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兮 生命早期的炎症,如孕期或儿童期经历创伤和病毒感染等,显著增加个体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患上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情感障碍风险,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临床相关研究显示,抑郁患者大脑的前扣带皮层(ACC)突触密度下降和炎症水平的升高。小胶质细胞是大脑驻地免疫细胞,病理状态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炎症状态的指挥官,与抑郁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那么,经历生命早期炎症的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模式以及对神经活动调控的改变是否导致了青春期的抑郁情绪呢? 论文通过在小鼠脑发育的关键时间窗(出生后14天)腹腔给予脂多糖(LPS)建立炎症模型,探索小鼠从幼年到青春期发育(出生后45天)过程中,ACC小胶质细胞响应应激的模式。研究发现,小鼠LPS注射6小时后ACC小胶质细胞多种活化指标显著增加,24小时后基本恢复。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生活中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应激事件(如断奶、分笼、噪音和打架等)均能导致LPS小鼠ACC小胶质细胞的再次活化,相较于正常小鼠明显易感。 神经元活动依赖的活性变化控制了动物行为表型的输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应激来临,小鼠ACCGlu活性的急性增加予以抵抗应激侵袭,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然而,青春期发育过程中持续出现的应激事件,使得具有早期炎症经历小鼠的ACC小胶质细胞频繁活化,通过CX3CR1信号介导对ACCGlu树突棘的过度吞噬,从而形成长期的不良适应性状态,即ACCGlu的活性降低。最终,ACCGlu面对应激时被激活的能力下降,削弱了机体对压力挑战的应对,从而促进了青春期小鼠抑郁情绪的产生。 模式图:生命早期炎症增加ACC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树突棘的吞噬而导致青春期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原文链接: 制版人:十一 转载须知 |
|
来自: 子孙满堂康复师 > 《情绪门诊用意念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