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除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外,还有一类异常夺目的瓷器,便是建盏。 “建盏”二字,可作拆分理解,“盏”是指小杯子,比如酒盏、茶盏,“建”是指建窑。 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市水吉镇,始烧于晚唐五代,入宋后以黑釉瓷器最负盛名。 ![]() 宋代宫廷崇尚饮茶,宋徽宗亦专门写过一本《大观茶论》,时人颇受其影响。 福建地区盛产名茶,宋时更有“北苑贡茶”专贡朝廷。为了分出茶之等级高下,福建建安民间首先兴起“点茶”、“斗茶”,其后风靡全国。 ![]() 点茶时,先将茶盏用沸水烫过,称作“熁(xié)盏”。再将碾好的茶末舀入盏中,以汤瓶注水,同时用茶筅击打以出汤花。 汤花以白为贵,汤花泛起后若能久聚不散,则效果最佳。若很快散开,露出水痕,则略逊一筹。 ![]() 南宋年间,这种斗茶游戏传到日本并逐渐演变为日本茶道。 建窑的兴盛与宋人点茶、斗茶之风直接相关。 ![]() 宋人蔡襄在《茶录》中说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绞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 茶色贵白,因此之前流行的青白瓷并不适于观察汤色,而黑釉的建盏最为适用,加上其厚度易于保持温度,因而在宋朝快速流行开来。 ![]() 宋人有四般闲事:插花、挂画、点茶、焚香。从宫廷到民间,点茶之风盛行,由于对建盏的需求大增,建窑的规模也达到鼎盛。 据考古资料可见,宋代建窑多采用龙窑,其长度可达百米,一窑最多可装烧数万件。 ![]() 建窑采用含铁量高达8%以上的胎体,建盏的斑纹是釉料在高温下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铁氧化物在釉表层析晶留下的痕迹。 ![]() 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变化是人工极难控制的,即便是同一件建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纹都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 建盏的独特魅力正是在于这种土与火的神奇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奇特艺术效果。 ![]() 其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应该要数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曜变建盏。 宋代关于建盏最重要的著述《方舆胜览》中写道:“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漠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士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方舆胜览》为南宋人祝穆所写,其提到的建窑珍品包括兔毫盏、鹧鸪斑、毫变盏等等。 ![]() ![]() 兔毫盏应是建窑的主要产品,其中又以线条通达流畅、银白似玉者为上品,被称为“银兔毫盏”。 而“毫色异者”之“毫变盏”则是更为难得的珍品。建盏中之油滴、鹧鸪斑、曜变均属此种。 ![]() 关于这几种珍贵建盏,日本文献资料《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写道: 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中至宝,可值“万疋之物”。 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数量上比曜变更多见于世,价为“五千疋”。 建盏,即兔毫盏,黑釉里有窑变产生的纹状,价为“三千疋”。 日本静嘉堂所藏曜变建盏因其变幻莫测的光彩被喻为“碗中宇宙”,更因其世所罕见之珍贵被评为“国宝”文物。 油滴盏,因其黑色釉面上密布着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如浮于水面之油滴而得名。 ![]() 古人盛赞油滴盏:“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 ![]() 南宋晚期至元代,或许是由于经济衰退,又或许是由于饮茶习惯的改变,建窑黑釉瓷逐渐衰弱。而承载了宋代美学的建盏无疑成为中国古代黑釉瓷的巅峰之作。 其中个别流传于市场的建盏珍品常常拍出天价,特别是曜变、油滴等品种更是跨越国界,在日本受到极度珍视,代表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传播以及发扬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