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16:夷与东夷——夏代以前及至夏代早期没有所谓的“东夷”

 澴川黄饮冰 2023-05-01 发布于湖北

夷与东夷

——夏代以前及至夏代早期没有所谓的“东夷”

一、此文是针对华夏族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虚无华夏的现象而写作的

为什么写此文?因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在谈华夏起源的时候,会把“古羌”和“东夷”说成华夏的来源,而不管“羌”“夷”这些概念本身是华夏记载甚至是华夏命名的。很多论述,实际上散见于我的多篇文章中,没有归集在一起。

谁的历史一直保持延续?所谓历史的延续,是后人认可前人的历史是自己的历史,并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档案典籍。那么这个一直用同一种文字记录历史,并把不属于自己族群?的东方人群称作“东夷”、把西方人群称作“西羌”且记录在案的这个族群,是什么?这个族群把别人称作夷或羌,自己总不会不给自己取一个称呼吧?

说上古不存在华夏的人,往往在说华夏不存在的时候,却要强调夏出自东夷、夏出自戎狄或者夏出自西羌。却不顾所谓的“夷”“戎狄”“西羌”,都是一直是用方块字的那个族群用方块字记录下来的族群称呼,而一直在用方块字记录自己历史、记录周边族群历史的这个族群,竟然没有上古“称呼”。比如“东夷”这个称呼就是这个用方块字的族群对自己生活地域以东的地方的族群的称呼,现在为了虚无这个使用方块字的族群的上古存在,竟然说他就是出自东夷。他是东夷?那他西边的族群叫什么?他该给别人一个称呼吧?

古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上古没有民族,谁说上古没有族群?没有姓族、氏族、宗族?

一脉相承、传承不断的方块字,就是这个族群一直存在的证据。华夏就是使用方块字的族群。华夏族,才是东亚族群的源头,而不是其它。正是华夏族群,以自己的位置为“中” ,把东边的族群称作东夷,把西边的族群称作西羌。

二、华夏文明标志性文字的定义再复述

1.关于“华”。在《 华崇拜与华崇拜的进化和分化——华的造字本源物:一棵枝枝上冒着火花的树》一文中,我对“华”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华起源于火,升华为太阳。在华为火的时候,华族徽是火树族徽;在华升华为太阳的时候,衍生出了太阳树和日鸟族徽。所谓的若木、扶桑就是太阳树,进一步演化成华表;所谓的“鸟+日”“双鸟+日”“日中鸟”“鸟中日”族徽,就是日鸟崇拜,他们就是昊族群、护(胡、互)族群、夋族群和皞族群。

2.关于“夏”。在《夏图腾——半坡“人面鱼文图”解析》一文中,我对夏族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半坡时代的“人面鱼纹图”是图文夏,即夏族徽。在夏族徽出现前,大地湾文化出现的大地湾女神像,是偶像夏,也就是具象夏。夏与尸是祭祖活动(尼)的两种仪式。

3.关于“尼”“尸”“夷”。在《尼能崇拜和尼、尸、夷的演变》一文中,我对尼、尸、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也对尼的南北分化形成了北夏南尸的情况进行了颇析。什么是尼呢?在祭祖活动中,最初是由一个人来扮演祖先,代替祖先接受祭祀,祭品都给祖先的扮演者享用,这个扮演祖先的人,被称作“尼”,“尼”也就是祖先之尸,尸的工作就是“尸位素餐”。在祭祀活动中还有另一群人,披麻戴孝,要扎要子(用稻草搓成的粗绳状物)在腰间。这个孝子就是夷。

“夷”,是祭祖活动中的孝子,这是文化符号;“东夷”是历史上的一个族群。

4.在解析了华夏文明基本标志性的文字“华”“夏”“尼”“尸”“夷”等之后,我进行了上古历史的重构。

华,起源于火🔥,升华于太阳☀,是上古华夏的共同崇拜。华的分化,就是火树族徽和日鸟、日树族徽。日鸟族徽的演化,就是昊、皞、夋、护、互等。炎的原始意义是升腾之火,黄的原始意义是金色的太阳。

尼,就是祖先崇拜。长期的祭祖活动,就形成了对祖先的崇拜。祖先崇拜,就是尼崇拜。尼的分化,就是夏和尸。尸的角色转换,就是夷。

根据上古的崇拜,我对上古人群进行了划分:

