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味沃面

 西湖老松 2023-05-02 发布于浙江

五十年前,初到杭州,在面店的水牌上看到“沃面”二字,甚不解其意。看着此面与阳春面、拌面放在同一角落,身价仅一毛钱出头,知非高档面,但不知怎么才能“沃”得如此廉价,遂请教本地学友。同窗笑道:“此处的沃不读肥沃的沃(wo),杭州人读作奥(ao)。”我方知自己无知,也不敢多问这“沃”作何解释,好在学友们为我点的正是沃面,即可见分晓了。待面端上一看,原来沃面和阳春面差不多,只是把为数不多的葱花改成寥寥可数的霉干菜罢了。然而,就因为这一微小的改变,口味就有了差异。面里少不了霉干菜特有的鲜与香。从此我和沃面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加工作以后,几十元工资中能供我“挥霍”的也就是吃吃沃面的资本,每当要开夜车,或是错过了食堂开饭时间,我总是以此为由,吃碗沃面过把瘾。吃得次数多了才知道此沃面与彼沃面是大不相同的。哪家的沃面面滑味鲜,汤浓油多;哪家的沃面面胀如棉,味同嚼腊……经过几番比较筛选,我终于成了清河坊一家面店的常客。这家店还有一项特色服务,你花上一、二分钱就能买到一小包味精或胡椒粉,在原本就够鲜的面里再佐以这些,其味道真是好极了!我的这一“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夜宵去清河坊吃沃面一时间成了单位同仁们的共同嗜好。每当谁有什么喜庆事,必定会豪爽地大喊:“今天我请客,沃面过桥!”“过桥”是杭州面店特有的切口,意即把下面的料儿加倍,另炒了装碟,给顾客下酒。炒菜的汤卤用来下面,面条保持原汁原味,价钱嘛当然要贵一些。沃面本来就没有料儿,又如何过桥?无非是为了引起一阵哄笑罢了,真是穷开心哎!

后来,我的工作单位调动了,远离了清河坊;也许是我的工资涨了,嘴巴刁了;也许是因为我成了家,不必再到外面吃夜宵了……于是很久没去那家面店,渐渐地也淡忘了沃面的滋味。

几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著文“呼唤沃面”等大众化食品,方知沃面几近被商家淘汰,竟也引起我一番感慨,一番回味。起初也跟着大骂商家黑心,不为大众着想,而后扪心自问,并不尽然。市场经济嘛,商家总是以赚钱谋利为本,利薄者无人经营是情理中事;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富了,要吃得好点也很自然的,忘却沃面本无可非议。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志能改变得了的吧?

老伴六十大寿那天,我特意请她重回清河坊那家面店吃寿面,为她叫了一碗杭州名点“虾爆鳝”,面价一十又八元。吃得老伴好心疼!尚好,我点的是杭州另一名点“片儿川”面,面料是雪菜,笋片和肉片,味道也不错,价仅5元。理由是我血脂高,不宜食那油爆的鳝片,老伴心里才略有平衡。俗话说“好汉莫提当年勇”,但对我们这辈人来说“好汉莫忘当年穷”更为重要,难怪我们抓住机会就要向儿孙们“痛说革命家史”,而常遭到反对了。呵呵!

近年“沃面”又在杭城出现了,我家附近有家个体的“狗儿面馆”,水牌上就写着“沃面、拌面、阳春面”,我亲见一位民工模样的小青年点了两碗沃面,不同的是外加一个荷包蛋,一块大排。看他吃得津津有味,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吃沃面的往事,竟笑出了声。沃面的兴衰也让我悟出一个道理,这一切都是那只无形的手在操纵,谁说了都不算数。这就是沃面给我的回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