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成宫,在今陕西宝鸡市麟游县西五里,原为隋代的仁寿宫,唐贞观年间太宗下诏修之以避暑,改名九成宫。 因为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家喻户晓,很多人以为九成宫就是醴泉宫,非是。醴泉宫在今陕西咸阳市永寿县北,为北周时所建。 李商隐一生多次经过宝鸡,这首诗具体写于何时,难以确定,故后人辑录李商隐诗集时,此诗被列入未编年诗。 第三种观点基本站不住脚,因为玄宗喜欢去骊山避暑,九成宫在那段时期基本闲置、甚至借给藩王避暑,所以就荒废了下来,直至文宗时被洪水冲毁。 第二种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与九成宫关联比较大的是唐太宗,但唐太宗在位时期,不是很奢侈的、且政绩口碑都不错,九成宫他也仅来过五次。所以,刺太宗似乎不太合理。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称颂太宗时代而感慨现实的观点比较合理,但古今诸笺本都忽略了一点:感及自身际遇。李商隐写诗,从不空洞感慨。 “十二层城”,《史记》《抱朴子》多处记载“五城十二楼”,指仙人所居,亦泛指高层的楼阁。 “阆苑”,仙人所居,这里指长安宫殿。因九成宫在长安之西,故曰“阆苑西”。 这一联的意思是:高入云霄的九成宫如同仙人居所,在京城之西;安定承平之时,皇家来此避暑。 “平时”两个字,即使不单独挑出也行,因为九成宫在作为避署行宫时、天下是承平之时的事实,人人皆知。专门提出,见作者的用心。 另外,“平时避暑”和“拂虹霓”结在一起,开始我读起来很别扭:“平时避暑”“拂虹霓”,不避暑时就不“拂虹霓”了么?后来再仔细一品,发现“拂虹霓”三个字,不只是喻九成宫高大,还喻其承平时的风采。 “夏后双龙”,用《山海经·海外西经》之典:“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 这里专门说朋一下:夏代的王、均称为“后”,例如:后启、后稷、后羿。具体可参看相关文献,这里就不赘述了。 “周王八骏”,用周穆王八骏之典,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列子》、《博物志》、《拾遗记》等,这里指皇帝的车驾。 这一联的意思是:唐太宗去九成宫避暑如乘夏后双龙、如驭周王八骏,一路上云随风逐,何等威风。 颈联转笔,显笔由颔联的避暑出行、转到登上九成宫所见之恢宏景像。暗笔引到自身际遇。 “甘泉”,甘泉宫,在陕西咸阳市淳化县,在九成宫之东。 “丹梯”,即丹墀,红色的台阶,又仕进之路,又寻仙访道之路。 这一联的字面意思是:登上九成宫、向西望去,吴山在晨光中展现出山峰连绵的景像;向东望去,甘泉宫在夕阳照耀下、层层而上,有如丹梯。 颈联下句的“丹梯”,又暗用仕进之路,喻彼时贤才俱得进身。这一句,为尾联的感慨暗中伏笔铺垫。 尾联合而感慨承平之时,万物皆得蒙恩泽,暗叹自己的际遇。 “荔枝卢橘”,卢橘即金橘,皆夏熟之物,扣首联的“避暑”。“鸾鹊”,《书品序》:“波回堕镜之鸾,楷顾雕陵之鹊。”后因以“鸾鹊”指书法优美。 “紫泥”,《汉旧仪》:“皇帝六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古人以泥封信,泥上盖印,皇帝用紫泥。 这一联的字面意思是:荔枝卢橘都能蒙天恩,因为它们都是因皇帝的诏书而来的。 言外之意:我怎么连承平之时的荔枝卢橘都不如呢?(我怎么就赶不上那个时代呢?) 这首诗,表面上是借九成宫来称颂太宗时期的盛状,但从颈联起暗中伏笔、不露痕迹地引及自身际遇,既没有脱离开《九成宫》的主题,又贴切地发出了自己的感慨。这种寓情于景、寓感于无形的手法,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这首诗通过从宫外望九成宫(首联)和从九成宫向外远眺(颈联)两个角度来描写九成宫的恢宏气象,两组相对的视线表现手法,很是传神。 首联点题,写九成宫的巍峨高大。颔联承首联,写太宗出行避暑的场景。颈联转笔,写由九成宫向外远眺之恢宏景像。尾联合而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