古华人,就是华尼人。崇拜火日、崇拜祖先的人。

古尸(夷)人,就是我所说的华尼尸人,后来尸转化成了夷,所以华尼尸即华尼夷。华尼尸的起源地在湖南,彭头山文化是古夷人的早期文化。华尼尸人一部分(农神族群,即神农族群)转换成了华尼夏的一部分,并从女娲(伏羲)手中接过了统治权力,成为古夏人中的主体族群神农氏。华尼尸人大部分向东、向南扩展,逐步挤压东部的原居民古扈人的地盘,形成从湖南到华南、东南、东部的华尼尸,最终演变成东夷、东南夷、南夷、西南夷。

古夏人,就是我说的华尼夏人。古夏人的起源地在甘南,大地湾文化是古夏人的早期文化。古夏人主要活动区域在中国的西部、中部地区。

三、神农天子(古夏王朝)的统一、黄帝的统一(中夏王朝),上古分居于中国地域的诸族群,被整合为统一的华夏族群

在黄帝时期,南部、东部的华尼尸和东部的古扈人,不是被黄帝诛杀或者驱逐,就是统一于黄帝系统。黄帝统一诸夏、诸夷和诸扈,形成统一的黄帝华夏族群。

在黄帝王朝后期(尧舜禹时期),湖南的华尼尸人加上不断从中原淘汰而来的华尼夏族群,演变成了独立的一群,就是有苗或三苗。

所谓的东夷,是黄帝时期统一的华夏族群在夏朝中晚期演变而来,他们属于东少昊青阳氏玄嚣所系统。在黄帝王朝,东部族群和西部族群同属于黄帝王朝,是一个统一的族群。在夏启夺取了帝位之后,东西族群以昌意和玄嚣为宗,分裂成了东华(夷)和西夏(夏朝)。

四、考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标志性图徽证明:夏代之前和夏朝早期东方无东夷族群

(一)按照考古文化分布图分析:以庙底沟文化为中国(古夏王朝),在庙底沟文化以前和同期,东方没有“东夷”,东部诸文化有各自的标志性图徽

1.东北地区考古文化的演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在红山文化时期,富河文化与红山文化并存,红山文化是农业文化,富河文化是渔猎文化。在距今5500年,红山文化逐渐衰落。因为距今5600年~5300年是一个“小冰期”,降温对红山文化的主产业农业不利,所以红山文化逐步南迁了。红山文化迁移,一个方向是阴山南晋东北地区(老虎山文化遗址,乌兰察布~张家口地区),二个方向是巢湖地区(凌家滩文化遗址),三个方向是河北迁安(黄氏族谱记载),四个是河北束漉(黄氏族谱记载)。

红山文化族徽性的玉器,是蛇龙和鸟。这个族群是古黄人族群,以黄为贵,其首领称“黄帝”。


2.山东(海岱)考古文化的演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标志性的图文:



这个图徽,就是“昊”和“皋”,即史料记载的太昊和少昊图徽。所以大汶口文化时期,才形成了太昊少昊族群。太昊少昊族群的崇拜属于“日鸟崇拜”,鸟是单鸟。太昊是“鸟背负日”,少昊是“鸟含日”。

3.海淮地区考古文化。凌家滩文化时期,出现以下图徽:


比凌家滩更早的双墩文化,出现一下图徽:

这是“封豨”图徽。双墩文化时期的封豨图徽是单一模式,凌家滩时期是复合模式。对于双墩文化图徽与凌家滩文化图徽,在论述凌家滩的时候已经论述过。

4.长江下游:

上山文化遗址有如下图徽:

上山文化遗址是纯太阳图徽,没有“鸟”伴随。这个发出光芒的太阳,就是“华”(日华)。这里的“五”字也很重要,“五”字证明在距今9000~10000年的山上文化时期,上山文化居民就已经掌握了立木观测太阳影子技术,对太阳影子的长期观测,才会建立“五”(交午)的科学认识。

距今7000年时期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出现这样的图徽:

这是“护”图徽。这个结论早就论证过了。

甲骨文“护”:

殷商护字墓(妇好墓)中出土的铜戉和其它一些铜器,上面的铭文就是“护”:

在其后的良渚文化遗址,出现虞图徽、扈图徽、鸠图徽:

(二)从东北到东方到东南到南方,史前(元始2000年以前)有过统一的文明标志是“八角星”,不是“夷”。

1.值得注意的是,东北红山文化八角星是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大汶口文化、凌家塘文化、良渚文化八角星是汤家岗八角星类型

良渚文化时期的“八角星”(八角四向,两两同向),这个八角四向两两同向八角星(起源在汤家岗)与八角八向的八角星(起源在高庙)是不同类型。东部的八角星都是汤家岗八角星类型。凌家滩鹰背上的八角星也是汤家岗八角星类型。大汶口文化八角星也是汤家岗八角星类型。

