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日课|“经济人假设”理论及CSSCI已刊论文10篇

 昵称21405352 2023-05-04 发布于湖南


对于“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涵义,中外经济学文献并没有给出权威和标准的解释,也没有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目前,大多数经济学者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大致包含四个要点:经济人概念来源于斯密;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斯密的《国富论》就会发现,上述要点并没有完整地准确地反映斯密的思想。

01 概念

具有自利性和理性的“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人”假设条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演变,大致经历了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广义“经济人”,我国目前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人”假设,以上各个“经济人”假设的条件都不相同。最早的自利性演变为自利性和他利性结合;最早的理性演变为有限理性;由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演变为追求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统一;“经济人”假设的条件由最初的完全理想化,演变到与现实更加接近。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人”假设条件的演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理论研究,也直接影响到管理模式的变化。随着“经济人”假设边界的变化,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更加重视兼顾个人和公共利益的协调。这就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以人为本,尊重社会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人”假设;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双赢或多赢。

02 管理策略

基本策略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产生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泰勒的观点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张把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他写道:'一切计划工作,在旧制度下都是由劳动者来做的,它是凭个人经验办事的结果;在新制度下则绝对必须由管理部门按照科学规律来做,这是因为,即使劳动者熟悉工作进展情况并善于利用科学资料,要一个人在机器旁劳动,同时又在办公桌上工作,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显然,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类人先去制定计划,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人去实施计划'。

泰勒所提倡的'时间--动作'分析,虽然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是考虑如何提高生产率,而不考虑工人的思想感情。他认为,如果工人能按照他所设计的标准动作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03 理论局限

有效的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前提。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经济人假设”,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人都是“自利的理性人”。科学认识论表明,关于人的任何假设都是有局限的,除非你不做假设,因为人是最复杂的。正因为如此,二百多年来,“经济人假设”是否合理有效的讨论,一直存在。问题的焦点在于,对于经济学而言,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整的对人的假设,如果需要,到底哪一种假设是最合理的?或者进一步说,这种从西方经济学中引进的“经济人假设”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适应性到底有多大?局限性有多大?

人的假设都有局限

“经济人假设”的实质就是对“人”进行抽象,是指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微观的人的特点进行抽象,并根据这种抽象分析其决策和行为。通过抽象可以避免陷入对“人性”本身无边无际的争论,以更有效地讨论相关的经济学主题。

问题在于,这种抽象实际上就是将人不当成“人”,而是当成一个纯粹的“经济动物”,显然,这种“动物”本身并不存在。所以局限难以避免。

首先,由于经济学研究角度、研究需要的不同,对于人的抽象也各不相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济学家对人性不同的看法也影响了其对人的假设。例如,著名的“社会人”模式就是另一种应用于经济学中的假设。它由旧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提出,想以之来取代“经济人”模式。它的基本内容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上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

同理,作为经济管理学基础理论的“管理人”模式在人的“有限理性”假说的基础上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受到自身在认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

其次,“经济人假设”在假定人是“自利的理性人”的同时,还存在一系列相关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人的知识水平足够、市场机制充分有效等,但实际上这样的条件本身在现实中不存在。即使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他们一旦遇到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双重选择时,其利益判断也会出现巨大的差异,其权衡标准也会背离这种“假设”。最后,即使人是“自利的理性人”,但由于每个人的“自利”程度和“理性”程度的差异,也可能出现不同等级和程度的“经济人”,从而使这种假设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起来。尤其是“自利”的标准差异会使人的选择出现巨大不同,如对吸毒、赌博等的消费行为的选择。

适用的研究领域有限

任何一种假设都与各自的研究目的有关,它必然会为了分析和解决某一种问题、现象或过程而忽略掉一些因素。对于同一个研究者,讨论的重点的差异,也可以使假设条件出现差异。实际上,研究者的研究水平、研究能力和时间期限,也决定着其假设条件的选择。而且,随着研究目的和领域的变动,其假设条件也随之变动。有相当多的研究领域,如经济体制、经济分配、福利有效性、就业、货币、资本流动、区域合作等就不适合运用“经济人假设”。这就是说,这样的假设只是适合于提出该思想的经济学领域,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适应于探索价格机制、资源配置与优化、经济增长等问题。

进一步说,由于人在不同的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不同,有些是基础性的,有些是附带讨论的,从而进行抽象的必要性就不同。如果说人的行为目的和方式可以完全由外界条件———比如社会习惯、制度等来决定,那么对人的抽象也就不那么重要。如果经济研究可以从其他方面而非个人(或者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开始的话,那么“人”的问题就可以忽略。总之,并不是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适用“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适用的对象有限

在“经济人假设”提出时,很少有人考虑经济产品的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但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几乎大多数经济产品都存在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样,“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就更受局限了。

现代经济学研究发现,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服务产品,随着它们本身的公益性和私利性的差异,“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公益性”程度越高的产品,如教育、桥梁、国防等,其“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程度就越低,因为人们在消费和购买这些产品时,常常无法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选择。

于是,在经济学中对不同产品的消费者选择进行研究时,原来的“经济人假设”就要部分或全部放弃,因为,这时就不能为了“简单”而对人进行过多的抽象和假设,而必须还原成具体的人。

适用的时限有限

在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市场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在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受价格约束较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有限,这种条件下,“经济人假设”是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个性化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扩大,人们的经济行为越来越脱离“经济人假设”的条件。尤其是“绿色经济”等运动的兴起,更使人们关注个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使“经济人假设”适用的范围更趋狭窄。

适用的人群有限

在现代经济社会,生产者和消费者市场的细分越来越重要,从而对不同人群进行经济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在市场上,生产者和消费者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群体,其知识结构、社会地位、传统文化等的差异,导致经济生活中人的“理性”水平出现差异。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即使再穷苦的人,在市场上也难以做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因为我们有“先人后己”的优秀传统。同样,中国知识分子可能更注重对荣誉和地位的选择,而鄙视“重利忘义”的行为。这也就是说,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同人群的“情感水平”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人假设”适用水平的不同。任何假设都有一定的局限,然而,经济学又不能没有假设,其关键在于分析其“假设条件”与研究动机、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是否匹配,进而去探讨这种“假设条件”是否成立。

04 理论相关论文

1.“经济人”假设与人工智能时代  杜丽群; 程俊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1-20

2.经济人假设何以忽视了社会关系?  方瑞  当代经济研究  2020-11-15

3.著作权法的理论前提: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  吕炳斌  当代法学  2020-11-10

4.“经济人”假设批判与新型伦理价值规范生成的可能性  李亚琪  学习与实践  2019-07-15

5.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验证  杨晓曦  东岳论丛  2018-07-01

6.民事诉讼当事人博弈及成本优化——以“理性经济人”为视角  赵晓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15

7.“经济人”假设批判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启迪  杨乔乔; 韩志伟  上海经济研究  2018-01-15

8.传统人性论之“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人性假设的冲突与调适  李帅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4-20 

9.决定论的黄昏:存在论现象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  刘牧; 马潇潇  社会科学研  究2017-03-01

10.“经济人”假设的辨析与重构——兼论斯密悖论的破解  马向荣  经济问题探索  2017-01-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