)等很多著名武术大师。目前,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八极门人数万之众。据1990年统计,仅沧州当地民间"八极拳社"就达62家,在授学员2682人,行家子弟自练者无计其数。自1982年起,日、美等国家八极拳学习考察团14次访问孟村。

折叠六合拳

是一种内、外、软、硬功兼备,具有较强技击性的门派。以力发于脚,撑子腿,冲于胯,拧于腰,送于启,开于手,六劲相合而得名。相传,明万历末年,有一南方侠士张明,途经泊头镇西清真寺八里庄,忽染重病。当地回民曹振朋将其接入家中,精心调养,终使痊愈。张见曹心善好武,遂将六合拳套路及谱论悉传于曹。此拳先前仅在回族内部传播,以曹、石、贾、安、季、王等姓习者最多。后开放,遂成沧州一大门派。

六合门讲究拳械并重,各种器械应有尽有,拳械套路多达50余种。而且无论任何套路都有规定的八字要领,称之"八母"。其拳诀云:"六合八母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我随顶护紧"。距21世纪几百年来,很多威震中华武林的缥师、侠客出于其门,清末回族义快大刀王五即为其中佼佼。

折叠弹腿

系以腿法、腿技、腿功为突出特点的回族武术门派。以腿足迅疾,弹如弹丸而得名。在武林众门派中,"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伊斯兰教)",确是武林公认的传统说法。尤其沧州回族所练弹腿,一出式即为"汤瓶式",首先亮出民族标志。沧州回族弹腿由来,说法有二:

其一,相传古时曾有一武艺高强的阿訇就任沧县大锗村清真寺。一比一偶遇肥瘦两鸡相斗,瘦鸡败于绝境,突然仰卧,以两爪力弹肥鸡,使肥鸡胸毛脱落,鲜血淋漓,败则而遁。由此大触灵感,依理而创"十路弹腿"。

其二,据《平泉县体育志》载,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沧县大榕村回族拳师回万良,去平泉谋生而定居。一日忽闻奉天(沈阳)拳师戴七套(以可抵七骡拉力而得名)路病于三十家子林,立即赶去接至家中调养。戴愈后,以授艺三年而报,从此回武功大增。《志》称该县弹腿门武艺为沧县大楚 (褚 )、村四万良所传。回之后人回小辫曾返原籍授艺,大褚村之八式一爷也曾去平泉学艺。

折叠查拳

亦称回国拳。其初创说法有兰:其一,为明末回族查尚义(一称查密尔)所创,后以姓定名而称"查拳";其二,为山东冠县1728年(雍正戊申)科武进士沙亮(回族)所创,传称沙亮即查密尔;其三,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唐皇为平安史之乱,曾向西域借回回兵。战后,回回将领马鲁坤丁不愿为官,自愿到民间传教授武。后皇帝疑其有反心,暗中查访,目睹其授艺,亲闻其训徒,知其忠义,倍加赞扬。后为纪念皇帝亲查,改马鲁坤丁拳为"鳞"。查拳传入沧州虽然年久,但因缺乏史料,仅可溯至清末查拳舒展圆润。发力爆脆,节奏明快,奔放饱满,动静有变,劲力通达。其拳、械、练三种套路多达70余种。查拳门历代名师数不胜数,中国著名回族武术家王子平即以查拳见长。沿与弹腿同属快去门类。

折叠滑拳

据传,滑拳之称源于纪念回族将领滑宗皎(年代不洋)。8载,艺成后回原籍授于八式六爷,途在沧州传开。弹腿,动作精悍,招术多变。攻击迅猛,爆发力强。讲究上下盘同步出击。下盘发招腿踢三寸不过膝,上盘进攻劈砸烈猛势千钧。此拳多在回族特别是清真寺中传播,孟村镇丁庄子阿訇海朝英即为此门依俊者。说此拳为山东冠县回族沙亮所传。当地素有"查、滑、红、炮、弹,同为一家传"之说。滑拳传入沧州的说法有二:

其一,约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回族沙茂林(原籍无考),衣衫褴楼,仪容疯癫,在沧州一带贩盐谋生。一夜,雨宿南城洞,受寒染疾。城内潘家楼回民富户刘成章,早出南门练武,见而怜之,接入家中诊治多日。一日自在家中演练正酣,忽听有人高喊:"好功夫!"急收式,见沙走来,二人攀谈,知沙身怀绝技,遂择"主麻"(星期五)吉日,在清真寺行拜师大礼。自此滑拳传入沧州。后沙又收徒刘化龙。

其二,滑拳由山东拳师传于沧州回族马氏(年代不详),马氏滴传至马文通,马文通授徒刘化龙,滑拳以快为著,以"拿、摔"见长。步法滑动,动中寻隙,以滑待机,以腿制胜。其主要拳械套路40余种。沧州习滑拳者,多为市区东南部回族,且多属查、滑两门兼学。如尹凤元、张宝安、胡云祥、张少杰等皆为两门精英。

除上述五大门类外,另如,山东东昌府思县庙立庄回族马祥九传入沧州的"八翻"门类,沧州回族武术大师王子平、马凤阁、马英图等人创编的青龙剑、祛病延年二十式、风磨很、疯魔棍等拳械套路皆为沧州回族喜练之术。

折叠编辑本段沧州回族尚武的史因与特点

沧州回族崇尚武术,原因繁杂,根源悠深。纵观回回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一不难发现回族是一个以伊斯兰精神为依托的民族,中国回族穆斯林把练习武术尊为"逊奈",意为高尚的"圣行",是应该提倡的良风美俗。

