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重要的思维。

 小何说书 2023-05-04 发布于江西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杨绛


01

你好吖,我是小何。

我在视频号看到一段话,深有感触,希望通过文字的形式与你一起思考这段话的真义,相信参透其理,许多烦恼、困惑瞬间消失。

注:文中的“你”既是“你”,也是“我”。相关案例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02

原文:

“天道”剧中芮小丹说的一句话:

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生命本自具足,无人能救你,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救世主”。

读完这段话,我想到一个问题:

很多人读了许多书,学了许多课,见了许多牛人,却觉得收获不大?

不是说,提升认知,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吗?

为什么行不通呢?

首先,用3个字母(S—O—R)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认知:

S是“刺激”,O是“知觉”,R是“回应”,这3项一个都不能少。

认知是指:外部信息输入大脑(S),经过思维(O)的加工,形成心理活动(R),最后控制行为的全过程。

无论是看书,听课,见人,本质上都是在输入信息(S)。

如果光输入信息(S),没有产生回应(R),或者只有“哇,好有道理啊”“这个人太牛了”这样的回应(R),也没行动,当然不能提升认知。

03

要提升认知,读书,听课,见人只是一种“术”(工具/方法),真正的“道”(规律/核心)是自己体悟,即“我是一切的根源”。

只有亲自体验,大脑才会印象深刻(有觉悟),从而触发进一步的行动。

比如,你在书里看到一个概念:

【课题分离】要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开,面对自己的课题全力以赴,面对别人的课题选择尊重不横加干涉。

然后你把它抄到笔记里就不管了,过了不久就把它遗忘。听听(/看看)激动,想想感动,事后不动。

因为这只是单纯输入,没有通过实践体悟,所以即使这个信息作者给你了,你也会忘记,它就不属于你。

相反,按照以下3个步骤加工信息并实践,这个信息才会属于你:

第1步: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把这个概念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课题分离】是你出于热心,把一颗糖送给一个小朋友,你送糖是你的事情(课题),她吃或不吃是她的事情(课题),与你无关。

第2步:关联相关经验(自己的/他人的)。

曾经发了2篇公众号文章,有人说你写这些东西没用。

曾经参加线下培训,有人怀疑你进了传销组织。

曾经犹豫纠结,不敢发朋友圈,发了也很在意点赞量。

曾经好为人师,别人没向你请教问题就给他提意见。

曾经听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你就觉得对方有错……

原来,这些都是因为你不会课题分离。每个人的认知世界都不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

第3步:在日常中应用这个信息。

用“课题分离”解决一切类似的问题:

你写作,参加培训,发朋友圈都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有喜欢或不喜欢的权利,这是他的课题,与你无关。

于是,你大大方方的做自己认可的事情,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课题,那些烦恼,困惑全部都消散。

这个概念用久了,大脑感觉特别爽快(自己觉悟),就更加有动力继续践行,最后你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所以,一个信息只能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自己觉悟,觉悟了才可能做到,做到了,才是你的。

简单来说,别人告诉你的和自己体悟到的完全是两码事。

04

这也提醒我们要树立一种重要的思维——内求外修:

做任何事,在借助外部工具的同时,更要多反思自己的原因,自己体悟和实践。

就像《金刚经》里提到的,佛法不是佛法,只是名为佛法,不要迷信任何法。佛没让你信教,你就是自己的佛。

同理,外界的一切人事物(书,课,培训)都是辅助(术),只有自己才是核心。

只有你自己悟到并做到的,才是你的。屏幕前的朋友,请相信:这个世界除了你,没有别人,你才是一切的根源。

(PS:我没有宗教信仰,只是觉得哲学的部分精华可以从“道”的层面解释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律。)

今天是写作日更的第55/100天,感恩遇见,点赞和在看就是莫大的鼓励。感谢你的慷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