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段历史的真相,完全颠覆认知

 新用户36114363 2023-05-05 发布于云南
今天老冯为你澄清两个问题,和你一起长见识。

问题一:当年金正日逝世,联合国为什么降半旗向他致敬?

问题二:中国古代的“普通话”到底是客家话?广东话?还是闽南语?

问题一
金正日逝世,联合国为何降半旗?

我们来看一则旧闻:2011年12月17日,朝鲜国家元首金正日逝世。金正日逝世之后,纽约联合国总部特意为金正日降半旗,表示哀悼。

图片
图片
图片
2011年金正日逝世时,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

这则旧闻,有的网友有印象,有的网友没有印象,无论有没有印象,多数网友都有这么一个疑问:联合国降半旗致哀的对象,不应该是那些为人类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吗?

金正日是朝鲜的元首,很多网友会有这么个疑问:朝鲜这个国家,在西方世界并不讨人喜欢,为什么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会为朝鲜的元首金正日降半旗致哀呢?

毕竟,美国以及联合国的很多国家,并不喜欢朝鲜,也并不喜欢金正日呀。

如果你没有想通这个事,那么恭喜你,今天你又要长见识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

因为根据《联合国旗典与规则》(The United Nations Flag Code and Regulations)凡是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辞世,联合国都要降半旗致哀。

无论这个国家是否讨人喜欢,无论这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是否讨人喜欢,总之,一律都要降半旗致哀。

因为朝鲜是联合国的会员国,因为金正日是朝鲜的元首,所以,金正日辞世,联合国就要降半旗致哀。

是的,这件事,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同理,其他国家例如古巴、索马里、伊朗,只要他们是联合国的会员国,他们的元首辞世,联合国也会降半旗致哀,而至于西方是否喜欢这些国家、是否喜欢这些国家的元首,并不影响降半旗的行为。

换句话说,联合国为会员国元首辞世降半旗,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礼遇,而只是联合国本身的一般规定,仅此而已。

这个《联合国旗典与规则》,是1947年制定的,规定中关于降半旗致哀的条文是这样的:

“对于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逝世的情况,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在日内瓦的办事机构以及联合国驻该会员国的办事机构将以联合国旗降下半旗的仪式致哀”

规定写得很清楚。

在降半旗的问题上,联合国其实是一视同仁的,无论你是非洲的国家元首,还是欧洲的国家元首,都一样,都要降半旗。

1953年3月5日,苏联元首斯大林辞世,当时,联合国也为斯大林降半旗致哀,那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二次降半旗。

图片
斯大林当年去世,联合国同样下了半旗

有趣的是,当年斯大林辞世,西方世界很多人其实心里感到高兴,斯大林死的时候,朝鲜战争尚未结束,在西方,很多人并不喜欢斯大林。

然而,这并不影响联合国为斯大林降半旗致哀,因为联合国降半旗,只是循例履行公事而已,只是执行《联合国旗典与规则》的规定,执行降旗的人,未必真心致哀。

那么,联合国一视同仁,为各国元首降半旗,不分意识形态,不论政治分歧,这个做法对不对呢?

其实是正确的,道理很简单:这是会员国享有的待遇,是联合国对会员国的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礼仪,这事在形式上的意义,远远超过实际上的意义。

问题二
古代中国的“普通话”是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语?

古代的中国人,他们的“普通话”是什么话呢?

是我们今天的广东话?客家话?还是闽南语?

答案是:都不是。

但是,无论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语……所有的汉语方言,都和古汉语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古汉语和今天各地的汉语方言的关系,就是一个祖父和几十个孙子、几百个曾孙子的关系,孙子和祖父长得总会有点像,但是,又不会长得很像,简单易懂地说,就是这么个道理。

今天老冯我以时间轴的形式,把这个事,简单为你解释清楚。

时间轴一
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这段时期,当时中原各国较为通行的“普通话”,叫做“雅言”

图片
中原雅音,春秋战国时期的“普通话”

雅言,又称“中原雅音”,是那个时代的洛阳话,也叫做“古河洛话”。

举个例子说,鲁国人孔子,到郑国去办事,说鲁国方言,人家郑国人听不懂,那么,孔子就跟人说“雅言”,也就是“古河洛话”,实质上就是当时的洛阳话。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洛阳话和今天的洛阳方言,完全不同。

图片
孔子周游列国,和外人讲中原雅音沟通

问题来了: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普通话”是洛阳话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东周的首都,就是洛阳。洛阳是政治中心。

所以呢,我们今天弄清楚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普通话”,就是当时的洛阳话,也叫“雅言”,也叫“古河洛话”。

那么,这个“雅言”,或者说“古河洛话”,和我们今天中国哪一种方言最相近呢?

答案是:“雅言”失传了。

也就是说,“古河洛话”失传了,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人说雅言(古河洛话)了,雅言和今天中国的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太相近。

不过,古汉语虽然失传了,但它演变成许许多多的地方语言,下面这两个科普视频简单易懂地为你讲解汉字读音的演化:

视频一


视频二


时间轴二
隋唐时期

那么到了隋唐时期,也就是公元581年到907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普通话”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简单地讲,由于战争、政治版图的变化、人口的迁徙,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这数百年间,“古河洛话”和“古吴越语”等其他语言发生了混合、融和、变异,于是,“古河洛话”演变成了一种叫做“中古汉语”的语言。

图片
所以,假如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大唐盛世,和唐皇李世民对话,我们会发现:李世民是讲“中古汉语”的。

图片
李世民讲中古汉语,和今天的闽南语有一定的相似

那么,当年这个“中古汉语”,和我们今天中国哪一种方言相似呢?

