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脑溢血,偏枯——抑肝散,千金三黄汤,

 谷山居士 2023-05-05 发布于上海

5血偏枯——沈宝藩医案

陈某某,男,59岁,于19939月就诊。2个月前突然昏倒于地,急送某医院救治,后以脑CT检查确诊为脑中风、脑溢血(右侧内囊部位)。就诊时左侧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气短周身乏力,口角时有流涎,饮食二便正常,脉细弱,舌质暗苔滑腻。血压20/12kPa,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扪及,无病理反射引出。治以益气健脾化痰通络:生黄芪15克,茯苓13克,当归、红花、川芎、地龙、桃仁、菖蒲、郁金、远志、牛膝、络石藤各9克,橘红6克。另予补气脉通片6/日。上法治疗约半月余,能扶拐杖而行,身困乏力明显减轻,已无口角流涎,苔薄,脉仍细弱。上方生黄芪加大至20克,去橘红加白术9克。嘱病人服药同时加强语言和肢体恢复的功能锻炼。又经月余,患者语言已较清晰,能弃杖自行走动,血压稳定,脉仍弱。上方黄芪改为30克,去菖蒲、远志,加丹参10克,连续服用2周巩固调治,并嘱患者较长时期服用补气脉通片,注意调摄以防复中。《沈宝藩临床经验辑要》

论:脉细弱者,气血两虚,阴阳不交,而病厥逆也。气血两虚,阳厥不降,与阴厥不升,都是厥逆。有的阳厥病脑溢血,有的阴厥,病当归四逆汤证。阳厥则补气血而化瘀血,阴厥则温厥阴而行寒涩。

6脑溢血后遗症——范中林医案

太阴少阴证痉病

郝某某,女,22 岁。重庆市某厂管理员。1959 7月,因高热昏迷。送往某医院急诊。【病史】经用退热药,高烧不减,再以物理降温,仍无效。未明确诊断。遂出院,请中医治疗,当日服药两剂热退,渐清醒。但次日晚又陷入昏迷。送某某医院抢救,当即下病危通知,亦未能确诊,急邀某老中医会诊,服中药后,病情又逐渐好转。老中医认为,脑中有淤滞。转某某医学院检查拍片,果然发现颅内确有瘀血,遂手术脱险。一月后,手足抽搐,下半身发凉;出院用中药医治,断续有五六年之久,其效不显。1965 年专程来蓉求诊,治疗三月基本痊愈。

【初诊】 右半身手足抽掣,发作时口眼歪斜。每月约五、六次,抽搐前有预兆,先觉右侧身麻。近几年来,特别畏寒,六月炎暑,身穿毛衣,四肢仍厥冷。月经不定期,色暗淡。视力减退,恍惚不清,记忆与反应力均显著减弱、迟钝。神疲,纳呆。舌淡,少苔而灰白,脉沉细。此为大病之后,气血亏损而致痉,病属太、少二阴,宜先温中健脾,调和气血,拟小建中汤主之。处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白芍15克,生姜30克,红枣15克,饴糖60克(兑服)。六剂。

【二诊】服上方六剂,十日来,手足抽掣只发作过一次,发作前身麻减轻,精神和食欲均有好转。仍畏寒,肢冷,经水不调,阳气不通达于肢。为除血虚寒凝,宜温经宣络,通脉养血为治,以当归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当归10克,桂枝12克,白芍10克,辽细辛15克,甘草6克,木通6克,大枣20克,吴茱萸6克,炮姜15克。八剂。

【三诊】上方进八剂,半月内抽搐未再复发。畏寒肢冷减轻,食欲稍增。月信刚至,色暗淡夹紫黑色血块较多,小腹痛。宜温脾肾,散寒滞。

处方:炮姜60克,血余炭30克,炙甘草0克,制附片30克(久煎),当归12克,吴茱萸6克。六剂。

【四诊】服六剂后,病情稳步好转,以理中汤加味,继续调治。

处方:党参15克,干姜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10克,制附片30克(久煎),茯苓12克,砂仁10克,白蔻10克,枸杞15克,菟丝子20克,桂枝10克。

上方加减,约服两月余,身体基本康复。19797月,闻范老从京返蓉休息,专程来访致谢。自述病愈后,回家调养约两年,逐渐巩固至今,未曾复发。

Image

【按语】本例发病之初,病情危重复杂,未明确诊断,几经数家医院中西医治疗,度过危险而余证迁延数年不愈。转来就诊时,按其证,神疲,畏寒,四肢厥冷,半身及手足抽引,舌淡,脉沉细,应属太阴、少阴脾肾阳虚;按其病,大病之后,气血皆虚,筋脉抽动拘急,发为痉病。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灵枢·经筋第十三》云:“足少阴之筋”,其病“主痫瘛及痉”。本例辨证施治,体现了六经分证与辨病相结合;抓住主证,明晰病机;分清主次缓急,论治有先后。因而使迁延多年之宿疾,迅速向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论:特别畏寒,六月炎暑,身穿毛衣,四肢仍厥冷。此脑溢血者,是属厥逆也,浊阴上冲,头上壅塞,气逆血瘀,经脉不通,则血离经而外溢也。病根在四逆也。脉沉细者,阴盛之脉也,但有四肢逆冷,此为厥逆之病。从脉症论,用小建中汤者,此是不对症也。最后用四逆加理中之法,温燥脾肾,扶阳抑阴,交济阴阳治愈。