习武,一开始便注入了回族先民的血液和灵魂。回回民族形成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以大散居小聚居的形式长期生活在外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一种弱小者本能的自卫意识,使其把练武看得比习文更重。除上述共因外,沧州回族尚武还有其独特的原因:

1.上祖从武的血统基因。查沧州回族诸姓家谱,多为明初武将之后,于"靖难之役"移居当地。如常氏祖遇春为开平王、副大将军;马氏祖仲良为彭城卫指挥91氏祖铭盘为武德将军,刘氏祖天锡为银牌先锋、锦衣卫指挥使,戴氏祖济贫为彭城卫管屯指挥;丁氏祖士贤为京卫正三品指挥使;杨氏祖德庵为锦衣卫指挥使;李氏祖天保为武节将军……。

2.乱世求存的需要。沧州地滨渤海,苦海沿边,九河下稍,土地贫膺,灾荒连年,历来是一个战乱频繁、义举叠起之地。据旧《沧县志》载。1399年(明惠帝建文元年)靖难兵起,年之中纵横河北数千里,杀戮几无遗子;1511年(武宗正德六年)九月,流贼杨虎等寇攻沧城;1512(武宗正德七年)八月,州民仲善良等通于贼,大掠沧州;十五年(1520)八月,"严沧州招盗令";1639年(崇祯十二年)元夜,清兵突袭沧州。又载:清文宗1853年(咸丰三年)九月,太平天国军攻破沧城;1867年(穆宗同治六年)十一月,流贼千余扰论南七里淀等庄;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清政府支持英、法于沧州建立教堂,当地人民义举四起。20世纪初,军阀混战、匪类猖撅,更是民不聊生。包括回族在内的沧州人民在这样境之中习武防身、习武反抗一切压迫势力实属自然。

3.民族精神的激励。回族不仅注重本民族的尊严,而且把中华民族气节视为生命。每遇外国人逞凶,沧州回族人民总是站在斗争的前列。丁发祥、王子平、张鸿玉、贾立和等痛打外国力士如此,抗日战争中的回民支队亦如此。沧州近于京、津,临于渤海,清末 "八国联军"在邻近登陆,日寇侵华以此地为重点。沧州回族人民受外国列强欺压最重,反抗精神最强,要反抗,要长民族志气,就要练武。如马凤图所创"中华武士会"把对抗日本武士道精神作为宗旨,十分明显地反映了这一高尚的民族精神。

4.养家糊口所迫。沧州不仅是一个荒发配之地,还是一个水旱码头,是车通发达、商贾云集的京能商贸重地。京杭大运河纵逾全境,京鲁御道贯穿南北。境内建有清代全国最大的集贸市场"朝州庙会",俗语"走过京(北京),上过卫(天津卫),赶过期州大庙会"即指此处。沧州回族,多居于运河两岸和交通要冲,于是,两种养家糊口的生计应运而生:一是耍把式卖艺;二是为官府、巨商保缥。由于回族镇师勇敢、淳朴的民族性格,倍受缥主信赖。清代著名的北京西半壁街一"源顺缥局"、沧州成兴镇局皆为沧州回族所开。很多著名回族武术大师皆从此业。这种生计方式,有力地激发了沧州回族人民的尚武之风。

新中国成立后,沧州回族武术得到很大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武术搭台,经济唱戏"赋予沧州特别是孟村回族自治县回族武术新的使命。沧州回族的民族性格和尚武原因,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沧州回族武术的发展,而且在其繁杂的不同门类中,铸成了共同的特点:

其一是重德。即以武德作为授徒传艺的根本原则和门规。如,"八极谱规"中明确规定:"武术者,本为锻练身体,保卫国家者也,不可恃血气之勇欺压乡里,尤不可贪图小利,害及同胞";"倘有不法之徒,或欺师灭祖,或为匪作恶,一经同仁查明,先取消其谱名,然后群起而攻之"。六合门规定有"十不传",即对行邪、不孝、心险、好斗、轻露、短志、喜财、狂妄、重私、无恒十种人不能传以武功。弹腿、查拳门传人吴英,对众徒立有"十愿"之规:"保国安民,抑强扶弱,救世济人,锄恶除奸,保助孤寡,仗义疏财,见义勇为,共旺门第,舍身救难,传授贤徒。"这些门规,无不突出了一个"德"字。

其二是尚义。可以说各门初祖皆得艺于义。"獭"喜吴钟之仁义,授其八极拳,振朋义救病重张明而得传六合拳;弹腿初祖国万良因救治病中戴七套,而获戴之真传;刘成章因怜贫寒病危之沙茂林丽得立沧州滑拳门。在各门初祖之后,"尚义"做为回族武术界的共识和美德,世代相传。校创造了吴秀峰只身救华工,石金省、石清振捉拿"草上飞白老鼠"为民除害,王少争见义勇为、痛打船霸群恶等很多可歌可泣的义举。

其三是开放。即提倡开放交流,反对封闭保守。如,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所谓"开门",即有开门交流,汲取众家之长,冲破武林关门习武的神秘传统之意。吴钟之女吴荣,就曾将其夫家华拳、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等长拳套路引入八极门。从各门派的拳械套路看。有很多重名,尽管练法不一。但多为相互交流、改革而成。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很多著名回族武师,投师双门或数门,博采众家之长。不再为独家弟子。许多汉族弟子投师回族武门,同样受到厚爱,一些回族弟子拜汉族为师同样得到真传。可以说沧州回汉民族的团结,与回汉武学的交流、融合有着直接关系。

其四是务理。沧州回族不仅喜武善武,且重探研武理。如吴秀清、马凤图、马英图、王子平、吴秀峰、王菊蓉、马贤达、马明达、吴连技、李志云等很多回族武术家皆在武术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面世著作不下数十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