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好出艰难——品读东坡(8)

 石潭子 2023-05-04 发布于广西

美 好 出 艰 难

——品读东坡(8)

    石潭子

疾风暴雨扫芳华,

吹落妍红入地沙。

秋去冬来成沃土,

催开桃李发春花。

      东坡一生宦海浮沉数十年,因受政治斗争牵连,在革新与保守两派的夹缝中生存,人又真直耿介,不事逢迎,故左右受累,下过狱,遭过贬,且一贬再贬,直至流落海角天涯的儋州。在惠州、儋州这六年晚景中,生活最艰苦,遭遇最凄惨。“瘴疠所侵,蛮蜒所侮”,“食饮不具,药石无有”,贫病交加。但东坡“胸中泊然,无所芥蒂,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食竽饮水,著书以为乐”。晚年的悲惨困顿,可想而知,但贫困仍然保持其清廉正直的气节。此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清高洁净的性格和形象,成为东坡晚年崇拜的精神偶像。这期间,他写了120多首“和陶诗”,他反复的讲述、颂扬、咏叹渊明,并以渊明诗集放床头终生相伴,成了东坡晚年的人生精神寄托。其弟苏辙也曾指出“公诗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以上引文均见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翻读这120多首“和陶诗”,足见东坡晚年生活的艰苦。如《和陶贫士七首》,感叹自己生活的贫苦和累及家人的内疚。此组诗写苏轼贬谪惠州一年后的贫困境况,诗前有“引”云:“余迁惠州一年,衣食渐窘,重九伊迩,樽俎萧然。”诗中有诗句感叹“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无衣粟我肤,无酒频我颜。贫居真可叹,二事常相关”;(其一)“我家六儿子,流落三四州。辛苦见不识,今与农圃俦”。(其七)可见诗人及其家人生活之艰苦。

      东坡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挫折,面对混浊的世间,壮志难酬,但东坡有一点与陶渊明不同,就是终生在仕,不辞官、不归隐,内心交集着焦虑与希望,基于这种矛盾的心境,东坡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现出热爱和执着的追求。这就使东坡的“和陶诗”常常表现一种豁达大度、随缘而足的思想。由于随缘而足的思想,也常常使诗人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乐观地面对人生。如《和陶游斜川》,写诗人谪居海南,初春时节,与儿子过相伴出游,且歌且永的情景:

“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伏徊,

舍舟步层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

      这种陶醉于山水之乐,忘情人世烦恼之情怀,不也启示读者热爱人生?

      东坡说,“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见《和陶西田获早稻》),意思是说在人世间并没有真正的好味道,因为所有的美好都是从艰难的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这鲜明表达东坡的人生哲学,辉映出东坡思想的闪光点。东坡面对苦难能淡然处之,于至暗处仍窥探光明的前景。东坡自小有“济世志”,少年气盛,才气横溢,京试考了第一名,被主考官欧阳修惊叹,连当朝皇上也曾赞许”有宰相之才“。可是刚入仕为官,与当权者政见不合,愤然请辞京官,外调地方官。做地方官时,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能为民做好事,筑堤修水利;当贬官时无薪水,生活艰苦时,则开荒种地,自食其力,自称“东坡先生;贬谪海南荒凉之地,则教黎民耕作方法和读书明礼;食不果腹,时,则收集别人不吃的“弃物”,精心制作出“东坡肉”等美食。东坡就是这样,不屈于命运的安排,苦里求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最终东坡历尽艰苦,得以从海南北归。

      东坡诗文流芳百世,东坡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留下3000余首诗词,开词坛豪放派的先河,其中佳作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 莫听丛林打雨声》等,均是他在遭遇厄运最艰难时写出的,抒情述志,辉耀千古,启迪后人,为中华文学艺术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2023.4.28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