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24条

 医贵仁心 2018-05-25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24条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外感风寒湿邪,筋骨关节疼痛剧烈,牵拉疼痛导致肢体屈伸困难,甚至不能近身,因畏惧他人碰撞而轻微移动也会加剧疼痛。阳气虚衰不能固表而见汗出、气短、恶风不愿去衣,阳虚水饮不化故见小便不利,水饮留注而见身体水肿。治疗可选择甘草附子汤,温阳祛风化湿。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此亦湿胜阳微之证。其治亦不出助阳散湿之法。云得微汗则解者,非正发汗也,阳复而阴自解耳。夫风湿在表,本当从汗而解,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其正法也。而汗出表虚者,不宜重发其汗,则有防己黄芪实表行湿之法。而白术附子,则又补阳以为行者也。表虚无热者,不可遽发其阳,则有桂枝附子温经散湿之法。而甘草附子则兼补中以为散者也,即此数方,而仲景审病之微,用法之变,盖可见矣。

清·吴谦《医宗金鉴》

风湿相搏,身体烦疼重着,不能转侧者,湿胜风也。今掣痛不可屈伸,风胜湿也,掣痛不可屈伸,近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皆风邪壅盛也,小便不利,湿内蓄也。身微肿者,湿外搏也。以甘草附子汤微汗法,祛风为主,除湿次之也,此上二条,皆详风湿之义,以明风湿之治也。

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

此条当重看风字,症则以汗出恶风为主,盖以风为本,而湿为标者也。故方意君桂枝者,一则取其行营卫之汗以解风,随便令其领术附以解湿也。湿流关节而能化热,风又为阳热之邪,两热相持于骨节,故烦疼也。风火之性,以动而张,故掣痛。风湿鼓满于骨节之上下,故不得屈伸,并不可近也。风邪疏卫表,故汗出。湿邪滞肺窍,故短气。小便不利者,风湿以热相得,而气浮壅也。恶风者,汗出表疏,畏风所袭也。表疏恶风,故不欲去衣。微肿者,风湿阻滞其经气之应,此风因为重,故于甘草、术、附温脾燥湿之外,不得不遵桂枝以解其风湿耳。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湿流关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湿土干郁,肺金不得降敛,故气短而汗泄。肝木不得升达,故水阻而尿癃。阳遏不达,则恶风寒。气滞不通,则见浮肿。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补土而燥湿,附子、桂枝暖水而疏木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此与上节并见太阳篇,于《伤寒发微》中言之已详,兹复略而言之。盖水与湿遇寒则冰,遇热则融,此理之最易明者也。风湿相抟,至于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可见寒湿流入关节,表里气血隔塞不通(此与疮疡作痛略同,盖气血以不通而痛也)。不通则痛,此证暴发为湿,积久即成历节。汗出短气,亦与历节同。湿犹在表,故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不似历节之纯为里证。风阳引于外,故小便不利。惟证情与历节同源,故方治亦相为出入。甘草附子汤,用甘草、白术、桂枝,与桂枝芍药知母同。用熟附子二枚,与乌头五枚、炙草三两同。惟一身微肿,似当用麻黄以发汗。仲师弃而不用者,正以湿邪陷入关节,利用缓攻也。否则发其汗而大汗出,风去而湿不去,庸有济乎。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阳虚邪盛之证也。风湿伤于营卫,流于关节经络之间,邪正相搏,骨节疼烦掣痛,阴血凝滞,阳虚不能轻跷,故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卫阳虚而汗出,里气不足则短气而小便不利。表阳虚而恶风不欲去衣,阳伤气滞,故身微肿。然表里阴阳,正虚邪实,故用甘、术、附子助阳健脾除湿,固护而防汗脱。桂枝宣行营卫,兼去其风,乃补中有发,不驱邪而风湿自除。盖风湿证,须识无热自汗,便是阳气大虚,当先固阳为主。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伤寒合风湿而病,上既详言之矣,若其病较剧者,用药亦须较缓,今风湿相搏,业已深入,其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风寒湿三气之邪阻遏正气,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短气,小便小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荣气卫气三焦之气俱病,总由于坎中元阳之气失职也。务使阳回气暖,而经脉柔和,阴气得煦,而水泉流动矣。以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承上节,言风湿相搏,在外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缓攻。师恐前方附子三枚过多,其性猛急,筋节未必骤开,风湿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尽耳,故减去一枚,并去姜枣,而以甘草为君者,欲其缓也。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风湿病阳气虚辩证论治。病人感受风寒湿邪,三邪盛于关节体表,而阳气复虚,故见骨节疼痛,而又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阳虚不能固表则汗出短气;寒湿盛而阳不化,故又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此乃阳虚而邪气盛的反映。

