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标准学习】义务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在逻辑(于泽元)

 欣欣语文 2023-05-05 发布于四川
义务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在逻辑
(一)立德树人:
从知识学习到育人为本,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从知识学习专项提高到素质转变。
(二)素养导向
素养是复杂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的融合体。素养是素来养成的品质,是你能做成什么事情的表现。
核心素养是无法导向的,因为它已经转化成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素养,是孩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是多个的,素养是唯一的。
因此:课程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而是让学生生成素养。

素养怎么能够成功养成?
素养成功养成=经历情境+自主参与+心智运用
过去的情景都是书上的情景,不是真实的情景。只有让学生真实经历了才是真实的情景。(如游泳,站在岸上看是永远学不会的,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有可能会学会)
经历情境并不一定能养成素养,只有自主经历才能养成素养。(如:教学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秘密。平日的教学老师让学生读了一段读最后一段,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学习,而且是没有自主学习的。如果将问题转变为:这篇课文开头到结尾有一个秘密,你自己去阅读发现。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学会。)
头脑一定要运作起来,才能形成心智、思维模式。复杂情境是不确定的情景。(要让孩子养成心智模式,教师要有科学的心智模式)

如何营造复杂情境?
答案:关键就是让学习内容的综合化、机构化。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
答案:让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建构。
如何让学生心智有效地运作?
答案:思维能力发展、集体建构
如何发现学生素养得到了养成?
答案:表现性评价,给孩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让他完成,评价他完成的过程。因为素养只能在行动中养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