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7年,专家们集体要求拆除毛主席纪念堂塑像,周总理卫士一个提议,竟让专家们收回这个要求。

 新用户3596Ds5V 2023-05-05 发布于四川
1976年的10月,在万众期待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的这天,人民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党中央决定不将毛主席的遗体火化,而是永久保留起来,存放于毛主席纪念堂。

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

人们对于这座纪念堂里要有什么,各抒己见,但其中一个想法,让所有人都不约而同达成了一致:要有一座雕塑,以便于人们瞻仰毛主席的风姿。

可谁知道,千辛万苦造好的雕塑,却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

专家们打算撤掉重做,此时,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方案,解决了这个问题,又保住了这座凝聚了全国人民心血的雕塑。

在宣布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一个月之后,这个项目正式开工,五万多平方米的面积中,到处都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搬运材料、打地基、修筑墙体……

此时的北京已经进入了冬季,恰逢极寒天气,可再寒冷的风都吹不灭人们人中的火热,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人们敬爱的,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在初春万物回暖的时候,纪念堂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此时另一个项目组,正在如火如荼地建造毛主席雕塑。

1976年的十一月初,汉白玉的开采就提上了日程,而到底要雕塑出毛主席的哪个样貌,成了最重要,也最难的问题。

雕塑组里,聚集了上百位全国各地的雕塑艺术家,大家各执己见,互相觉得对方的方案有道理,却不完美。

而此时,四川雕塑家叶毓山的方案,让大家耳目一新:他的设计稿上,是毛主席坐在沙发上,面目和蔼,左腿自然地交叠在右腿上,就像正在和来看望他的人们,亲切交谈。

随和、自然、亲切,这不正是平时大家总会看到的,毛主席的形象吗?

这个方案,被上报给了负责雕塑小组,雕刻创作总任务的韩福裕。韩福裕是周总理的卫士,经常跟随总理出席各种活动,与毛主席接触的时间也非常多。

刚拿到设计稿的韩福裕,就直呼“这个好,这就是我印象中主席的样子。”

在开采工人不懈努力中,房山县运回来了一块,质地极好的汉白玉,大小又完全符合这一坐像的要求,令人绞尽脑汁的前期工作完成,这座宏伟雕塑的工程部分终于开始了。

每日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与分成五个小组的团结协作,让这座重达7吨,高3.45米,两米宽的巨型雕塑,在1977年的八月份完工。

而如何将这么大的雕像安全放进会场,也是一个大问题。

大家发挥了毛主席总是强调的精神:从群众中来。向全国各地的工程寻求帮助,最终动用了各样起吊机,在一个月后,将雕像毫发无损地放进了纪念堂中。

而这么一放,让所有人犯了难。

原来在纪念堂设计的初期,所有设计都跟随主体设计的风格而定,可主体风格在后期施工中,依据实际情况作了调整,于是这么一个随和的毛主席形象,与会堂庄重肃穆的氛围严重不符。

专家们甚至会堂中,风格若是不统一,会严重破坏整个会场的氛围,影响毛主席纪念堂的整体效果。

大家决定忍痛割爱,再造一个双腿平坐的雕塑。此时,雕刻小组创作主任,韩福裕表示了反对。

他亲身见证和经历了一百多位雕刻家、与各个工人,忍受严寒酷暑工作的日夜,此时再造,时间根本不够。

而且让这么长时间,这么多人的努力付诸东流,这是他不想看到的,而且他想,主席应该也不会认同。

在仔细端详了会堂中的雕塑许久后,他提了一个建议:这个雕像的周围很空旷,而且腿部也有一定的高度。如果在腿部周围摆上鲜花,就可以遮住腿部交叠的部分。

这样一来,就看起来与双腿平坐没有区别。

众人听了这个提议,仔细一想,觉得很妙。一来解决了“要不要再造一个”的大难题;二来效果很好,将雕塑变得更为庄严;

三来,毛主席的诗句深入人心,他的那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既符合了这个方案的意境,又是毛主席坚忍不拔毅力的体现。

于是,在1977年的9月9日,威严的会堂大厅、庄重的毛主席雕塑、周围的各样鲜花,与雕塑身后的《祖国大地》绣品背景,展示给了前来瞻仰的人们。

毛主席生前就与各个中央领导人们签订了协议,遗体都要用火化处理,此后,毛主席也多次强调,等他死后,要将自己火化,将骨灰撒进长江中。

但人们无法接受高大伟岸的毛主席被火化,最终党中央听取人民的呼声,建造了这所毛主席纪念堂。

一年多的时间,全国上下出力出才智,使得纪念堂完美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前往纪念堂瞻仰和纪念,这位将人民,将国家时刻放在心间的伟大领袖,也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