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湿之邪形成,多与肾肝脾关系密切。 肾温煦功能失调,肝疏泄气机异常,脾气纳运不足,是湿滞形成的病机根本,其中脾失健运是湿滞第一关键要素,是一切后期性湿邪发生发展的总枢纽。 何为内湿? 内湿证指因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引起的证,并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口腻纳呆、胸闷呕恶、肮腹痞满、头身困重、腹胀便溏、水肿等为辨证要点。 内湿病,中医病理性归属于饮症范畴。 (痰)饮症,是指饮邪(痰)影响脏腑经络功能所引起的病证。 饮病日久,必引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变。饮病日久,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变,常出现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甚至严重者常气脱和气闭,血虚、血不归经、血瘀,津液亏损、津液输布障碍,经络阴阳失调、停留而体内异物出现等。 中医调理湿滞,以健脾、疏肝、调肾气,纠偏扶正祛邪为大法。 一般简易中药调理有:党参、白术、茯苓、砂仁、黄芪等。 津液不足者,加藿斛太子参等。 气滞气逆者,加陈皮枳实等。 血不归经或血瘀者,加丹皮香附等。 泄泻者,加苍术薏米等。 腹胀者,加莱菔子甘松等。 后重而便粘者,加木香槟榔等。 恶心胸闷者,加佩兰藿香等。 经络失常肢痹胀者,加鸡血藤白芍等。 小便浊滞者,加车前草白茅根等。 头晕胀满者,加菊花葛根等。 本文为原创文化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当,概不负责,并保留有关法律权益。原创作者罗占光 。医道之窗蓝玉堂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