治宜甘草附子汤,助阳温经,益气化湿。方中甘草、白术健脾化湿;附子、桂枝温阳通气,宣行营卫、化湿散风。本方扶正祛邪,补中有发,温阳益气,对风湿性心脏病起到正邪兼顾的作用。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掣痛就是牵掣着痛,也是这拘挛痛,而不得伸屈,他拘急的相当厉害,想弯想伸都很困难,就是拘急痛啊,这个痛比上面厉害啦。近之则痛剧,你不用说翻身了,这人靠近他就感觉痛的不得了,他怕人家碰,这说明痛得厉害呀。汗出短气,汗出,表虚证。短气,这里小便不利嘛,他这个是气冲的关系,这个气上冲击胸,所以呀这个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胃有停水,人就短气,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甚者心悸啊,这是这个书上的,后头有。由于这个水不下行,它就向上,在胃的时候人就短气,是由于气上冲。恶风不欲去衣,这个恶风得厉害,表虚,由于汗出嘛。不欲去衣,这也是入于阴寒的状态了,《伤寒论》上就有,外边有热,但不欲去衣,寒在骨髓,是真寒。这就说明是入了阴证、阳虚证了。那么汗出也多,恶风也甚,甚至不欲去衣,那么这个阴寒啊比上面那个甚,所以痛的也较厉害,也感觉上冲,那么或身微肿,湿也比较重。

这个用甘草附子汤,它由桂枝甘草来的。在《伤寒论》有个桂枝甘草汤,就这二味药,所以这个方子主要治上冲、心悸,桂枝治气上冲。那么这一段就是气上冲的厉害,水不得下行,所以身上也多湿,胃里也有停饮、停水,所以他短气,你们这个就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另外加术、附。那么就是气上冲的较突出,而湿也比较重,但是身体不沉重,可见组织里的水不是太多,短气是里头有湿,所以阴寒也比较重,这个脉不用说,更虚数了。这就桂枝甘草汤证,而有关节痛这种风湿相搏,可以用这个方子。上面那个是桂枝去芍药的基础上加附,如果湿重也得加术。他这个书就是这个样子,这段就偏于湿,那段就湿比较少,你搁在一起看就知道了。

如果它或身微肿的,里头又短气,无论是内湿外湿哪多,这个术是必要的,因为附子一味药它也治痹痛,如果湿轻轻的话,用它一个药也行,这指的是阴寒的状态啦,在急发作的时候没有附子证你不能搁,像前头那个麻黄加术汤啊、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啊,用那样的方子。已转到阴虚证了,就是阴证的虚证,那你必要配伍附子不可,这两段全是这样,但用法有些出入。我们遇到疾病,它不是恰好的,像桂枝甘草加附子、苍术,也是用苍术。在临床上呢,桂枝汤加术附这种办法,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我们运用得机会最多,一般慢性关节痛啊,脉不是浮的,日子也较久了,大概就是这类方子,等都讲完了,再谈谈这治风湿的这些东西。

他这个方剂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也都是得微汗,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这个能食可见以前他不能吃,这个寒盛啊他不能吃,等吃这个药之后他能吃了,可是呢还烦,这病还没完全好呀,就不要再给他吃一升了,给他吃五合,就是开始吃一升,怕这附子吃多了,也可以少吃点,吃六七合为妙。这就是任何一个方剂我们在应用上啊,古人它一起熬出来分几回吃,它跟吃多吃少有关系。跟一次用量有关系,同是一个方剂,量大与量小这是大有问题啊,所以要谨慎,把量小一点,小一点不合适,再慢慢增也没有关系。他这就是恐一升多,一回吃一升多,一升就是一碗呀,这恐怕太多了,那么可以吃六七合。

他这地方呀把湿讲完了,湿呀它有两大种,一种讲里湿,湿由里边发生的,由于小便不利,那么里面停湿,停湿就出什么问题呢,就是发狂,发狂他没详细讲,后头在黄疸那篇里讲,到那详细讲了。那另外也有湿痹,只是湿也能得湿痹,那个湿痹同我们这个治风湿的办法也大致相同,所以也没单独提出治法来,这是一种。另外一种是风湿,什么叫风湿啊,古人认为由风邪有湿气,也就是人素有湿,你要得了外感了,那就出了这个风湿的情况。原因呢,他在里头说了,汗出当风呀,或久伤取冷所致,这都值得用于参考。那么古人至于说那个外边受邪风等等的呀,也值得我们研究,但这个规律是肯定的。所以他说的这些治疗呀,在这个开始得病的时候,在急症的这个阶段,只是用发汗药加上祛湿的药就行了,如麻黄加术呀、麻黄甘草汤加杏仁、薏苡仁啊,就行了,在这里都举了例子。那么如果日久了,他转入阴证而虚,虚极了才转入阴证,那就得加附子,有湿还得加术。所以上面把湿啊大概都交代了,但这还是不够的,咱这章讲完了,下次我再详细说一说。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第3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第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5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6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7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第8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第9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第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第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第17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第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