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生于澧县的当代著名考古学家邹衡

 文山书院 2023-05-02 发布于湖南

邹衡,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当代著名考古学家。代表作品主要有《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我的简历
文/邹 衡

1927年1月30日,我出生在湖南省澧县的一个偏僻的农村。9岁才入小学,两年后,中日战争爆发,我整个中学生活都是在流亡中度过的。1947年,我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1949年转入史学系,毕业后又做了三年的考古研究生,师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郭宝钧先生,专门研究商周考古学。

结业后分配工作至兰州大学,教了一年的考古学通论和中国古文字学。1956年我被调回北京大学历史系,接替郭宝钧先生讲授商周考古学。1978年升任副教授,1983年为教授。50年来,我基本上没有离开北京大学。

我从事考古工作是半路出家的。我刚入北大,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感到新颖,不知如何观赏是好。我入法律系,只不过是为了谋取公费而已,其实我根本不知道法律系要学些什么。当时北大的名教授甚多,有些教授,我在中学时期就久闻其名的。

好在选课或旁听都很自由,可以随意听课和参加各种学术讲演会。在法律系,除了周祖谟和冯文炳合开的大一国文、朱光潜和潘家洵合开的大二英语外,许德珩的社会学、钱端升的政治学、赵廼抟的经济学和芮沫的民法学等就是必修课。

选修课我只选了两门:一是向达的中西交通史,二是邓广铭的中国通史,后者胡适曾讲过其中的某些章节。此外,我的主要精力,全放在旁听课中。例如贺麟的黑格尔、郑昕的康德、罗常培的语言学、俞平伯的词选、沈从文的小说习作、郑振铎的小说名着选读、吴晓铃的戏曲史、胡适的水经注和唐兰的古文字学我都旁听过。

1949年初,不少民主人士自香港汇集北京,北大邀请了一些有名学者如郭沫若、马寅初、侯外庐、翦伯赞等来给我们讲课,我都认真地听讲和记笔记。

我听的课目越多,对法律系的兴趣就越淡,对文史哲的兴趣越浓,后来更侧重于史学,这是我转入史学系的主要原因。入史学系以前,我阅读的参考书也是以史学方面的居多,尤其喜欢读郭沫若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甚至包括他写的历史剧本在内;尽管有些书我读不太僮,也拚命地啃了下来。

入了史学系,我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张政烺先生,他开设的三门课,即中国古代史、甲骨文和古器物学,我都选修了。我觉得他学识渊博,有问必答,导致我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想终身从事甲骨文的研究。

第二位老师是郭宝钧先生,我听了他的殷周考古,觉得他讲的课同史学系其他的课大不一样,而别有意趣。

第三位老师是夏鼐先生,他讲的是考古学通论。听完他的课,我才知道考古学是另一种学问,而且同自然科学有较密切的联系。

他讲了许多西方考古学的问题,使我对世界考古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了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史尤其是上古史根本离不开 考古学。结合着西洋上古史的学习,更认识到考古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学,它的学术地位怎么估计也不为过高。恰当此时,北京大学历史系即将开办考古专业,我便成了考古专业的第一个研究生。

编辑:玫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