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大建中汤的几点思考

 lly717 2023-05-05 发布于广西


大建中汤见于《金匮要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仲景的大建中汤剂量为:“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我临床常用的大建中汤剂量为:川椒6g(炒),干姜10g,党参10g,麦芽糖50毫升(烊化),水煎服,日一剂。

一、大建中汤主治的“大寒痛”思考

关于“大寒痛”,多认为是剧烈的腹部绞痛。进一步分析,还包括以下几点意思:

其一,此方所治的疼痛,除在腹部外,亦可能包括心腹部。清代大医吴谦认为此方治“心胸中寒”;

其二,其疼痛剧烈,常会导致昏厥,或四肢冰冷;

其三,此证必源于阳虚体质。平时有脾胃虚寒的体质,偶感外寒,内外寒邪勾结而诱发疼痛。外寒或源于过食生冷,或源于腹部受凉,导致寒邪直中胃肠而发作。

二、大建中汤以何药为君?

仲景创大、小建中汤二方,两方皆名“建中”。既然“建中”,那就要以能建中的药味为君药。

一般都认为,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小建中汤中饴糖的用量为一升,用量最重。饴糖首见于《本草经集注》,是常用的药食同源之物,可补虚缓解止痛。

在小建中汤,姜、桂、枣既助饴糖散中焦之寒又补中焦之虚;在大建中汤中,饴糖的剂量是蜀椒的5倍,可以充分发挥温补中焦、缓急止痛的功效。

为什么有大小之分呢?我的理解是,其一,既然要建中,就要用饴糖。而饴糖配伍人参为“大建中”之意,即大建中焦之气;饴糖配伍桂枝为“小建中”之意。其二,大建中汤所治的疼痛更为剧烈,重在祛寒止痛;而小建中汤所治的疼痛多为腹中拘急、绵绵而痛,重在理虚。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是干姜或川椒为君呢?我的观点是,川椒与干姜在本方的功用为“散脾胃之寒”,若以川椒或干姜为君,当有温中之意,与“建中”之意相去甚远。

大建中汤中饴糖配伍人参具有增强补气健脾之效,又能制约姜、椒辛温燥烈之性,用量最大,所发挥的功效与“建中”最为密切,自然应该成为君药。

《本经疏证》认为:“无饴糖即不名建中。桂枝加黄芪汤不加芍药不用饴糖。即不名黄芪建中。而蜀椒、干姜、人参协以饴糖。即名大建中。是知建中固以饴糖得名耳……总之两建中皆以饴糖为君。君尊而臣从命。则为大;君卑而臣擅命。则为小。此实大小得名之确指欤!而饴糖之所以尊于此。益可彻悟矣。”

三、为什么要“建中”?

方名“建中”,必然有其道理。后世医家对于“建中”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论述。

其一,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认为,“中”为脾土。其曰:“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心脏之中,主中州,治中焦,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

其二,清代喻嘉言认为:“中”为中庸之意,其言:“建中如天子建中和之极,揖逊征诛,皆建中内当然之事。虚羸之体,服建中后,可汗可下,诚足恃也。”

其三,《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解释“建中”为“建立中气”之意,其云:“阳气出于中焦,建立中气,气血调和,百脉通畅,诸症自痊。”

其四,《金匮要略广注》认为“建中”之意为建立中州之阳气。其曰:“方名建中者。建立也。脾主中州。则上下四旁寒邪悉散。阳春舒布矣。”

其五,《素问》认为,“中”为“中焦”之意,其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以上这些观点都有道理,都有可取之处。我在学习大小建中汤时即兼取以上观点,并不偏废任何一家。

四、大建中汤的方证分析

从仲景的列出的症状来看,大建中汤是治疗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药方。全方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可治疗中焦虚寒所致的胸腹疼痛、呕吐。

莫枚士《经方例释》认为:“此方专治心腹寒急之症。”这个总结非常到位,最是可取。

《金匮要略译释》认为:“脾胃阳虚,中焦寒甚,阴寒之气横行腹中,向上影响心胸胃。”这就明确地肯定了大建中汤的方证,是中焦阳虚寒凝所致的各种病症。

方中饴糖甘润,入中焦以补气,缓急止痛,是为君药;重用干姜温中祛寒,降逆下气;人参大补中焦之气,蜀椒助干姜、人参温中补虚。此外,甘润之饴糖配伍辛温之椒、姜,为“辛甘化阳”之意,意欲增强温中补虚之效,以除中焦之虚寒。纵观全方,温补兼施,温而不燥,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治疗“中焦虚寒,阴寒内盛”所致的腹痛、呕吐等病证。

后世医家沿袭大建中汤“中焦虚寒,阴寒内盛”的病机,对本方的临床应用有所拓展,用于治疗汗证、头痛、寒饮、伏梁、蛔虫等病证。

五、大建中汤的服药注意

仲景在大建中汤条文中强调:“当一日食糜,温覆之”。其意思是说,服药期间宜食用粥或稀饭等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保暖。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

其目的在于顾护胃气。仲景特别强调治病要顾护胃气,清代大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提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米粥最能养胃,反之,干硬或肥甘厚腻、大鱼大肉等物则属易耗胃气之物,容易激惹胃肠而再发剧烈疼痛。

另外,中焦以温为养。因为大建中汤所治的是“中焦虚寒,阴寒内盛”,其病症必然是得暖则减,得寒则重,当然要注意腹部保暖。

六、大建中汤的适用病症。

现代研究发现,大建中汤的应用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肠梗阻、胃溃疡、胃炎等病证,只要符合“中焦虚寒,阴寒内盛”的病机,即可选用此方。

从仲景对于大建中汤主治的描述来看,腹中寒痛,寒气上奔下迫,充斥内外,腹部至心胸部寒气凝滞,会出现各种症状:或腹部可见包块;或腹痛,且痛势较剧,不可碰触;或阴寒之邪冲逆犯胃,出现呕吐,不能饮食。

从临床来观察,凡以下诸症都可选择大建中汤:胃脘部隐痛,得食则减,喜温喜按,饮食生冷则加剧;暮食朝吐、朝食暮吐;呕吐清涎,面白无华,肢冷神乏;便溏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沉缓或沉细濡。

我临床治疗的肿瘤患者特点多。我观察到,脾胃虚寒型的胃癌往往会出现大建中汤证。分析其病机,属阳虚阴寒内盛,寒气上逆犯胃。当温中散寒、缓急止痛,可选用大建中汤。

关于大建中汤主治病症病机的理解,《医方集解》解释地非常透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阳受气于胸中,阳虚则阴邪得以中之。阴寒之气逆而上冲,横格于中焦,故见高起痛呕不可触近之证。心为阳,寒为阴,寒乘于心,冷热相激故痛;寒乘于脾,脾冷弱不消水谷,心脾为子母之脏,为邪所乘,故痛而呕,复不能饮食也)。”

显然,根据以上分析,大建中汤可以扩大其主治范围,用于治疗心痛、胁痛、头风、泄泻等病症。

七、应用大建汤的注意事项

要注意,大建中汤的剂量不可过大,若过大容易出现干咳、水肿等不适反应;有学者认为,若用量过重,易引起皮炎、不眠等不良反应。

还要注意的是,本方对治的是阳虚寒盛。若阴虚寒凝气滞者慎用,脾胃湿热者禁用。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