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ε08阴阳之交互大性: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黄帝内经参详 2023-05-07 发布于山东

“阴静阳躁”属于阴阳之实体大性,“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属于阴阳之交互大性。前者已参详完毕,本篇推文继续参详后者。

先附录原文如下: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静阳躁乃是阴和阳各自之实体大性,属于相对为言,可以分讲,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属于阴阳之交互大性,属于交互为言,不可分讲,而只可合讲,言阳必及阴,言阴必涉阳。

一、阴阳交互之大性何以先阳而后阴?

在参详“阴静阳躁”之阴阳实体大性时诠释了何以阴先而阳后,这属于生成论、隐显论问题,但黄帝话锋一转立马又颠倒了先阴后阳之序而先言阳后言阴,何以如此呢?

犹如易经八卦有先天之序和后天之序,阴阳亦有生成论、隐显论先阴后阳之序和存在论先阳后阴之序。

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来看,阴阳二气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一旦落入生物视域或以人为本视域,则“阳主阴从”理念立马凸显,犹如《易经·系辞下》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讲“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通天之“天”,独讲“苍天之气”,而不言丹天、黅天、素天、玄天等气,生气、苍天之气皆属阳生之气,是以岐伯在《素问·异方宜论》中论五方时首言“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在《灵枢·本神》中论人之生时岐伯讲:“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易经·乾卦·彖》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经·坤卦·彖》讲:“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阴之地顺承乾阳之天,天先成而地后定,乾阳为主,坤阴从之,是以阳先而阴后。

二、“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从什么角度讲的?

阴阳为大体,天地为大象,大体应大象,此句前已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的前置语,故这里的阴阳似乎当为天地之阴阳的具象领域,而且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鬼臾区亦明确地讲:“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似乎亦能落实这里的阴阳为天地之阴阳。

但是,黄帝自开篇之初至现在,讲的都是阴阳的抽象领域,如阴阳之大道、大用、大本、实体之大性等,故“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阴阳交互大性亦只能从阴阳本身的抽象领域角度来参详之,而不能逻辑跳跃而入天地阴阳之具象领域,况且此语前承的还是“阴静阳躁”之阴阳实体大性!

三、何谓“阳生阴长”?

此属阴阳互根、互藏、互用范畴,非此消彼长阴盛阳衰范畴。

阳生则阴长,反之,阳不生则阴无以长之,此当与下句“阳化气,阴成形”相参看,阳生以化气,气行而动,则阴气顺承之而阴长。

非惟天地之阴阳如是,生物之阴阳亦如是,譬如《灵枢·决气》岐伯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气为血之帅,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即是“阳生阴长”之谓,反之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岐伯所讲:“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血竭而脉洪身热之阳强,乃阳气浮越之强,阳贵在密或秘而忌在强,阳气不密而浮强于外,强则终究散亡而灭,如老子“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之所谓,故阳生之秘须有阴长之平相制衡,方可谓之“阳生”,否则则成“阳亢”之气,阳亢则阴气煎厥,阴气煎厥则无以长之,此亦是从反面对“阳生阴长”之论证,是以本篇大论后文岐伯亦讲“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亦是讲的“阳生”与“阴长”互用配合之义。

不可教条看待“阳生阴长”,非唯阳生而阴长,阴长亦可阳生,气固然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但还要看到血为气之母,血亦能化气、载气,血行则气行,血瘀则气滞,血实则凉,血虚则阳独治而身热,终致气虚。

譬如大脱血之后,当见脉洪身热阳强而不密之证,阴血将告匮,阳气欲散亡,阴不长,阳不生,何以治之?

李东桓的“当归补血汤”颇具启发意义,用药如用兵,“当归补血”乃声东击西之法,仅用药两味,名为补血实则补气,气补则血生,当归以补血,黄芪以固气,当归名为君药实则为臣药,真正的君药为黄芪,黄芪五倍于当归,炙黄芪一两,酒洗当归二钱,当归为正兵,黄芪为奇兵,酒引为先锋,清代张秉成在其所撰的《成方便读》中解之曰:“斯时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以黄芪大补肺脾元气而能固外者为君。盖此时阳气已去里而越表,恐一时固里不及,不得不从卫外以挽留之。当归益血和营,二味合之,便能阳生阴长,使伤残之血,亦各归其经以自固耳。非区区补血滋腻之药,所可同日语也。”李东桓用此药如神,张秉成神而明之,皆为能掌握“阳生阴长”之大义故也。

