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台州书院文存④丨东屿书院:一市书声,浙东之冠

 窗前有树905 2023-05-05 发布于浙江

百年前,曾有一位名叫金双南的清代增贡生来到现温岭温峤许宅村一带,他来此处的目的,是为了追寻一座早已消散在历史中的园林——丁园。站在“凄凉遗迹”前,金双南留下了一首怅然的长诗《丁园怀古》。在诗中,他畅想于过去这里“东屿书堂云海观,松山南麓诸亭池”的胜景,又感慨于“我来访古思悄然,夕阳荒草销轻烟”的悲凉。

诗中所提到的“东屿书堂”,即“东屿书房”“东屿书院”,便是这座“为浙东冠”的园林的一部分。如今,丁园和其中的东屿书院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中,但这里曾“挥金待客拟孟尝”“唱和诗文计百篇”,成为当时此地及周边地区的文人开展文学探讨、学术交流的聚集地。同时,作为在温岭县志中有记录的、最早闻名于世的本土学府,东屿书院发挥了教育丁氏族人和乡里子弟的职责,兴书院教化之学风。

丁氏与书院

说到东屿书院,不得不提及丁园的创建。

东屿书院与丁园所在原址示意图

丁园的主人乃丁岙丁氏。宋时,黄子约写了一本《黄岩大家录》,其中提到的“南丁”,“丁,即温岭丁少云族”。当时,丁氏作为后起之富家,在当地声名显赫。

丁氏世居丁岙,这里山清水秀,风水极佳。其中,下凤山“矫翼翔空,恍自九天垂下山势”,松山“青崖郁发,风籁传空,泉响不断,最为幽胜”,风光秀美,也为园林的修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宋嘉祐年间,丁仲镒开始造园子。明代《嘉靖太平县志》有载:“丁园,在温岭。宋嘉祐间,丁仲镒始创。至淳熙年,仲镒之八世孙少云拓而大之,有松山南麓诸亭池楼阁及东屿书房,少云子木又建云海观,台榭岩径无虑七十余所……”经过几代人的修建,丁园和东屿书房逐步成型。

这个园子修得极好,符合文人的审美。陈耆卿在为园子撰写的《松山林壑记》中说道:“盖好境天吐,佳趣人涉。俯瞰而仰答,远瞩而近观,万象横陈,迥不可状,其以为幽栖则宜。”在王绰的《云海观记》里,也有“伐蓬藋,列花卉,极水石林麓之盛,葱蒨茂蔚,对蒙泉精舍,殆若异境”的描绘。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我们得以一窥这“为浙东冠”的胜景。

园盛之,书房也兴之。从县志中,我们知道东屿书房是从丁世雄(字少云)开始修建的。丁世雄好藏书,也重视教育。“藏屋以书,教子以师,雅乐不淫,赋咏有措。”(叶适《丁君墓志铭》)后来,他的儿子丁木(字子植,号松山)辞官归来,大大丰富了丁园的内容,也对东屿书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在周端朝撰写的《东屿书房记》中提到:“子植而嗜书,唯诸父遗汝,是念作东屿书房,而诵读其中。”又说,“东南有园称丁氏,而东屿有书房则自子植,所以承其先焉”。

温峤许宅村陈宗明先生作了一番考证,他根据《温岭黄岩丁氏宗谱》和相关资料,梳理出东屿书房经历变化的过程。东屿书房最早建在凤凰山南麓,后丁世雄又在凤凰山西北扩建了东屿书院,用于教授乡里子弟。原来南麓的东屿书房,丁少詹也作扩建,改为“梅岩书院”,以教丁氏子孙,接待士人切磋研学之用。

只可惜,大抵“世间尤物难留连”。南宋末年,丁园被毁,书院也不复存在。关于丁园和书院的毁灭,有说是黄岩知县李复将诬奏丁氏罪状,丁家被抄家籍没;也有说是因为朝代更迭的战乱,导致家毁族散。但总归,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因而,当几百年后,清代学者戚学标来到丁岙怀古,只能“回忆处士豪情”,而“一去辽阳,便重令,化鹤归来非昔。临风怀古,数声吹裂横笛”了。


就连“丁岙”的名字,也慢慢变为了“许宅”。《嘉庆太平县志》有记,“因宅之毁,讹称'许宅’”。然而,神奇的是,“东屿书院”却作为地名“东寺书院”保留了下来,在1988版的《温岭县地名志》中还记录着“东寺书院,东依下凤山,村有宋代书院,原称东屿书院,后谐为今名”。只是这个山边小村,在仇、林姓3户人家迁居他处后,也成了废村。