2.高庙文化八角星:

红山文化八角星,属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
3.汤家岗文化八角星:
良渚文化八角星,属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这是良渚文化发现的一组文字。从右向左读,是矢、五、戉、地上、四方之中。矢是族;戉是越,即是雒越;一条直线是地平线,指大地;八角星是四方之中,指四方之中的越地,简略就是方或域或宇内。意思就是四方之中,广袤大地,雒越,五族,就是四方之中的广袤大地上生活着雒越五族。根据我以前的分析,良渚文化居民中有有虞、九扈、五鸠、五稚。五雉留存在东南地域,转换成了雒越五族。
大汶口文化八角星,属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凌家滩文化八角星,属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对于高庙文化八角星传播的路径和时间,我在《彭头山文化的“归藏测影”历法、高庙文化的八角星(四时八节)历法和后高庙文化八角星(阴阳五行八节历)历法》一文中论述过,引用如下:

高庙文化(距今约7800~6800年)大唐文化(距今7000年)后高庙文化(距今6800年~6300年)和汤家岗文化(距今6800年~6300年)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600~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2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500年,在距今约5200年始出现八角星符号)小河沿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以上八角星,均属于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以八角星为标志,湖南文明有两次传播。第一次是以高庙文化为原点,向上古中国北方传播,抵达中北、西北和东北,标志是高庙文化八角星。这就是我坚持的红山文化的起点或源头在两湖的原因;第二次是以汤家岗~城头山文化为原点,向东、经东向东北传播,标志是汤家岗文化八角星。高庙文化是吴女娲文化,汤家岗文化是西王母文化。西王母是吴女娲演变而来;东北女神庙敬奉的女神是黄女娲,中原敬奉的是风女娲,她们都是吴女娲演变(地域化)而来。

(三)考古文化中的“尸”与“夷”。凌家滩文化中的“玉人”,很可能是“夷”。但是“夷”在凌家滩文化中是凌家滩人的崇拜之一。所以史前也不存在后世意义上的东夷

史前考古文化中,的确出现了玉人,玉人可以解释成“尸”,是否可以解释成“夷”,还需要按照文字“夷”来进行对比解释。凌家滩玉人复合“夷”特征。

在史前出现的玉人,如下所示:

红山文化——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第4号墓玉人。这是“尸”,玉人的腰间是没有“腰缠物件”的。

凌家滩文化玉人(直立造型),距今约4500年。在玉人的腰间是有“腰缠物件”的。这个玉人是“夷”。

石家河玉人像(来自石家河文化官方网站)。这是“尸”,在玉人的腰间是没有“腰缠物件”的。这个玉人,是一个裸体玉人,与红山文化的裸体玉人是一样性质。不同在于,石家河的这个裸体玉人,明显是穿着内裤的。

石家河文化既有“玉人头”,也有“玉人”。其玉人头有人兽复合式,这种人兽复合玉人头,我认为就是“夏”偶像;也有常人头式,就是跟单纯的人头样式。这种常人头式玉人头,就是尸式玉人头。所以我说石家河文化的玉人头是夏图腾和夏化的尸(夷)图腾。以前用的是图腾,现在看,应该是玉人头偶像,即夏人头偶像和尸(夷)人头偶像。

凌家滩玉人,从其具有“腰带”的构造形式来看,应该属于“夷”偶像。从这个角度看,凌家滩文化居民是最早的具有夷文化的“夷人”。但凌家滩人但是自称不是“夷人”,而是以凌家滩玉鹰为综合族徽的封豨氏。

(四)我早在 《黄人的衰落和黄人到黄夷的演变及东夷世系的解析》一文中就提出过:黄帝王朝(中夏王朝)没有“夷”的称谓

黄帝一统,上古诸族都认黄帝为宗主,诸族的个性丧失。在考古上就是龙山文化一统天下。

黄帝王朝统治区域,东、西、中诸族群,没有被称为“夷”的,黄帝王朝所有的封国,都被称作“某某氏”,氏是封国名称,也是族群名称。

黄帝杀两昊,把两昊遗民迁移到鲁西南的颛臾,两昊遗民被称作“颛民”;黄帝杀蚩尤,建立了一个新蚩尤,统领蚩尤族众;颛顼征服九黎后,变九黎为“黎民”,黄帝王朝也没有称九黎为“夷”,而是称“黎民”。

在夏代,夏朝所属的氏国,也一般称作“某某氏”,如夏后氏、有扈氏、有穷氏等。在《竹书纪年》中,到帝相二年,才出现“夷”的称谓。

(五)根据历史记载,夏朝早期无东夷。伯益等东方人,是东少昊玄嚣族系,不是后世所称的“东夷”