“当归补血汤”所蕴含的补气生血道理启示我们,血固然为气之母,但其前提是气为血之帅,无阳气之积而生,则阴血无以长而形,“阳主阴从”方是阴阳交互关系之上更高的关系范畴,是以言之以“阳生阴长”。

非惟当归补血汤之治血气亏虚如是,天地之阴阳、生物之阴阳亦如是,冬至一阳生,阳生则阴长,生物生于天地间而法于阴阳,植物阳气积而生发,阳气生发而阴气顺承之,阴气顺承阳气而长之则植物发陈,有形生于无形,茎枝花叶徐徐而彰显,此亦是“阳生阴长”之所谓。

四、何谓“阳杀阴藏”?

“阳杀阴藏”乃“阳生阴长”之逻辑进展,阳气始则以生,终则以杀,是为阳能生、能杀,阴气始则以长,终则以藏,是为阴能长、能藏。

“杀”的本义为以戈断发戮头,本义为屠戮,引申为削减,如《礼记·中庸》讲:“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周礼·地官·廪人》讲:“若食不能人二釜,则令邦移民就谷,诏王杀邦用。”《礼记·乐记》讲:“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北宋方悫(què)《礼记集解》注曰:“噍则竭而无泽,杀则减而不隆。”这里“阳杀”用的乃是杀的引申义,不是阳亢而热极令物焦枯而杀之本义。

有“杀”之引申义出发,“阳杀”乃阳气由生生不息状态转变为减削不隆状态之义,阳气生生以升外,阳气减削以降内,是以阳生阳杀。

“藏”本义为以草覆贝以隐匿储存之,“阴藏”为阴能藏阳于己内之义,“阴藏”乃阴气由长于阳内状态转变为藏阳于已内状态之义,阴气长养以存内,包藏以主外,是以阴长阴藏。

自天地之阴阳言之,春夏阳生阴长,生机勃勃,秋冬阳杀阴藏,死气沉沉,阳气肃杀,是以秋风起,萧瑟秋风乃阳杀之象,阴气包藏,是以寒风凛冽,水冰地坼乃阴藏之象。

“阳杀阴藏”乃阳杀于内而阴藏于外之义,反之,阳生而不杀则阳亢,阳亢则阴不得藏。

朱丹溪的“大补阴丸”深得“阳杀阴藏”之奥妙,大补阴丸,以盐水各炒黄柏二两和知母二两,熟地四两,炙龟板四两,猪脊髓和密为丸,盐汤送下。张秉成《成方便读·大补阴丸》讲:

“治肾水极亏,相火独旺,而为梦遗、骨蒸、劳瘵等证。夫相火之有余,皆由肾水之不足,故以熟地大滋肾水为君。然火有余则少火化为壮火,壮火食气,若仅以滋水配阳之法,何足以导其猖厥之势,故必须黄柏、知母之苦寒入肾,能直清下焦之火者,以折服之,龟为北方之神,其性善藏,取其甘寒益肾,介类潜阳之意,则龙雷之火自能潜藏勿用。猪为水畜,用骨髓者,取其能通肾命,以有形之精髓而补之也。和蜜为丸者,欲其入下焦,续以奏功也。”

真水阴虚,相火阳亢,阳亢则熬煎肾水,黄柏、知母等苦寒之品直折下焦阳亢相火,苦寒直折则阳杀而减削不隆,阳既杀之于内,再取熟地、猪脊髓以滋肾水之真阴,龟板以潜龙雷之真阳,则可收阳杀于内、阴藏于外之功。
另据,唐容川《血证论·卷七·大补阴丸》讲:

“苦寒之品,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盖因虚火旺者,非此不足以泻火滋阴。夫人之生气,根于肾中,此气全赖水阴含之,若水阴不足,则阳气亢烈,烦逆痿热,方用知柏折其亢,龟板潜其阳,熟地滋其阴,阴足阳秘,而生气不泄矣。”

唐容川“泻火滋阴”、“阴足阳秘”正是“阳杀阴藏”之语的医学实践应用性语言转换。

五、“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应象

阴阳二气,化而为六,“少阴”一体而二象,前者应少阴之火、心、离(☲),后者应少阴之水、肾、坎(☵),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坎离交媾,此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阴阳应象。

下篇推文继续参详“阳化气,阴成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