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与绘画

 大春观察 2023-05-05 发布于江苏

摄影与绘画


作者眭剑平

引言:有个博友摄影技术很好,好些照片,让我感到温暖、亲切、美好。有些照片还几乎让我泪溢盈眶。我年轻时很喜欢摄影,但没有条件从事昂贵的摄影活动,就只好纸上谈兵,望梅止渴,看了不少相关的东西。现在,仿佛鸳梦重温,就随手涂抹了这篇东西。敝帚自珍,芹献于先生之前,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至于是否说得得当,那倒是其次的考虑了。         
一进南京师范学院的大门,就是一条枝柯纵横、浓荫蔽日的林阴大道。前行一百余米,大道两侧各有一幢雕梁画栋、檐牙欲飞的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左首的,飘出悠扬的钢琴声,飘出依稀的男女声,飘出隐约的民乐声的,就是音乐楼。我那时对这座楼有很仰慕的心理,原因不仅是那儿有全院最美最时髦的姑娘,而且是在那儿我领受了最初的美术知识,就是左庄伟先生出了大名的《美术讲座》。
左先生是在音乐楼二楼的小礼堂开设讲座的。这座礼堂,据夏渎上人的考证,是《塔里的女人》中的女主角最初出场的地方,但当初我是不知道的。我只知道庄先生在那里给我们打开了通往西方艺术的大门,让我们知道了提香、波提切利、乔托……,还有文艺复兴三杰:·芬奇、米开朗杰罗、拉斐尔……在八零年,对我们的思想和心灵的冲击是天翻地覆的,也就是因了这个讲座,启蒙了我对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兴趣,让我下了死功夫研究西方文化的奥秘。而今天,我要说的是左先生提及的一部名著,就是德国莱辛的《拉奥孔》,也叫《诗与画的区别》,或者译作《论诗与画的界限》。后来我又在文艺理论选修课里,仔细阅读了这部书。莱辛认为,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应该选取最能给观众以想象的一刻,予以精妙生动的表现,引发观众的心灵颤抖,并因此联想此刻的前或者后,因而这一刻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那么,作为时间艺术的诗歌,却不然,因为诗歌是诉诸听觉的,是用语言描述世界的,它可以描述和表现的范围与自由度要大得多。我只能简单的引述他的主要观点,也可能表述不当,那就请大家有空自己看看吧。      
其实,今天我引述莱辛先生的观点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由此谈谈摄影与绘画,因为现在中国喜欢摄影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水平也越来越高了。我想探讨一下绘画与摄影的区别,或者叫各自的界限,作为隔壁热心的观众,为喜欢摄影的朋友们助兴、喝彩、架秧子起哄,或者帮个倒忙,也算是我的伪“学贯中西”的一个佐证。            
摄影的第一个特点,可能是偶然性。每一幅真正的传世之作,大都是妙手偶得的,都是在摄影者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的电闪雷击,稍纵即逝,不可再现。特别是有人的神态细节的摄影名作,是绝不可能用事后摆拍的方式复制的。原因是那种自然而然的融和、那种不经雕琢的气氛、那种浑然一体的感觉,转瞬即逝,就是所谓此刻之后,沧海桑田。这也可以称作瞬时性。这种不可重复性也正是摄影的珍贵之处,无与伦比之处。而绘画则不然,有些画家对同一内容可能会画上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然后再从中选出最为得意的作为代表作。所以,成熟画家的画作,是必然的产物,不是偶然的幸运。从这个角度说,绘画,没有长期的锻炼和涵养,是不可能画出杰作来的;有了,画出杰作则是必然的。摄影则不然,即使是新手,也有可能拍出杰出的作品,这样的实例也是很多的。特别是摄影器材自动化、智能化之后的现在,这种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了。如果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职业摄影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只有更加刻苦、更加努力,才会增加拍出好照片的机会。但是,一旦拍到一幅杰作,作为摄影者,就可以被视为终身的荣耀,因为,这是不可重复的孤品。
摄影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被动性。拍摄对象的随意和不确定,虽然是摄影艺术的乐趣所在,也是它的苦恼所在,因为“一切不在把握中”。即使拍摄风景,你也无法预定天空的阴晴、太阳的强弱、风力的大小、动物的进出、人物的衣着举止......,这都对摄影者提出了挑战。就像薛宝钗姑娘做的冷香丸,须得诸巧皆备,方得成功。绘画则不然,画幅的短长、构图的巧拙、色彩的浓淡、虚实的映衬、意境的深浅等诸多因素,既可以深思熟虑,也可以临机发挥,还可以随心所欲,当然也可以不拘旧范,独出机杼,放飞才情。在这一点来说,摄影与绘画是天迥地远的。所以,摄影上追求完美,从客观性上来说,是不可能具备的。应该大胆的说,任何摄影作品都是次优的结果,没有最优的。就是在目前条件下追求最好的结果而已。画家为了画出他心里最美的图画,可以不停的画,比如齐白石画虾,一直可以画到老,使他的虾比真虾还要生动。他还可以慢慢修改,慢慢琢磨,慢慢改进。这些都是摄影者办不到的。
