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养生学家谈养生

 养生与益寿 2023-05-05 发布于上海

     人类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通过合理调整,加强养生是可以延缓衰老的。我国的传统医学就非常重视养生,古人在养生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代养生学认为,人生来就有适应自然,保护生命的本能。人类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认识到人是大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的变化相适应。《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生存必须倚仗天地之气的滋养,遵循四时之气的变化。不管是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还是昼夜晨昏的时序推移,都以天地阴阳二气的互相转化为中心。天地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所以要使自身的活动和外环境一致起来,自觉的将自己溶于大自然整体活动之中。

     春夏阳气外泄,秋冬阴气潜藏,因此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一日之中“日中阳气隆隆,日西阳气已虚”,所以白天应积极活动以振奋阳气,夜间好好休息“无扰筋骨”。经文又云:“春气升发,万物回阳之际,人的形体、心志也应舒展,畅快”。古人认为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晨起来,披散长发,松宽衣带,悠然自得在庭院里散步,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会有益于人体气机的升发,反之与时令的特点相背,会使脏腑气血运行不畅发生阻遏,以致生病。这就是法于阴阳、遵四时天气化而养生的含义。

     古人养生还非常注意精神保养,认为健康长寿的原因是“精神内守”,神不外驰。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不作妄然之想,不白白消耗自己的精力,不让无谓的意念干扰自己的情绪,而使人体气血在体内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还要保持生活的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是饮食上不暴饮暴食,平时注意气候变化谨慎起居,冬季阴寒冷冽,阳气宜藏不宜泄,人们就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少扰动阳气。对于劳逸,不可过累而伤骨气血,也不可过于安逸。《素问·宜明五气论》关于“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份骨;久行伤筋”的论述,就是提醒人们劳逸结合的科学安排生活、工作、学习。

     从以上养生原则中可以看出古人养生长寿秘诀和现代养生的科学研究是完全一致的,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循之道。

     中国历史最杰出的十大养生家

     一 陆游(1125~1210)享年85岁。19岁与表妹唐琬结婚,生生死死演绎一出千古凄美爱情剧。一生官名:通判、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知州、礼部郎中等。诗作9300首。理由:他有一个美好的梦是他人生的舵,所以他的生命的韧性才永远不会迷失,永远充满蓬勃朝气。任何风浪都成为他生命驰聘的不竭动力。他29岁出道就不顺,虽然进士考试第一名,却因触怒秦桧而被除名。秦桧死后才被补为降州通判,因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罢官回家。回家路上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名句。果然不久柳暗花明,皇帝又派他去江西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椅子尚未坐热,又以“擅权”罪名罢官回家闲居6年。后来朝廷又突然想起他,任为吏部尚书。可是他的梦始终不灭,上书谏劝朝廷减税,再次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罢官。真是欲治之罪何患无罪。这年他65岁。他热衷仕途,不甘寂寞,但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一个梦。所以他不在意宦海沉浮,回家后也能甘居“书巢”“读书有味身忘老”。

     二 庄周:历史文件中关于庄子的记载颇少,仅有《史记》中“蒙人”的记载。蒙为何地?后人多有争议,一般认为是宋蒙地,即今之商丘附近。名周,字子休,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在世约83年。原籍楚国人,贵族,避乱举家迁居宋国。他终身不仕,仅作过短时间漆园小吏,著书育人编草鞋为生。以传世的33篇著作奠定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养生家的地位。唐玄宗追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微宗追封他为“微妙元通真君”。不知傲视王侯的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听到这些封号有何感触。理由:尽管批评和褒扬并存,庄子还是庄子,他在自己建立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翱翔。因为他深厚的“道”力主要用于“修身”已经把生和死看成都是自然的一个过程,故他不悦生也不畏死。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但当妻子死时,他却边敲瓦盆边唱歌,送妻子荣归。他以有悖常理的举止实践自己的“齐贵贱,齐生死”的养生理论。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对于哲学家来说,他是知行统一的极品。

