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王国维的发妻难产而死,只扔下3个孩子。王国维担心再娶会委屈孩子,索性不顾家人反对,迎娶了妻子的侄女。然而,新婚不久后,王国维却投河自尽了,给妻子和孩子都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1877年,杭州海宁州城内的王家诞生一子,令王家之主王乃誉喜出望外,觉得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王乃誉是宋朝安化王公第三十二世的后裔,其祖先王禀在海宁一带颇有声望,为抗击金国而战。 王乃誉原本是一名读书人,本人也精通诗词书画篆刻,之后因为做生意而家道兴起,因此王家也算是一个标准的书香门第。对于这个孩子,王乃誉起初给他取名为王国祯,之后又改名为王国维。 由于良好的家庭背景条件,王国维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是我国民国时期鼎鼎有名的国学大师。事实上,王国维不仅仅在文学上有造诣,在历史,哲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如此声名赫赫的大师,其感情生活却是一片空白。 民国是个新观念与旧观念交错的特别时代,老人们坚持要给年轻一代找对象,提倡“包办婚姻”,王国维也难以幸免。王国维的原配夫人莫氏就是王乃誉安排的,当时王国维才年仅14岁,王乃誉就已经为他安排好了这门婚事。 莫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出生在一个商业世家,同时也接触过新思想,与王国维有着相似的话题。但是,自从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王国维就下定决心要到日本去深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增强实力。 但彼时的王国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出国留学需要资金,只能依靠自己的父亲。最终,王国维选择了妥协,答应与莫氏结婚,而王乃誉也同意自己的儿子在成家立业之后出国留学,算是一个两全的结局。 莫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新时代女性,既具有新时期妇女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古典妇女的温婉和淑女气质,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尽到了为人妇的职责。两人结婚后,感情很好,很快就有了两个儿子。 但是,怀抱远大抱负的王国维还是选择了外出读书,于是夫妇二人就这样长久地分离在一起。但即便如此,王国维还是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他没有寻花问柳,也没有插手任何的感情,一心扑在学术上。 1922年,王国维从国外赶回家中,看到年轻的夫人已经满头银丝,王国维很是痛心。那天,王国维对他的夫人充满爱意地说:“小默,我这次没有离开,我要在这里陪着你。”夫人闻言,激动得哭了起来。 可是王国维怎么也没有料到,只是十日之后,他的夫人就因为难产而离他而去。莫氏去世后,王国维的母亲不得不一人承担三名幼童的抚养重任。但是,更让王国维痛彻心扉的是,莫氏死后没过多久,自己的母亲也因病去世了。 一时间遭受如此重创,王国维的精神也逐渐变得恍惚了起来,三个孩子一时没有人看管。亲属们了解了王国维的情况后,都认为王国维应当再找一个老婆,但王国维拒绝了,因为他认为,新婚妻子对子女并无情感,无法真正地关心子女。 岳母对王国维的行为很是感动,但又认为自己的外孙不能无人照看,于是便自作主张,将王国维发妻莫氏的外甥女潘氏许婚给王国维。王国维本来是要推托的,但岳母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推脱,于是便和潘氏结婚了。 潘氏很欣赏王国维,同时也是一个好妻子,她继承了莫氏的衣钵,承担起了照顾王国维和他的三个子女的责任。与此同时,王国维也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也足够养活一家子。 直到1924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了一场政变,将溥仪从紫禁城中赶了出来,而王国维作为书房行长也被赶了出来。王国维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侮辱,他与罗振玉等人约定跳江自杀,以此来纪念大清皇帝,由此可见,王国维对大清是多么地热爱。 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王国维的计划未能如愿,恰逢清华设立中国文化研究所,经胡适等人举荐,王国维受邀任教。在清华期间,王国维再次将自己的学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受到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敬仰。 而此时,王国维所受批评之声却愈演愈烈,因为他的头上还扎着一条辫子。自1911年的辛亥革命胜利以来,国人陆续将辫子全部剃光,王国维始终是梳着马尾,并始终充当溥仪的行走在社会上活动。 1927年6月,王国维得到一道命令:“或者砍掉脑袋,或者砍掉辫子。”在两者之间,王国维作出了决定,选择了前者。6月2日,王国维沉默地来到昆明湖边的鱼藻亭,点上了一支香烟,然后纵身一跃,跳进了水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参考素材: 《王国维的一生》 #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