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视丨《包氏父子》中,老包的教育目的值得社会各界反思

 人文之光 2023-05-03 发布于辽宁

话说几个月前,我写了一篇关于电影《包氏父子》的文章。不曾想在最近,这篇文章居然引起了不少读者的转载。其实说实话,对这个现象,我感觉很意外。其实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太逼真了,同时也值得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思。

比如从老包的教育目的来看,包国维的悲剧就注定了。

1、功利化教育的无奈和危害

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多数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也算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说,子女如果受教育后,依旧成为普通劳动者,相信绝大多数人会不接受,甚至会暴跳如雷。实际上这种大学毕业后依旧面临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现象,已经客观上发生了。其实考公越来越卷,就是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包氏父子》的小说创作年代是1930年代,而老包的教育目的,其实也是功利化目的,虽然如今距离1930年代也快要一个世纪了,但是功利化家长依旧层出不穷、生生不息。其实与其说包国维的悲剧是自身有问题、自身不学好造成的,还不如说是老包的教育初衷就存在问题。

2、被异化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按理说应该以两部分为主:一个是人格的塑造——比如让学生懂得明礼诚信,做个有教养的人。但事实上这部分教育已经名存实亡了。毕竟高考不考这些内容,所以中小学当然也不会考虑这些无法量化的内容。另一个则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其实当下绝大多数大学专业,都存在就业导向问题。而教育被异化的体现之一就是:家长把全部希望押在了子女身上,丝毫不考虑子女的实际情况,于是希望子女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实现阶层腾飞——是腾飞,而不是简单的跃迁。

对于老包来说,他之所以选择让包国维去读书,原因就是因为老包在大户人家做门房,看到了富足人家的生活,于是对其羡慕不已。老包是一个“精神上进”(区别于脚踏实地通过行动来表达上进)的人。所以老包其实也是“不甘人下”的人,也不想总做门房,而是希望自己也能当“老爷”。但是老包也知道,自己没什么本事,所以想当老爷唯一的希望就是寄希望于包国维能够腾飞起来,自己做老太爷。

其实这种思想当下也大有人在。穷二代在抱怨自己无法拼爹的同时,穷一代则在幻想可以拼儿女。穷二代在抱怨自己无法啃老的同时,穷一代则在幻想自己可以啃小。总之,“日光之下无新事”,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循环、不断重复。

因此说从一开始,包国维的教育就遭到了异化。

3、包国维的悲剧

老包其实也是一个势利眼的人。所以言传身教之下,老包不可能对包国维产生任何的积极影响。同时功利化思想下,老包可能唯一给包国维的教育,就是潜移默化中让包国维产生“抱大腿”的思想导向。

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流”。在学校里,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一方面需要天赋,同时也需要努力,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定力:毕竟学习需要自觉性,还需要忍得了焦虑、寂寞,更要忍受得了学习带来的痛苦。要知道,学习真才实学和混文凭是两个概念。学习真才实学意味着需要把自己要学习的内容达到精益求精的状态,而混文凭则不需要,之所以当下太多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也和自身混文凭有关——没有真才实学,当然要遭到社会毒打。

总之,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真的很难,但是“抱大腿”似乎很容易。于是包国维自然而然选择了后者。

对于包国维的错误导向,老包的认知水平当然意识不到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这种思维导向的危机。甚至对于包国维充当阔少的狗腿子,老包还沾沾自喜起来,认为儿子可攀上了“上流社会”的人物,打好了人脉,以后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但其实,这种无效社交,是最没用的。但偏偏是底层社会的人最热衷的。

可以说老包的“精神上进”  、“不甘人下”,让包国维走上了不归路。但偏偏,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轮回。

所以说,穷,真的是会轮回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