答案是:闽南语

是的,我们隋唐时期的老祖宗,他们的“普通话”叫做“中古汉语”,有趣的是:这种“中古汉语”虽然也失传了,但是,我们今天的闽南语,和它相似,但是,二者只是相似,我们不能说“闽南语”就是“中古汉语”,因为“中古汉语”演化成“闽南语”,中间混合了闽越土著的方言,所以,很多语音发生了变化

我们看下面这个视频,是语言学家用中古汉语朗诵的《水调歌头》,从这首朗诵来看,中古汉语和闽南语的相似度,在60%以上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隋唐时期的“中古汉语”,会和今天的“闽南语”相似呢?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战乱的缘故,有大批的唐人,迁徙到闽南地区,定居下来,抢夺当地闽越土著的生存空间,然后,反客为主了。

图片
汉人迁徙到闽南以及各地示意图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例一:公元677年,唐高宗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大军,进入福建平乱,打完仗之后,大部队在闽南地区驻扎下来,屯垦,结婚,生儿育女,繁衍后来,这些人把“中古汉语”带到了闽南地区。

例二:公元885年,唐僖宗年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领大军,杀入福建,围剿黄巢起义某部,这个大部队打完仗之后,也留在闽南当地屯垦,安家立业,这些人也把“中古汉语”带到了闽南。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时间轴三
宋代

那么到了宋朝,也就是公元960年到1279年这段时间,由于河南开封曾经是宋朝的首都,所以,宋朝的“普通话”,又变成是当时的开封话,当时叫做“宋音”,又叫“中州音”

图片
注意的是:沧海桑田,当时的开封话,和今天的开封话,完全不是一回事。

图片
包拯讲中州音,也叫宋音

有趣的是,宋朝的“普通话”,也就是史称“中州音”的这种话,和我们今天的“客家话”,有一定的相似度。

但是,宋代的“中州音”,和今天中国的“客家话”,也只能说是相近,二者并不一样,为何?

答案也是很简单:因为“中州音”在演化成“客家话”的过程中,也混杂了其他的土语,因此,也发生了变异。

世间所有的事物,永远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中州音”演化成“客家话”了呢?

此事解释起来,也是非常简单:因为躲避战乱,大量中原人,离开中原,迁徙到南方,他们成为客家人,并把“中州音”带到了南方,所以,“中州音”逐步演化成了今天的“客家话”。

时间轴四
明代

到了明朝,也就是公元1368年到1644年这段时期,因为朱元璋最初定都南京,所以,明朝的“普通话”,又变成了“南京官话”

但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时期的“南京官话”,和今天的南京话,也不相同。

后来,朱棣迁都到北京,并且从南京,带了40万人到北京,这些从南京迁入北京的人口,超过了当时北京原有的人口,这就是为什么在明代,南京官话在北京,长期居于主宰地位。

图片
朱棣带上40万人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但是,时间久了,南京官话和北京土话,发生了混合、变异,所以,到了明朝末年的北京,南京官话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时间轴五
清代

后来到了清代,也就是公元1644年到1912年这段时间,一共268年的时间,发生了一件事。

什么事呢?

答案是:在清朝统治期间的268年里,北京本地土话、混合了满语,混合了“南京官话”,混合了各地外来人口的土话……各种口音相互糅合,并且演化成一种崭新的语言,这种语言叫做“北京官话”

图片
满语影响北京话一斑

而这个演化而成的“北京官话”,就是我们今天中国的普通话。

最后说说广东话。

有人说“广东话是正宗古汉语”,这个说法不正确。

广东话不是正宗古汉语,只是:广东话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汇,仅此而已。广东话是古汉语和岭南百越土话的混合体,是典型的语言混血儿

好了,谈到最后,我们来一个简单总结:

总结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雅音”是当时的“普通话”,也叫“古河洛话”,这种语言,现在已经失传了。

总结二:在隋唐时期,“中古汉语”是当时的的“普通话”,这种话今天也失传了,但是,今天的闽南语,和“中古汉语”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有较高的相似度,但并不完全一样。

总结三:在宋代,“宋音”,又叫“中州音”,是当时的“普通话”,今天也失传了,但是,今天的客家话,和“宋音”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又并不一样。

总结四:在明朝,“南京官话”是当时的“普通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北京仍然长期通用“南京官话”。

总结五:在清朝的北京,北京土话、满语、“南京官话”、各地外来人口的土话,发生混和、糅合、变异,逐步发展,演变成“北京官话”,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普通话。

说穿了,我们今天的普通话、闽南语、客家话、广东话……几乎所有的汉语方言,都是古汉语的子孙,只不过这些子孙在演化的过程中,都夹杂了其他土语,各自的语音,都发生了变化。古汉语和普通话、闽南语、客家话、广东话、湖南话、四川话、上海话……等各种汉语方言的关系,就是太爷爷,和无数个孙子、曾孙子的关系,大家各自都有一点像太爷爷,但各自又和太爷爷不同,简单地说,就是这么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