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今薄古与厚古薄今

 Kwshan 2023-05-03 发布于广东

古今互参,融合化一,相辅相成。

图片

我们总说,博古通今。

我们学习前人,其实是为了以古人为鉴,以正当下,总结古人的经验与教训,运用于当下。学习古人,不是学习与照搬古人的形式,而是学习其中的文化思维与真相,然后要因时变法,找到适合当下的形式和办法,运用于当下。这大概就是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其实,亦可说,博今通古。

当我们在当下真正明见了文化的真谛,也就会理解古人在一些历史时期所做出的形式,所使用的办法,都是适合于当下时宜事宜的。因为,凡是历史上那些不合于时代的统治,都会被推翻,从而被代表着新法的政权代替,符合历史新的选择。

当我们一旦悟得了真谛,就不会用一种立场泛观古今,而是用与之相对应的立场看一个时代,此时,便可以跨越古今,而不会有障碍。

真正博古,可以通今。

真正博今,可以通古。

古今文化,古人今人,都是在用不同的形式,来试图呈现天地真相。无论通过古今哪种形式获得了文化的真谛,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都可以在那个境界和层面互通。

然而,现在出现了两种情况:

1、厚今薄古。

2、厚古薄今。

厚今薄古者认为,古文化是糟粕居多,不值得延续与学习,要不中国就不会在近现代出现落后挨打的事实。然而,厚今薄古者往往是并没有真正了解过古文化,或者并没有读一本古书,就进行否定。

比如,有一天,我发布了一篇名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文章,于是一个女士就言辞非常激烈地留言说“打着国学的幌子,传播封建糟粕”,我可以非常肯定的是,她并没有读文章,而只是看了个标题,于是并没有与其争辩,但凡是看了文章,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她只是按照今天的语言文字水平来理解“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最常见的就是“小人”的理解,今天人基本理解的就是错误的,所以这本身就存在误解。

其实,发布这篇文章,目的就是为了试着还原经典本意,为之正名,而非玷污女性。然而,这位女士的激烈反应,正是反映了当下一部分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否定。原因首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几十年来整个社会环境的诉求是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的加强还没有到时候,导致文化建设落后。

面对敌人,想要消灭他们,必先深入了解他们。即便是我们想去否定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做的必然是要深入了解,还要正确理解前人的原意,那么否定才有立足点。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否定,都是因为对否定对象没有真正了解,也没有去了解,而是想当然地自以为是。然而,若是一旦我们真正深入了解,我们通常也就不会再去盲目否定。

厚古薄今者认为,今天文化浅薄,应该恢复诸多古人的行为准则,以及各种形式,然后就不会出现现在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情况。于是,就是各种复古,穿古装、跪坐、读线装书、照搬沿袭各种家训语录等等,搞得四不像,乌烟瘴气的,却没有学习到文化的内在精华。

然而,厚古薄今者很多时候并没有读懂古文化的真谛,也没有融入与接纳现代文明的崭新元素,然后满足与符合当下的时宜事宜,而是故步自封,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这不但不能起到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反而在很多时候让一些人更加否定与误解传统文化。只有真正学好了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就像只有真正学好了中医,才能发扬中医。而当今出现很多学艺不精的中医,反而败坏了中医的名声。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是精华,而不是形式上的糟粕,那些形式很多时候只是适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到了当下的时代,我们一定要采取符合当下时宜事宜的方法与形式。

古文化的各种形式里蕴含着精华,我们应该从形式里提取精华,丢弃糟粕。这就像酿酒,粮食发酵成酒之后,我们要通过过滤压榨蒸馏提取其中的酒液,而排除酿完酒剩下的粮食糟粕。

我们读古书,正是为了提取古人的思想精华,然后派生出适合当下的法度与形式。

所以,若我们读书学习,只是从古人那里照搬了固定的形式,那么搬来的就是糟粕,那必然是无利而有害的,也会最终不被世人接受从而被淘汰的。

形式是因世而迁的,过时的形式就是糟粕,每个时代都应该采用适合当下的形式,这就是历代变法的意义所在。

我们倡导古文化,并非是要厚古薄今。

我们学习现代文化,也不是要否定与推翻古文化。

应该古今互参,融合化一,相辅相成。

古文化,特别是先秦诸多经典,只是进入文化,见知真相的一种途径,只是这种途径在千百年来一直被主流沿用,直到清末被挨打之后,失去文化自信,才被轻视。显然,这是一种明见真谛的方便、简捷门径,要不不会被一直沿用。

书籍中承载的文化与思维,常常是在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才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否定古人,而是要首先反省自己有没有解读出经典的真正内涵。现实里,有太多自以为读懂的人。

可能是被压抑太久,当下国学热已然兴起,但是又被某一部分人倡导得太过,过分狂热与笃信,也不是好事。

真相本就在天地间,我们根据现今,依旧可以明见真相,不要执着于这样一种定论:不读经典,无以明见真相。

有些人,不读书,依旧可以明见真相。

任何绝对,都是有了立场,倡导古,也就是有了与之对立的“今”,倡导今,也就有了与之对立的“古”。我们不可厚今薄古,亦不可厚古薄今,这些都是一种不严谨,甚至说是一种错误。

其实,古今万事,也无所谓对错,只看是不是正当其时。若硬要分出对错,当其时,便是正确的,不当其时,便是错误的。

应该去除古今之别,只念当下,万事只按照一个标准进行:

那就是合当下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