     三 葛洪(283~363年)享年80岁。史称其为著名医学家炼丹术家道教理论家和养生家。曾任征镇将军谘议参军散骑常侍县令等。朝廷多次任命都被他婉拒,晚年留居罗浮山,逍遥自在,颐养天年《抱朴子》等著作留世。理由:他祖父父亲都是吴国和晋朝的高官,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这个高干子弟既不摒弃仕途,遁入山林,又能炼丹修炼,保持一种进退自如心态,是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所谓“内道外儒”的安身立命之法。

     四 曾国藩(1811~1872年)享年61岁。28岁考中进士,任各部侍郎等京官10几年。镇压太平天国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有《曾文正公全集》留世。理由:他知道自己生来体质孱弱,又“心血积亏太过”所以年长积极主动养生。他把养生和儒家修齐治平立功立德立言结合在一起,成就他三不朽事业的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清代通史》评价“国藩以谨慎胜”这和他的养生主张是一致的。谨慎不是保守,是一种智慧,他能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是佐证。

     五 扁鹊(公元前407~公元前310年)春秋战国民间医生,发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尊为“神医”《史记》有“扁鹊列传”著作《扁鹊内经.外径》理由:他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著名的医生,被尊为“神医”行医中有六不治:仗势欺人者不治;贪财不顾命者不治;饮食无常者不治;有病不早求医者不治;身虚不能服药者不治;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医术出神入化,但他认为远没有他大哥二哥医术高,因为二哥可以在小病时便治愈,大哥可以在没病时让你不得病。这不是谦虚,而是他的一种理念。如果是谦虚,他就不会为秦武王治好病而遭到太医令的嫉妒而被杀。

     六 孙思邈(581~682年)从小体弱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18岁因病学医。唐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药圣,药王,真人”。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终身未仕。著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论》《枕中方》理由:他知道自己体弱多病,不适合官场上的剧烈震荡,坚决静心养生,潜心学医。当他功成名就时,已习惯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真正的“真人”养生秘籍惠及他身后1千多年的黎民百姓,至今还有指导意义。

     七 陶弘景(456~536年)年轻时作过王子侍读左卫殿中将军等,后辞职隐居茅山。著述很多《养性延命录》是中国养生学重要著作。他终生未娶。理由:出身贵族,年轻时继承祖业在朝为官,不知道是感到官场对自己不适合,还是看到齐朝大势已去,毅然辞官归隐茅山。梁武帝当权前后,由于他对梁朝的帮助,多次请他入朝为官,他画了一幅画送给梁武帝。画中有两头牛,一头在自由自在地吃草,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牵着走。梁武帝看后没再勉强他。虽然如此,他还是多次为梁武帝出谋划策,被称为“山中宰相”他要的是由入世到出世由官到隐的生活,但他也知道养生需要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更需要一个安定太平的社会环境。

     八 李渔(1610~1680)科考失利后来到杭州走上当时视为贱业的“卖文字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作家。1666年组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业性质的戏班。1672 年戏班解体,生活陷入困顿。著作戏曲《风筝误》《十错记》等19种小说杂文《十二楼》《闲情偶寄》等多种。理由:他的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光环多少掩盖了他的养生家光辉。他的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如商业意义上的专业作家出版家专业剧团等,都为当时社会所不容,认为他“有文无形”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他把对生活乐趣的研究不但转化成商业活动,且溶化为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乐趣是养生的本质,他之前还没有人把这个问题说得这么清楚,更没有人把工作和生活的乐趣融合的这么天衣无缝。

     九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在位60年。一生写文章1300篇诗4万2千多首。理由:他能充分自觉地利用当皇帝的优越养生条件,这看似简单的认知,使他比中国历史上230多个皇帝都长寿。从他16字养生秘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和“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的概括中,看到一个皇帝的养生之难甚于普通百姓。因为养生最关键的一个字“欲”对于皇帝的诱惑力比普通百姓的诱惑力大得多,所以克服“欲”的难度也大。

     十 张仲景(150~219年)十岁拜本族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学,后曾举孝廉,任长沙太守。著作《伤寒杂病论》使中医临床医学和方剂学进入成熟阶段。理由:他不仅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成为“医圣”且从病因学的角度提出养生观点,如养慎调和五味提倡导引等。这样使养生有了一个新的视角,揭示养生与疾病的内在联系,把养生建立在了实在的基础上,更便于人们操作。他不仅医人且医己,坚持实践自己的养生理论,开了中医学家长寿的先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