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绍奇:痰病的病机与诊断要点

 经方人生 2023-05-04 发布于四川



       痰是病理产物之一。诸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皆可以成为生痰之因。由于脾主运化,如其健运失常,津液不得正常流通,则留聚为湿,湿积而成痰。此种情况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故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但五脏中,肾主水,司膀胱之开合,肾虚水泛为痰者,亦不少见;肺主治节,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能,亦与痰的生成有关。故前人论痰证之成,责之于脾、肺、肾三脏。如陈修园说:“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余又从而续之曰:痰之成,气也,贮于肺。此六语堪为痰病纲领。大抵脾肺辨其虚实,肾脏辨其水火。肺实者肺有邪也,若非寒邪,即是火耳;肺虚者本脏自虚,制节不行而痰聚之。脾土太过,气滞郁热而生痰;脾土不及,食入化迟而生痰。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上泛溢而为痰;阴虚火动,则水随波涌而为痰。”但究之实际,不止与上述三脏有关:肝气郁滞,不仅因气滞津凝而为痰,肝气横逆,则脾胃受病,运化不行,焉不生痰;心阳不足,阳气痹阻,不能推动津血运行,津凝血败,亦聚而生痰。故痰之生,实关乎五脏,责在五脏之伤。
      
       痰在病机上有以下特点:
       1.痰多兼夹    痰多与其他病邪相兼为病,如痰与寒合,则为寒痰;痰与湿合,则为湿痰;痰与热合,则为痰热、痰火等等。一般地说,单纯的热邪易清,寒邪易散,一旦与痰相合,则外邪必以痰为盘踞之所,胶结缠绵,清之不应,温之无功。如寒痰相合,经年累月,每致根深难拔之势,前人因之称为“宿根”,一遇风寒外袭,或情志不畅,或疲劳汗出,或饮食失当,则发为哮喘呛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痰性胶黏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气血津液,本是循常道而运行不已、痰性胶黏,即易于阻滞气血津液的流通,且因气为之滞,津为之凝,血为之败,还会导致新的痰浊产生。
       3.性隐匿,聚散无常,来去无定:痰之为物,随人体气机升降,无所不至。咯吐之痰,人所易知;隐匿之痰,则处处皆在而不易觉察。如癫痫,即以痰为主因,其未发时往往与常人无异、发作时则昏仆倒地,口作鸡羊叫声,呕吐痰涎,移时方醒,一如常人。又如突然的、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动久伏之痰,神去舍空,而痰涎归之,遂有谵狂妄笑妄哭等情志之变。再如躯体某一部分突如其来疼痛不已,不能活动,投以理气活血诸药,百无一效。或舌根麻木,或口不知味,或阳强不倒,或阳痿不举,或大便秘结,数日一行,或并无饮食不洁或过量等原因,突然腹痛肠鸣,窘迫不已,泻出稀水黏涎等等。由于上述病情复杂多变,使人难得要领,所以前人乃有“怪病多痰”之说。
       4.多见本虚标实之证    痰乃人身津液之变,痰涎愈多,则津液愈伤,脾胃愈虚,同时,痰为有形之邪,久伏人体,亦致气血呆滞。故凡痰证皆多虚实兼见、本虚标实之证。由于如此,临床常为之棘手:虚不受补,实不任攻。这也就是历来医家在痰证主攻、主补问题上产生不同见解的主要原因所在。

        痰病的诊断要点:
       1.体征     面色萎黄,或浮肿光亮,目胞暗黑,皮下可见颗粒或绵软包块,素体肥胖,脉滑,苔腻。
       2.自觉症状 头痛而重,时作时止,咳嗽、气喘、痰多、眩晕、呕吐、恶心、心悸、失眠、麻木、肠鸣以及舌麻、舌冷、局部冰冷或灼热等感觉异常症状。
        3.病程较长,他药不效。
        4.久病而形体不至大衰。或素盛今瘦,或素瘦今肥,或其形如肿。
       以上诊断要点,参考了彭履祥老大夫的《痰饮学说及其临床应用》一文。原文见全国中医研究班编《中医专题讲座资料汇编》(199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