历史上,东屿书院也曾重建过。《光绪太平续志》载:“光绪十九年,广文金于俊命子举人会澜、监生福畴禀县独任出资,重建今址。”直到宣统三年,书院因遭遇台风水灾而倒毁。

近些年,温峤镇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东屿书院的重建工作,开展了多次专家座谈和实地调研活动,以期复兴古书院,传承其文脉精神。

往来皆鸿儒

丁氏一族中出了不少贤士,如丁世雄、丁希亮、丁世昌、丁木等,都喜好读书,著有文集或诗集。丁园的名声和东屿书院的兴盛,也与丁氏族人结交各方名士贤达有关。大批外来的和本土的文化名流来此游园、研学,他们对酒畅游,吟咏诗文,切磋学问,留下了不少诗文。

丁园复原模型 摄于温岭市博物馆

陈耆卿在《松山林壑记》中写道:“故子植之归也,而于此尤惓惓焉,盖君兄弟所从游,如叶水心、陈龙川,正伟人之尤者,皆尝与之婆娑偃仰,咏歌讲诵于其间,其筇影屐声,龟鹭尤能认忆也。”又有王绰《云海观记》中记:“龙川陈同甫(陈亮)来自永康,一见辄心可。每与少云、少詹击节抵掌,谈王说霸,穷日竟夜而不知倦。”他们在此咏歌讲诵、谈王说霸的生动场景,令人神往。

从他们的生平事迹中,也能看到丁家人与这些名流大家交往甚密。如丁世雄的弟弟丁希亮“二十九岁始奋志读书”,师从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后又学于陈亮、吕祖谦,并与朱文公有往来诗文。他有文集数十卷,他的儿子整理了他的若干篇诗文成《梅岩文集》,由叶适作序,戴复古作跋。

比较出名的,还有丁朗、丁世昌。《嘉庆太平县志》记载:“丁朗,字仲明,号温峤散人,宋绍兴间以诗游江湖,卒于钱塘。”丁朗客死钱塘,归葬之后,叶适“铭其墓”,南宋著名学者陈傅良为其“题丁仲明墓志碑阴”。在《书黄岩丁明仲墓志碑阴》中,陈傅良写道“何独遗子天球琳,上与郊岛名相寻”,肯定了丁朗的诗歌才华。丁世昌是丁朗的“从子”,也是丁希亮的族兄。明万历《黄岩县志》说他“隐居不出门户,有诗集”。《全宋诗》收录了他的四首古诗。死后,叶适曾为他作《丁少明挽诗》。

又如丁木,是丁世雄的儿子,“嘉定四年赵建大榜,官至澧州通判,所著有《东屿稿》”。丁木与朱熹的关系也不错,朱熹曾应邀来过东屿书房,县志记录,“木与朱子友善,时将赴青阳县任,晦翁为题诗”。这里所说的朱子题诗,即《题东屿书房》,诗曰:“书房在东屿,编简乱抽寻。曙色千山晓,寒灯午夜深。江湖勤会面,坐卧独观心。秋浦瓜期近,何当寄此吟。”

朱熹游玩丁园、到访东屿书院的那天,陈傅良也在场,他有一首《和朱宰游丁园韵》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榆火逢佳节,棠阴得胜游。移尊欣及暇,乘屐共寻幽。日静竹光合,风喧花气浮。主情殊未倦,衰暮为迟留。”

叶适也留下了一首《丁氏东屿书房》诗,诗曰:“朝纳棂上光,千帙乱抽翻。夜挑窗下明,一字究本源。旧师早传习,新友晚闻见。邻里疏聚头,江海勤会面。勿爱好鸟羽,勿玩芳树林。书亦且置之,独自观此心。茫茫未生前,寂寂已死后。万变随云浮,朗月住中彀。何物粲陈列,所从定何时。孔颜虽去远,闻道命如丝。白屋无怨难,朱门不骄易。每留先人朴,不忝素士志。雁荡袅长麓,南北峙两门。委和被多稼,永祚延余昆。红绿修岸容,冰雪净空界。蕙转兰亦回,谁赋书房外。”

由此可见,在当时,丁园和东屿书院确实名噪一时,不仅是当地一个文化繁盛的小高地,也是书院文教兴起的传播地。理学大家朱熹,永嘉学派叶适、陈傅良、周端朝,金华学派吕祖谦,永康学派陈亮等,不同思想在此碰撞,百花齐放,文气汇聚。此外,还有台州当地文人如陈耆卿、徐似道、虞似良、戴复古等,外来的文士、官吏如林景思、赵昌父、韩仲止、金坛刘平国、西安余景瞻、鄞县袁甫广、庐陵丁文伯、於潜洪舜俞等,也都到此往来、游学。

