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列国——鲁国(3)鲁隐公之死

 梦想童年594 2023-05-02 发布于江西

公元前722年,由于鲁惠公嫡子公子允年幼,鲁隐公被国人推上君位,代为执政。《春秋》不书“即位”,意在强调隐公是代摄国政。

鲁隐公所处时代,国际环境十分动荡,与鲁国毗邻的郑国、卫国、宋国先后发生内乱。最终郑国在内乱后崛起,国政被郑庄公的铁腕牢牢掌握,在这位雄才大略的国君治理下,郑国国势骎骎日上。鲁隐公算是看清了看清了形势,站在郑国阵营一方,成为郑庄公的坚定盟友。宽仁的性格也促使鲁隐公也积极向周边小国寻求和平。正因如此,鲁国在隐公执政的这几年还算安宁,没有什么太大的战乱。

与宽厚仁弱与生俱来的,往往是遇事不决,犹豫踌躇。由于鲁隐公的母亲声子地位卑微,因此他在国内的威信也大打折扣,费庈父、展无骇、公子豫、公子翚诸卿大夫常常绕过国君隐公,擅自做主开战军事行动、内政建设,更有甚者私自筑城、训练私兵。贵为一国之君的隐公反倒成了孤家寡人,对此毫无办法,既没有制衡权臣的能力,又缺少铲除权臣的魄力。

也许,在他本人的眼里,自己终究是小妾生的儿子,只是一个代理的国君,终有一天,这个位置是要归还回去的。

在自己的前女友、如今的后妈——仲子去世的时候,隐公以国君夫人的礼仪厚葬了他。等到自己的母亲声子去世的时候,葬礼的规模远远不如仲子。鲁隐公此举,也许是向国人表明自己无心权力,不会流连君位;也许是自己内心的自卑和对地位卑微的母亲的怨恨;又或许,他仅仅想博取国人的同情。毕竟,他不是那位“克段于鄢”的郑庄公,他只是“不尸其位”的鲁隐公。

在即位的第十一个年头,权臣公子翚进见隐公,表示他要替国君除掉公子允,让隐公这个国君得以长久的做下去,以此为自己谋求太宰的官职。抉择的时刻到了,是接受公子翚的建议,一劳永逸的除去君位的竞争者,还是严词拒绝,以谋反之名逮捕公子翚。鲁隐公做出的选择是:再次重申自己无心权力的态度,表示弟弟长大后就会还政于他,甚至还安排好了自己退位后的去处。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他把公子翚放走了。

隐公的操作简直naive,纵观春秋战国,有几个成功退位的国君?又有哪个退位的国君得了好下场?放走公子翚后,隐公也没有第一时间找到弟弟向他解释,反而让公子翚抢先一步,向公子允恶人先告状。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公子允可不想哥哥一样仁弱,他当机立断,默许公子翚刺杀隐公,夺回迟来十一年的君位。

当年十一月,趁着隐公祭祀斋戒,离开公宫,住在大夫寪氏家里的时机,派遣刺客将其暗杀。弟弟公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公子翚也成了拥立新君的功臣。《春秋》没有记载隐公的葬礼,是因为国君无罪而死,行凶的首恶却没有得到惩罚。

纵观鲁隐公息姑的一生,老爹横刀夺爱他忍了,臣子各行其是他也忍了。息姑息姑,姑息则养奸,最终换来的,是自己的惨死。他性格仁弱,又缺少必要的政治能力。如果下决心要做国君,就必须硬下心肠,必要的时侯敢于挥起屠刀铲除异己,以保住君位,更是为了保住性命;如果决定不做国君,就不要染指国君的位置,效法当年老祖先周公,做个相国代摄国政,小国君成年后再归还政权,也不失一种方法。而隐公的做法恰恰是最不当的:他接受了国人的拥立,成为了事实上的鲁国君主。无论卿大夫、国人还是其他国家,都承认这个事实,他们不知道隐公内心的真正想法,只知道他才是鲁国合法的君主。这样,即便是让位,他外不能向国际舆论解释,内无法安定弟弟公子允内心的忧虑,更难以防备心怀不轨的权臣。身处鲁国权力旋涡的最中心,他进不能制衡约束群臣,退难以和弟弟团结一心。在进退失据中又没有自我保护的手段,鲁隐公这艘小船的翻覆是迟早的事儿。

一句话,鲁隐公这样的国君,不适合在春秋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生存。

鲁隐公是鲁国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死也拉开了鲁国几百年动荡的序幕,就像《权游》里瑟曦对奈德说的那句话:“When you play the game of thrones, you win or you die.”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即位的鲁桓公最终也因为他的婚姻而丢了性命。至于即位者鲁桓公的故事,会在另一篇叙述。

“身处权力的游戏,你必须赢,否则等待你的,只能是死路一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