以前我对东方族群也称为东夷,这是统称。按照文明本色和时代特色细分,东夷的生成应该以岳石文化的生成为标志。对于岳石文化生成前的东方族群,不能称为东夷。这个变化在此特别提示,即两昊族群、帝俊族群、封豨族群、九扈族群,不属于东夷。

伯益,又名伯翳,也称大费,山东费县人。因协助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他为妻 。帝舜禅位于后,伯益被帝禹任命为摄政官,总摄行政。伯益后来继续成为夏后启的卿士,地位只在夏后启一人以下,直到夏后启六年时,病死,享年一百多岁,当时夏朝给予其隆重的祭祀。伯益与夏后启皆以黄帝为宗祖,所以伯益与夏后启同为黄帝的后裔。

伯益主要功绩是“佐禹治水”。相传《山海经》是伯益佐禹治水时期所作。《墨子·尚贤》说“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伯益的主要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伯益提倡德治,提倡帝尧那样的仁德,认为治国要小心谨慎、忠于职守。强调未雨绸缪,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失了分寸。要有原则与法度,不能贪图享乐。不能以违背自然本性为代价,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也不要拂逆万民的心愿,来屈从强权者的一己之欲。如此,才能抚顺四方附庸。

在夏代早期,夏后氏的分氏族如斟鄩、斟灌早期都立国于山东潍坊。在寒浞纂夏期间,斟鄩、斟灌才被寒浞(zhuo)灭国。我们没有理由把东部地区视作一个统一的政权或朝代与夏朝对峙,因为东部地区从伯益以后,就没有中心人物,也就没有中心政权,东部四分五裂,而且与夏朝的关系是“时叛时服”,怎么能够成为一个朝代与夏朝并列呢?从殷商对东夷毫无情感的征伐来看,殷商本身不属于东夷,夏时期的殷商是夏朝的一个属国。

到太康失国,东夷西夏的分裂局面才现端倪。到帝相时期,史书上才出现“夷”(东夷)的记载。所以说夏朝的统治不及上古中国的东部地区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夏朝早期东西是一体的。

有穷氏后羿,是因“夏民而行夏政”,这个记载可以从夏县东下冯遗址依然是二里头文化所证明,故后羿寒浞控制的是冀都之域的安邑,而非新砦古城。

作为夏朝最可靠之属国,斟鄩、斟灌也被寒浞灭亡,这是寒浞杀后羿而篡夏的结果。斟鄩、斟灌本在今山东潍坊一带,被灭后斟鄩向西迁徙,或者在今巩县建立鄩城。斟灌向南迁徙,或者在黄陂建立盘龙城,最后一支进入了天幕山,形成了江南湛氏。

五、从考古文化看,元始前1900年出现的岳石文化,才是东夷文化

(一)考古文化上的东夷,是岳石文化

东夷的出现,在考古上对应的是岳石文化(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的生成。岳石文化生成前,把东方归属于东夷是错误的,因为早期的东方(公元前2500年前),是“日鸟一体崇拜”群体,而东夷是鸟崇拜群体。日鸟崇拜群体,包括太昊群体(鸟背日)、少昊群体(鸟中日)、帝俊群体(日中鸟)、扈群体(双鸟护日),在公元前2500年均归于黄帝一统。

大汶口文化的“昊”和“皞”

凌家滩封豨氏国族徽
日中鸟~夋鸟族群族徽

考古发现的岳石文化,是继山东龙山文化之后分布于海岱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平度市东岳石村而得名。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1600年。文化时代大致与中原地区的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相当。

岳石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1959年发现。遗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

岳石文化是夏朝期间独立崛起的文化,应该就是历史记载的东夷。所以东夷的考古文化是岳石文化。

岳石文化在元始前1900年兴起,在元始前1600年就泯灭了。所以夷夏的存在只在夏朝中后期。以后的所谓“夷”,是中原王朝的政治划分:不服者或背叛者均为“夷”。中国的概念演化成中原,也就延展到整个中部地区,关中、晋南、冀南、鲁西、豫州都是中原,以后淮上、湖北也纳入了中原。

(二)岳石文化与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形成对峙文化。岳石文化是东夷文化,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

