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为了超越赵孟頫,花60年写下这件草书,启功赞叹:我们一步也离不开他!

 墨品书法网 2023-05-03 发布于北京

赵孟頫绝不仅仅只是元代的书坛掌门人,也是后世600年书坛的祖师爷。明代以文征明为首的“吴门书派”统领书坛,也是走在赵孟頫的后继之路上发展起来的。

后世的书法家都是踩在他的肩膀上往前走的,只有明代董其昌,17岁才开始认真练书法,为了打响自己的名号,发扬自己所在的“云间书派”,说自己“十八岁便目无赵吴兴”。

董其昌其实很清楚,他十八岁的水平自然是比不上赵孟頫的,但他了81岁。为了超越赵孟頫,从一开始他就“晋人之外,一步不窥”,积累了60年的功力,行草书成就最高,他晚年的一些作品,的确可与赵孟頫掰一掰手腕。

董其昌一生佳作众多,若是要让选一件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还是要数他的这件行草《读书赋》。这件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征:淡雅和空松。

这件作品圆融雅致的用笔与王羲之一脉相承,并且几乎通篇都是淡墨,文字结体空松,其中的字距和行距都被分得很开,加上偏于细瘦的线条,让作品章法更显舒朗,文字犹如一朵绽放在水面的白莲,安静而祥和。

清代康熙尤其推崇董其昌的书法,让书坛掀起了一股学董热潮,几乎将他推上了“书圣”之位。

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说:“我们落笔就是董其昌的字,开口就是董其昌说过的话”。董其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书坛当中有一句话叫作:“赵孟頫得王之实处,董其昌得王之虚处,两个人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王羲之”。像《读书赋》这样的作品,其精华都在行列间的气韵中。

欧体、柳体之所以难学,就是因为它们均是“有法而无情”的作品,然而像《读书赋》这样空松且灵秀的用笔和结体,为学习者的临摹留足了自我发挥的空间。

此作是以淡墨写成,又是纸本真迹,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作者用笔的痕迹,窥探晋人的笔法秘诀,学习欣赏这样的作品,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眼光。

我们采用进口微喷技术,将这件作品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连墨色变化和细微处的牵丝映带,都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