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北宋都城汴京风貌的风俗画。它以长卷形式、以精妙工笔全景展现了北宋晚期首都士农工商各业人物的市井百态:城郊乡野、街道车马、河桥舟船、商铺民居等等。画中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烟火气,而吃喝玩乐处处展现宋朝人的品味,可谓假日消费模式的“风雅宋”大全。 ▲ 《清明上河图》中的闹市区 宋代有民谚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戾家,是外行人的意思。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虽是四大雅事,但宋人认为即使是市井小民也可以享受生活的雅趣。在《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找到各色人等“雅”生活的身影。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 图中的汴河边有一家茶坊 。在宋朝,茶坊就如今天的咖啡馆,街头比较常见。茶道在宋朝被文人雅士列为一年四季的赏心乐事之一。如三月季春“经寮斗新茶”,十一月仲冬“绘幅楼削雪煎茶”。而茶道也可以很俗,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点茶、饮茶、斗茶的习惯,它是市井小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用宋人的话来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奢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 ▲《清明上河图》中的鲜花摊 除了茶坊,鲜花摊、鲜花店在宋朝的街面上也很常见。在《清明上河图》“孙羊店”酒家的门口,就可以看到一个卖鲜花的摊子 。 跟今天的我们一样,宋朝人也喜欢买束花点缀生活。特别是五月端午节,家家户户皆插鲜花,“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即使小家无花瓶者,也会用小坛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端午日仍前供养”。由于宋朝市民热爱插花,鲜花的种植与交易便成为一门产业。 ▲《清明上河图》中的民宿 “孙羊店”的对面,有一家民宿,叫做“久住王员外家”,透过楼阁窗户,我们可以看到房间内部的一些陈设与家具,其中有桌、椅、衣架、箱子,案头有笔架、花瓶,墙壁上还挂着一幅书画挂件。宋朝士大夫的厅堂房阁,往往都挂有名家书画;每遇雅集、文会、博古之时,亦会展挂出自己平日收藏的名画,供文友鉴赏。这个过程就叫做“挂画”。但挂画不是士大夫的专利,宋朝的酒店、茶坊与客店,也流行以名人书画作房间内部装饰,这一装修风格是从北宋开封形成的。 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 ▲《清明上河图》中的刘家香药铺 宋朝人热爱焚香,文人雅士的生活离不开香,不管是读书、闲居,还是雅集、宴客之时,他们都会烧一炉香,氤氲一室。在《清明上河图》的城内大街街口,有一家大商铺,叫刘家香药铺 。香药,就是沉香、檀香、龙涎香等香料,宋朝市井中也有香道。如果到酒店小酌,只要付一点点小费,招呼一声,便有“香婆”捧着香炉上前,在酒桌上给你焚香。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说,杭州的酒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侈。……及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 “香婆”所用香丸,大多价格便宜,一般市民都消费得起。 而《清明上河图》里出现最多的建筑物是饭店。这也是宋代富足的一种体现。居住在北宋东京、南宋杭州的市民,很多人中午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者叫外卖,跟今天的城市白领一样。《清明上河图》就画了一个“送外卖的小哥” 。 ▲《清明上河图》中“送外卖的小哥” 宋人能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宋朝政府重视发展商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这一点,《清明上河图》也有体现,画中到处可见商店、“广告招牌” 。甚至有些酒楼还设立了“灯箱广告” ,夜晚可以点亮,有点像现在的霓虹灯广告,表明这酒楼夜间是营业的。宋朝时,宵禁已经逐步放开,城市出现了热闹的夜市,有了夜晚营业的酒楼。 通过《清明上河图》我们可见汴梁人的生活品味之高,他们在雅与俗之间,把平常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编辑:胡志强 责编:杨 青 编审:沈 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