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体是不是属于瘦金体?

 云中公子 2023-05-04 发布于山西

启体是不是属于瘦金体?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争议,启功先生的字是不是瘦金体?这个疑惑困住了许多人,所以,在下不才,以自己的看法来谈谈启体是不是瘦金体。

众所周知,启功先生书法擅长行揩,我们常说的"启功体”就是指这个。其字型刚正、挺拔、险峻。启功先生对“点”、“按”、“提”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粗细长短、刚柔虚实对比较为强烈,字与字之间的穿插呼应很巧妙、有时显得很有趣。启功先生历来主张书法要“认得”,所以雅俗共赏是自然的事。竖划刚挺中直,点划饱满沉稳,撇划好比日本武士刀,而捺画又把传统的“大刀状”抛开一边。

曾有人称启功先生是自明代大家董其昌以来,中国唯一一位书坛泰斗。

启功先生曾经在谈到自己的字的时候,这样自述:我写过一首诗,收在了前几年出的《论书绝句》里,第四首“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诗后边我作了说明:我六岁入家塾,最早学的是《九成官醴泉铭》,蒙着帖照着写。十一岁见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略识其笔趣,但那时对笔法理解还很肤浅,谈不上学书。二十多岁时得到赵书《胆巴碑》,特别喜欢,学了一段时间,人说我的字像英煦斋。当时我学画,画画得还可以,题款字难看。于是学董其昌,得写字行气,但骨力不行。后来得到罗振玉藏《宋拓九成宫碑》精印本,不知是宋人重刻的,见它清润肥厚,认为不啻墨迹,于是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

而瘦金体的特点则是瘦金书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

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

“瘦金书”正与其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契合,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黄庭坚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颇有瘦劲奇崛之妙。这种瘦筋的字正适合题在他的工笔画上,与画笔相呼应。

由此可见,启功和宋徽宗学习书法的路子是不一样的,启体儒雅,就像儒家;瘦金体漫妙,就像道家。两种字体两般境界。

那为什么今人会说启体也是瘦金体呢?

我觉得主要是今人的心理在作祟,瘦金体历经千年,在现代社会逐渐被青少年认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再加上这种字体是皇帝书写,极少有人习之,还是有许多人对于这种字体抱有很大的偏见,以此贬低瘦金体,而许多热爱瘦金体的人拉上这些大家,目的是急于为瘦金体正名。

那瘦金体正是邪体吗?答案当然不是,瘦金体不仅美,而且美不可言,我们要用客观的目光来看待瘦金体,虽然宋徽宗在政治不得意,但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天才,更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

热爱瘦金体就从自己内心中去热爱,时间终究会证明。

所以,说启体也是瘦金体是我们想多了,但不排除启功有参考过瘦金体,从中汲取营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