在这样氛围的带动下,温峤一带开始读书风气盛行,时人为此撰写了一首《一市书声》,描述此地崇文重教之风,诗曰:“市上人家比屋居,不争财利但知书。窗帷日暮何曾静,灯火更阑尚未除。自按诗文谐律凤,非同梵呗杂钟鱼。一声声起千声接,哄满衢廛震碧虚。”

声声读书起,文脉千古传。

(感谢陈宗明先生提供丁园和东屿书院相关研究资料,感谢张峋先生、黄晓慧先生提供丁园和东屿书院有关信息)

参考文献:《赤城集 赤城后集》《叶适集》《止斋先生文集》《清戚学标台州史事杂著三种》《黄岩县志》《嘉靖太平县志》《嘉庆太平县志》《光绪太平续志》《温岭县地名志》等。

见微知著

download.jpeg临海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史专家 徐三见

徐三见/文

东屿书院,初名东屿书房。东屿书房之所以有名当时,实与名冠浙东南的“丁园”有关。

丁园初称“云海观”,草创于丁仲镒,规模于丁世雄。世雄字少云,据史料记载,“少云始即其所居之南,依山之址,辟而为园。远近蔽亏,高下辉映,回还委折,而曰堂、曰亭、曰台、曰榭、曰林、曰坡、曰窝、曰谷,无虑二十余许,意匠剪裁,各成面势……既成,而以'云海观’目之,盖取坡公'玉霄云海’之词,以足先世之所未为者”。

云海观又称“松山林壑”。别称松山林壑的缘由,史料所述不甚了了。陈耆卿在《松山林壑记》中称:“松山林壑者,丁君少云幽栖之所也。”这似乎在丁少云建园时就已别称“松山林壑”了。不过,陈耆卿在记中又云:“按其所昉于少云者二十有五,衍于子植者三十有五,大较松山其主名也。”依此而言,之所以称为“松山林壑”,似因“园主”而名。子植即丁木,是丁世雄的儿子。据《台州府志》记载,丁木登嘉定年间进士,历官池州青阳令、礼部郎右司谏、礼部郎左司谏、澧州通判,有政声。归里后在扩建丁园的基础上,营建了东屿书房,“四方来学者甚众,咸尊曰松山先生,著有《东屿稿》”。是则“松山林壑”当因丁木而名。

丁少云家世富足,但不好读书。《台州府志·丁世雄传》有这样的记载:“从弟希亮以其不专一于学,少之。”是故虽辟有园池之胜,但并未建造书房。关于书房的建造,时人周端朝的《东屿书房记》述云:“子植而嗜书,唯诸父遗汝,是念作东屿书房,而诵读其中。”这里所说的“诸父”即丁世雄的从弟丁希亮。希亮字少詹,“常服补褐,食疏薄,夜诵达晨,手抄满屋,纵笔所就,词雄意确,论事皆有方幅,人以为奇”,死时年仅47岁,家中“无妻子幼”,临终将幼子丁范、丁策托付于少云,所有藏书也随之转入丁园。后来子植扩建丁园,为了更好地保管和使用这批书籍,也为了纪念其叔父,特意建造了东屿书院。自是,乡里、族人子弟皆得就学于此,少詹次子丁范也学有所成,出仕为石浦县令。所以周端朝在《记》的末尾称:“东南有园称丁氏,而东屿有书房则自子植,所以承其先焉。”

书房称“东屿”,乃以地而名,此在朱熹《题东屿书房》诗中也有交代:“书房在东屿,编简乱抽寻。”

丁园与东屿书房在宋极一时之盛,传说到了南宋末的1276年,丁氏遭知县李复将诬奏,籍没抄家,丁园也毁之于火。若就大势而言,恐或不然。1276年是血雨腥风的一年。先是蒙古铁骑屠城长沙,数百岳麓书院书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元军由是对书生恨之入骨,将岳麓书院一炬焚毁。很快,南宋都城临安倾陷,元兵长驱入台,台州城内的唯一官方书院——上蔡书院亦被付之一炬。由此看来,丁园与东屿书房很大的可能,或为宋元交替之际的兵燹所毁。

往期链接

台州书院巡礼丨做人讲气节,做事讲作为

上蔡书院:台州第一家官办书院

桐江书院八百年

历史上,朱熹到底有没有到过黄岩讲学

编辑:诸葛晨晨

审核:吴世渊

监制:于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