Image

Image

Image

7偏枯——大塚敬节医案

一妇女为舞蹈师,因患脑出血,遗左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主。这位妇女很刚强,如按其计划不能施行时,则立即发怒。左手一动即振颤发抖不休,足亦突感不能活动,夜不眠。据此,余投与抑肝散,药后情绪安定,已能入睡,手足轻快,一个人能自主散步。(大塚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

《保婴撮要》抑肝散:白术 茯苓各4克 当归 川芎 钩藤各3克 柴胡2克 甘草1.5(加陈皮3克半夏5克,为加味方)

[应用] 抑制因神经症而发生之严重刺激症状,镇静强烈之癫痫兴奋,故名抑肝散。

本方主要用于癔症、神经症、神经衰弱、痫症等,亦可应用于夜啼、不眠症、痛、夜睡咬牙、癫病、原因不明发热、更年期障碍、血脉症之神经过敏、四肢痿弱症、阴痿症、恶阻、抽搐病、脑肿瘤症状、脑出血后遗症、神经性斜颈等。

抑肝散证持续时间长久,出现虚证之特有腹证时,加陈皮、半夏用之。《汉方临床应用解说》

Image

8偏枯

脑血管意外后遗手足拘挛一例男,52 岁。患脑血管意外已有半年之久左侧半身不全瘫,手足时时拘挛,并在夜间疼痛较重,经治不愈。

1977612日就诊。血压 24/12kPa,心电图正常,心肺()左手尚能自举活动走路蹒跚自觉诸肢节疼痛尤以患侧为重其脉浮大舌质淡暗,舌苔薄白。乃风中经络湿留肢节试投千金三黄汤加味麻黄9独活1230克,细辛5915当归1512甘草10克。服3剂,疼痛减轻手足急亦有好转但上肢进展缓慢又以上方加桂枝、灵仙、姜黄、羌活痹汤之义,连服 6 疼痛已基本消失。后又以千金三黄汤合补阳还五汤,共服30余剂,基本恢复正常。《实用经方集成》

论:本案的偏枯,从用三黄汤来解,就是太阳经病,经气上逆,所以头痛。头上壅塞,则血离经外溢,即为脑溢血。麻黄、独活(代桂枝之义),发表寒而泄经气之上逆也,皮毛窍开,太阳经气下降,则头痛自解。后合补阳还五汤,行血化瘀也。

Image

附方:三黄汤(此三黄是指麻黄、黄芪、黄芩。)

《千金》三黄汤,原文: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组成用法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二分 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心悸加牡蛎三分,渴加瓜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方药功效益气解表,除湿疏风。

适应证候中风,手足拘急,全身骨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象浮紧。《三因方》兼治贼风,偏风,猥退风,半身不遂,失省不言

类证辨析本方乃《古今录验》续命汤之变方。续命汤主治中风实证偏热者,以风失语为主症。其病机是素体气血不足,风寒入侵,痹阻经络,营卫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或风寒之邪凝滞于肌肤,营卫不得行于内而致身体不能自收持,或拘急不得转侧,或冒味不知痛处,口不能言。而本方则适用于中风之轻症。是因平素体虚而阴阳偏盛,复感风湿之邪,风湿深入,郁而化火,故见百节疼痛,手足痉挛。彼方扶正祛邪,清热疏风。本方则共奏益气解表,疏风除湿,散寒清热,补虚息风。同中有异,临证当须审辨。

1  魏荔彤:亦为中风正治,而少为变通者也。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也。以细辛代干姜,为邪入于经者设也。以黄芪补虚以熄风也;以黄芩代石膏清热,为湿郁于下焦甚于上者设也;心热加大黄,以泄热也;腹满加枳实,以开郁行气也;气逆加人参,以补中益胃也;悸加牡蛎,防水邪也;渴加瓜蒌根,以肃肺生津除热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则无热可知,纵有热亦内真寒外假热而已。云加附子,则方中之黄芩亦应斟酌矣,此仅为虚而有寒者言治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实用经方集成》

2  陈元犀:此附治风中太少,通护阴阳,驱邪之方也。足太阴属脾,主四肢,手足拘急,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者,脾不运也。手少阴属心,主神,心病则神昏,故心乱而发烦热也。足少阴属肾,主筋骨,病则百节疼痛也。方用麻黄、黄芪入(太阴)宣阳发表,净脾中之邪,以黄芩清热以止烦,又用细辛、独活入肾穿筋骨,以散肾邪,此主治之大意也。方下气逆加人参等六法,其意未会,不敢强解,留俟后之者。(《金匮方歌括》)《实用经方集成》

Image

论:此三黄汤者,是指麻黄、黄芪、黄芩。是区别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的三黄。

 此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从提纲来理解,此就是太阳伤寒病,都是外感导致的,只因里气不同,所以症见不同。麻黄与独活,就是麻黄与桂枝的关系,解表闭之寒也。手足拘急,百节疼痛,恶寒,不欲食,全都是伤寒表实证。黄芩泻相火之上逆也,细辛,通经脉之寒凝也。

麻黄发表寒,泄经气之闭实。黄芪,是补营卫之虚的,没有麻黄发表泄经气,还真不宜黄芪补之。表实有黄芪,不宜用之。

此三黄汤,也是《金匮》里面的一个附方,医案不多,就附在此案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