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总结张仲景治疗“湿痹”的六首经方,从此摆脱风湿疼痛

 祥哥238 2023-05-07 发布于广东

​湿痹,见于《金匮》痉湿暍病篇,以湿侵肌肉、流入关节,表现以发热、身重、骨节烦疼为主。其性质即是《内经》所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的“痹”。

文章图片1

一、湿痹表实证

[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来,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本条既用麻黄汤,可知无汗。“火攻”是古代一种发汗方法,现已不用,治风湿既然只可微微发汗,为什么用麻黄汤?关键在于加术。释见《心典》:“身烦疼者,湿兼寒而在表也。用麻黄汤以散寒,用白术以除湿。喻氏曰:“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行表里之湿。’”

古代用“术”,无赤(苍)白之分,后世则分赤白,麻黄加术汤中的“术”,用白术还是用苍术?本草书上有苍术发汗,白术止汗之说,根据本证治疗原则不欲其多汗,似宜用白术(原方亦用白术)。但在临床上却多用苍术,用之亦无大汗之弊。我以为,苍术发汗之说,未可尽信,只能认为,苍术走表之力胜于白术,而走表之药并不等于发汗,如黄芪也走表,岂可认为能发汗,故本证以用苍术为胜。麻黄加术汤,不仅可治湿痹表实无汗,对其他外感,见表实无汗,关节痹痛,并出现明显湿象者,即可投以此方。

文章图片2

[原文]病者一身尽疼, 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銼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本方用量很轻,又不用桂枝,可知虽属表实无汗,但证候很轻。兹引尤在泾的《心典》如下:
“此亦散寒除湿之法。日哺所剧,不必泥定肺与阳明,但从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曰此名风湿。然虽言风而寒亦在其中。观下文云:汗出当风。又曰:久伤取冷。意可知矣。.... 故以麻黄散寒,薏苡除湿,杏仁利气,助通泄之用,甘草补中,予胜湿之权也。”治病处方当抓主症。本证一身尽疼即是风湿主症。以其有表证,故当微汗,以其表证又较轻,故不用麻黄加术汤而用本方。至于为什么日晡时加剧,不必曲为之解释,故尤在泾说“日晡所剧不必泥定肺与阳明”。因为肺与阳明同属燥金,日晡为燥金旺时,若以日晡时加剧作肺或阳明之病解释,便是曲解。须知本证即使日晡所不剧,也可用本方。

文章图片3

二、湿痹表虚证[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已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四味,矬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文章图片4

引尤在泾《心典》解释如下:“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从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文章图片5

三、湿痹阳虚证

[原文]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自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即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本条用桂枝附子汤的理由释见《心典》:“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邪在表也;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征,知其风湿外持而卫阳不正。故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敌阴邪。”

本条有争议之处,在于白术附子汤证。 白术偏于温燥,实大便,利小便。本证大便坚,小便自利,而用白术,殊难索解。程门雪先生认为大便坚当作大便溏,曰:“小便不利,为脉胱气化不宣。桂枝通阳化气,故治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去桂当也。惟加白术以治大便坚,则期期以为不可。夫大便坚者,津燥便硬也,旧说谓加白术以滋大便之干,是白术为润药矣。白术性格为燥为润,初学医者,类能道之,不必强为之辩。即使白术能滋燥生津,而方中之附子,又将以何辞以释耶?既属伤寒风湿之病,又有不渴之症,浮虚之脉,明系阳虚寒湿之体,故首方用桂枝附子,转方去桂而不去附者,体未复也,何以忽见津燥便硬?小便利者,津未干也,何以大便忽坚?既见津燥便坚,何以更用白术附子?自相矛盾,莫此为甚。实则大便坚当作大便溏。小便自利,大便溏薄,皆属脾阳不足、肾阳不足之见证。附子益火,白术温土,正系便溏小便利,脾肾阳虚之治,方证适合,舒氏注伤寒,亦已言之,盖先得我心者也。”

也有人释为“大便坚,说明湿不在里,小便自利,说明湿有去路,…但因表阳已虚,风邪已去,须以上方去桂枝加白术为当”,因而认为桂枝附子汤重在祛风逐湿,适宜于表阳虚而风邪偏胜者;白术附子汤重在逐湿祛寒,适宜于表阳虚而湿邪偏胜者。此释犹未达一间。因为如果真的大便坚硬,白术实在难以用得下去。

我则以为问题在于“大便坚”不能作为“大便坚硬”来解释,只能理解为“大便成形”,“若大便坚,小便自利”,当是指服桂枝附子汤后而言,服桂枝附子汤后,大便坚(成形),小便自利,则是未服之前,大便反快,小便不利。桂枝附子汤证虽未明言及此,但互文可以见意。用桂枝附子汤的时候未尝不可用白术,但因阳虚而又表证显著,桂附并用最为针对,故不必用白术。服桂枝附子汤后大便成形,小便自利,说明阳虚渐复,同时身体疼烦等表证也已减轻,但并没有完全好,风气虽去,湿犹未尽,故把附子、生姜、甘草等用量减少一半(白术附子汤方用量,《伤寒论》与《金匮》有异,以《金匮》方合理),并去桂枝之散风,加白术以除湿。白术附子汤是桂枝附子汤退一步法,与其释为风邪偏胜与湿邪偏胜,不如释为见证一重一轻。我这样说,并不是说白术附子汤一定要在服桂枝附子汤之后而用,只是说用桂枝附子汤的时候,不必加术。在临床上,用桂枝附子汤的时候,未尝不可以加术(基本上即甘草附子汤);而在用白术附子汤的时候,却不应加桂,若云去皮内水湿,则术附并走皮中,能逐水气(见白术附子汤方后注),已足当之。

[原文]风湿相搏,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文章图片6

本证是风湿病而见阳虚的典型证候。骨节疼烦掣痛,痛之剧也;汗出恶风,阳虚之表现于外,所谓阳虚则外寒也;短气,阳虚之著见于内也;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者,阳虚而气化不利也。甘草附子汤基本上合桂枝附子、白术附子于一方,兼温表里之阳。可见附子、甘草、桂枝、白术为治风湿病而见阳虚者之要药。所以尤在泾说:“此亦湿胜阳微之证。其治亦不出助阳散湿之法,云得微汗则解者,非正发汗也,阳复而阴自解耳。”

治风湿病六方的意义,尤在泾《心典》解释如下,“夫风湿在表,本当从汗而解,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其正法也;而汗出表虚者,不宜重发其汗,则有防已黄芪汤实表行湿之法;而白术附子,则又补阳以为行者也;表虚无热者,不可遽发其阳,则有桂枝附子温经散湿之法;而甘草附子,则兼补中以为散者也。

作者:金寿山

出处:『金匮诠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