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利涛:四诊心法要诀注释(白话解)1、四诊总纲

 昵称1731278 2023-05-05 发布于湖南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Image

摘要:《四诊心法要诀》一篇,总纲四诊,尤详望切,诸家注释,未明来去,望文生义,读之茫然,今列歌诀,并存原注,另行疏解,务畅其意,不事考据,独重实学。

作者:张利涛 于诊室,起稿于2020春节  注:感谢张利涛老师授权,我们从今天起开始连载老师的书稿,希望给大家的中医之路带来助力。开启原创为保护版权,如需转载可联系,赞赏随缘。

前言

一、凡【注释】为原注,【张注】为本人所注。

二、脉诊注释多从拙著《脉法传珠》卷三诸脉主病篇中撰出,取其精要,故语气似有不类上卷者。盖《传珠》写于十余年前,本稿写近年。

三、所引经文标为黑字,如有疑难,令用括号加注,夹注俱不用黑字。

原序

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Image

上卷 望闻问诊

总纲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

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

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

【张注】盖望闻问切之道,自古其述也明,以之查探病源,多无遁形。

《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此四诊之总纲,且明言合参。

《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此以目查五色之变,身形丰赢,肢节伸曲,痰、溺、便、汗、疹、块、毛、皮、躯之大小、多少、晦明、枯泽、浮沉等。凡目所见皆需审之。

又云:“闻而知之谓之圣”,此听五音五声高低顿挫之变,以别内外气血、五脏盛衰。

又云:“问而知之谓之工”,乃详问起病何所,所服何药,病请转变,其症若何,二便通涩,饮食可否,饥饱寒暖得宜否,老症若何,且男女老少有别,经、带、胎产、疹、痘等具当问到,乃四诊之最要者,善问者,工可八九。

又云:“切而知之谓之巧”,此以爪甲切其脉道、胸腹、肌肉、皮膜、筋骨、头角,肢节、痞块、肿物、疹痘,测其软硬、大小、挛软、强弱、滑涩诸般,以明病邪寒热、虚实、深浅变化。

此四者,其用皆有所偏,圣人谆谆告诫,查症需“四诊合参”。

然病情真假疑似之处甚多,其色有真假、脉有真假、声有真假、症有真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市之庸医无知,单言一术,自谓望切,可知根源,旁敲侧击,肆意揣度,大言欺人,自作杂术,诈物骗财,寻其所需,故《征四失论》曰:“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浓,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故此四诊其道博矣,可不深求?

文章摘自:《四诊心法要诀》注释 张利涛著

感谢张利涛老师授权,我们从今天起开始连载老师的书稿,希望能给大家的中医之路带来助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