1.新砦遗址不仅有城墙,而且是三重建设,防御性很明显。新砦防御的方向,是东方。

新砦遗址作为夏代早期城址,修筑有具有防御功能的内外三重城壕。作为帝王的夏启,深刻明白自己抢夺了伯益的继承人地位,一定会对黄帝到尧舜禹时代华夏大一统的局面产生动摇,不可避免地埋下了东华(夷)西夏分裂的种子。在帝启时期,夏启依靠自身的武力和帝禹的功德基本维持了华夏大一统的局面。夏启建立新砦古城,威慑和瓦解了东方伯益体系,确保了分裂的种子没有萌芽。

2.与岳石文化对应的考古文化,是“新砦期”文化+二里头文化。

对新砦遗址与东夷关系紧张的推论,在新砦遗址是有证据的。新砦遗址遗址的东方文化因素和二里头文化因素,可以说明:一是夏启建立的新砦城,以河南龙山文化为基础,整合融汇了东方文明要素,起到了兼容东方族群的目的;二是也可以证明东方曾经影响甚至控制过新砦,后又被夏朝收复(新砦上层的二里头文化层可以证明)。

新砦对于夏启,是夏启之居;对于太康,可能是引起太康失国的原因。太康离开太康之居鄩城,我认为是要去驱逐占据新砦古城的东方人,这就给予摄政王后羿居都城安邑而自立的机会。太康没有做到收复安邑,所以畋猎于有洛(古河南),开启了古河南的二里头文化;对于少康,要恢复夏朝的统治必定要攻克被东方人控制的新砦、收复被后羿寒浞霸占的夏都安邑,古河南的二里头文化抵达新砦并覆盖新砦文化,可能预示的就是少康复国。

新砦期对于夏朝来讲,不是普遍存在,而是局部存在。夏启称帝后选择新砦立城,因为这里是颍川和河济的连接点。南阳、颍川是夏朝的老国土。因为禹王入河南,首先的居地就是南阳和颍川。也是四渎之地;河济是夏朝的新领土。这是大禹疏浚九河,让黄河北流形成的新地区。所以南阳颍川河济是夏朝立国之本,也就是夏朝的基本盘。伯益影响的东部地区,才是夏启要震慑和预防的方向。这也是新砦立城的意义。

帝启建新砦城在于瓦解东方伯益势力,预防东方诸族反叛夏朝,并不是东方已经反叛夏朝。

(三)历史记载的东夷,在夏朝帝相时期登上历史舞台

1.经历帝启、帝太康、帝中康三代之后,在夏朝帝相的时候,“夷”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夏帝相二年,征风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黄夷作为夏朝的东部敌人之一出现在历史舞台。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夏帝芬三年,九夷来御。” 如果《古本竹书纪年》是可靠的话,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九夷”。但是“九夷”的组成还是不得而知。“九夷来御”的意思,是来朝拜还是来示威,也不得而知。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夏帝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一共是六夷,帝泄对六夷下命令,可见此时夏朝可能已经征服六夷。六夷肯定是夏的敌人。

《论语》和《后汉书》也对九夷进行了记载: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可是注释中的九夷,已经是外国了。九夷的解释是不对的。

《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这是第一次准确地说清“九夷”的史书。

2.从帝禹到帝少康纪年是连续的,所以东夷并没有断绝夏纪,后羿韩浞是夏朝内部贵族集团,不是东夷

帝禹元年为壬子年,即公元前1989年。帝禹8年帝禹陟于会稽。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共8年,帝禹陟于公元前1982年,帝启元年癸亥,中间相隔庚申、辛酉、壬戍3年,那么帝启元年癸亥是公元前1978年。

帝启元年为公元前1978年,帝启16陟,帝位空缺4年,共计20年,第21年是癸未年,如此推算,帝太康元年癸未是公元前1958年;

帝太康4年陟,帝位空缺2年,共计6年,第7年即帝仲康元年己丑。帝仲康元年己丑为公元前1952年;

帝仲康7年陟,帝位空缺2年,共计9年,第10年即帝相元年戊戌。帝相元年戊戌为公元前1943年;

帝相28年被弑,这一年是乙丑年,帝相被弑在公元前1916年。第二年就是丙寅年,丙寅年帝相世子少康出生,少康出生于公元前1915年;

少康丙寅年出生,乙巳年归夏邑,帝位正好空缺40年,第二年就是“帝少康元年丙午,帝即位”。帝少康元年丙午为公元前1875年。

3.东夷作为一个族群,实际上在原始群1600年就消失了

考古文化的岳石文化,在元始前1600年就消失了,这预示着以此文化为基础文化的族群,在元始前1600年就失去了其族群特征,应该是瓦解了。这与商朝的建立密切相关。

商朝时期及以后的夷,恐怕就是对人群的政治划分了。

黄饮冰随笔202305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