摄影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再现性。这是它比绘画优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眼见为实,能够非常直观的让观众知道并因此相信镜头里的世界。所以现代传媒特别重视画面,但凡报刊,摄影作品是最引人注目的。从这个意义而言,也可以称之为客观性,或者真实性。我记得以前的《中国地理》是一本很好的科普杂志,但和美国的《国家地理》相比,就逊色多了。除了学科内容之外,差别就在摄影水平和内后来猫画虎,现在也改为《国家地理》了,果然一举成名,我想成功的最大功臣就是摄影。把中国绝美的山川大地用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一国之区域,现寰宇之魅力,这就是摄影之功。杰出的摄影作品,可以让美丽纤毫毕现,质感列前,万无一遗。至于新闻摄影,其真实性和说服力就更为明显,有些国家大事,会因为一幅照片而改变,比如越战中那个被炸弹气浪剥光了衣服哭喊猛跑的小姑娘,那幅照片一登上《纽约时报》,全世界哗然,为迫使美国撤出越南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既是摄影艺术的优势,也是它的局限。因为,艺术,不仅要再现世界,更要表现世界。就是说,要更集中、更深刻、更全面表现这个世界的本质。而这个要求,摄影艺术显然不能达到。这就是绘画的优势了。因为摄影受制于表现世界的手段的有限,只能在对象、画面、光线、角度和时机的选择上体现有限的主动性。而绘画则不然,绘画不仅可以再现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表现世界。就是绘画无论在创作前还是创作中,甚至创作后,画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要求作无数的选择和取舍。他可以逼真地再现现实世界,比如古典主义的人物绘画,比如委拉兹开斯,伦勃朗的作品,或者后来的超写实主义绘画,著名的如罗中立先生的《父亲》,与摄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还可以超越现实的樊篱,透过现实的表象看到事物的内在精神,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唯有这个画家才拥有的独特视角和精神气质。比如齐白石的虾和朱耷的兰。齐白石的虾,既是河里面游动的虾,又是齐白石独有的虾,那一只或几只虾,表现了齐白石对虾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甚至对世界的理解。这只能是齐白石的虾,也只能是齐白石画出来的虾,更只能是齐白石想画出来的虾!朱耷的无根之兰,只能是一个亡国者画出来,只能是一个内心悲愤到无以舒解的绝望的人的写照,只能是一个寄意于茫茫大千、无从得知一生浮沉、难以想象生涯结局的僧人的绝唱!这些,是摄影无法表现,更无法取代的。还有些画,纯粹是画家对世界的高度抽象、高度变形、高度扭曲的表现。比如梵高的《向日葵》,爱德华·孟克的《呐喊》,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达利的《钟表》等,包括中国文人画里的大写意,表现了画家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画笔创造了常人在生活里看不到的另一种奇异的世界,大大开拓了艺术的表现力,展示了人类非凡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了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神秘和伟大,让我们在平凡的世界里看到了不平凡的而又是人类创造的新世界!这也是摄影永远无法企及的。
摄影的第四个特点,是它的技术性。摄影是工业技术的结晶,从诞生起,就与技术密不可分。这个技术,我主要是指器材和显影技术,拍摄技术另外再谈,因为拍摄技术的进步就是艺术。利用高速摄影、间隔摄影、微距摄影、放大摄影、内窥摄影、红外摄影、x射线摄影,还能拍摄到一般情况下人类器官无法直接感知的世界。这是摄影远远超越绘画的最明显的地方。中国传统绘画,在器材上除了文房四宝之外,再加点儿水,至多,画青绿山水再加上些矿物颜料。西方油画,几支画笔,几管油彩,几片刮刀而已。所以,这两者扩展表现领域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摄影是采取拓展生存空间的向外扩张方法,攻城略地,鸟枪换炮,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绘画是采取自省自悟拓展精神层面的向内挖掘方法,层进层深,曲折反复,变形异意,烛幽探微,穷究尽竟。这样,因为方向不同,所以就难以比较优劣,展示异同,只好说,长枪短棒,蛟龙水蛇,各有胜场了!但现在有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摄影好像变成器材的功能大赛,而不追求摄影艺术的进步了。作为场外看客,又是不免越俎代庖,看戏落泪,替古人担心,这样下去,摄影就永远停留在器材技术层面了,而器材技术的叠加并不等于艺术,摄影技术的升华才是艺术,我以为。
对于绘画和摄影,可探讨的地方是很多的,特别是几乎人手一只摄影手机的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照片的浪涛已经拍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何适应这样一个人人拍照片的新时代,是很多人,特别是摄影家们不能不严肃面对的大问题。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在隔壁一直在欣赏摄影艺术的好奇者,发表这样一些此前的思考,主要还是抛砖引玉,希望业内的专家也能在博客里进行科普和推广,以有利于中国摄影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为盼,是为望! 

作者简介:

眭剑平,1979年入学南京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南京市人民中学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