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金龙:仲春郊游,偶有所得(散文)

 吴越尽说 2023-05-03 发布于浙江

/ 仲春郊游,偶有所得 /

文/张金龙

从同里古镇发轫,沿着吴中区滨湖大道,再次陶醉于一个美其名曰“林渡暖村”的小乡村。田间地头,桃红柳绿,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开怀重返六七十年代鸟语花香繁华似锦的乡村场景,小时候真好,新时代更好!对岸,隔着波光粼粼太湖水面便是苏州湾文化中心以及吴江太湖新城区标志性建筑物,清晰可见,格外亲近。

穿梭于山树菜花田间,空气清新舒畅,吹面不寒杨柳风犹如母亲温柔的双手轻抚着孩儿的小脸庞,让人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锦绣怀抱。徜徉于湖光山水之间,心旷神怡,纵情漫游。舟在桥下穿,人在画中游。春风习习,竹影萧萧。恍惚瞬间,貌似有一种重新归醉于美好乡村生态意境。我是土生土长的江村娃,曾经在江浙交界处的吴江七都太湖南岸农村连续生活了十五年之久,那是人生最黄金的懵懂时期。溇港塘浦圩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泥娃子的少儿时代无一不熟悉!家住吴江第几湾?开窗正对洞庭山。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眼前,油菜花金灿灿的,随风摇曳,一大片一大片,挨挨挤挤的,春日暖阳照耀下分外鲜艳夺目,酷似准备举行丰收节盛宴,早早地铺设了大面积的黄地毯。

人间最美四月天,林渡暖村苏城外。一同前行的小朋友,当然不知道“林渡暖村”地名的含义。不过呢,我小辰光出生在太湖之畔,早就听说大人们那时经常提起“横泾猪猡猡”——意思是说那个年代购买小猪崽子通常要摇船渡过太湖,来到吴县横泾将此捉拿归案。再后来,民间俗语“横泾猪猡猡”逐渐演绎成为了睡觉休憩的代名词——横着头颈睡大觉,有意思!

鸟瞰全貌,帐篷如花朵朵开,怒放的生命真可爱。春色美如许,不负如来不负卿。躺在花溪香径边的塑料地毯上,家人们忆苦思甜,纷纷赞美着长发般的菁菁绿草,感叹六七十年代放学归家第一件事情便是放下书包,到处寻觅芳草地,割猪草,喂兔羊,忙得不亦乐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远处的茅草棚,在不断吸引着我,召唤着我。立马兴奋起来,大步流星冲向油菜田正中央。那里有两三层的竹木结构茅草楼房,返璞归真惹人喜爱,相当于小时候监守自盗蔬菜瓜果的儿童乐园。万万没有预想得到,四十年后的今天,茅草棚凤凰涅槃华丽转身粉墨登场,居然演变为了郊外田野一道靓丽风景线。太湖之滨,儿时的乡村水彩画昨日再现!暌违已久的乡土,画面感一点也不陌生,却愈加亲切可人。童年纵情撒欢的一幕幕温馨友好情景,生动活泼,历久弥新,毫无一丝违和感。

返老还童一鼓作气攀登上了茅草蓬的顶端平台,以脚尖为圆心,做慢速圆周运动,魅力渡村春日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儿童难得被放养、回归大自然,忙趁东风放纸鸢。那里,游人席地而坐忙烧烤,人间烟火气十足;客商热情招手,吆喝声声入耳。附近,竟然发现有三五成群的人,正在使劲脚踏大型水车,难道他们尝试人工灌溉吗?当然不可能。体悟农耕生活而已。此时此刻,突然联想到了家乡“六都八景”之第一胜景“双桥峙塔”,旧时农耕火种,“唯上上田,农桑兴大利;活泼泼地,兰若宛中央”。

信步来到了一座茅草凉亭。吉祥三宝,抢先映入眼帘,太熟悉不过的老农具:风车、栲栳、竹箩。新世纪以来,我仅仅在震泽古镇的江南农具博物馆以及七都庙港开弦弓“中国江村文化园”才能见到它们。栲栳。吴地方言,发音为“克老”。是储存、搬运粮食作物不可或缺的器具。有时候,父母双亲却挪作他用——肩挑一担儿女走亲访友。从南埭浪李家桥,一路向西,穿越吴溇庄桥,远望东村巨型银杏树“路标”,终于来到了隐读村那座外婆桥——日晖桥,舅舅家到啦!

前几天,在双塔桥村李家港老同窗旧宅,惊喜发现了年久的木质升箩,又让人爱不释手。竹箩,又叫篓头,那是我儿时暑假擒拿黄鳝的必备渔具,俨然是最亲密的小伙伴。回忆满满,成千上万只箩筐也无法装满童年趣事……


来源:《苏州市吴江区作家协会》公众号

2023-05-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