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牛法国摄影师:叫板布列松,娶中国妻子,买北京的房子

 sunanbuzaijia 2023-05-07 发布于宁夏

选自:后浪(ID:hinabook)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怎么也想不到,在名满天下之后,居然还能碰上这么一个毛头小子来跟自己叫板。

初出茅庐的摄影师阎雷(Yann Layma),二十出头,红色头发,圆圆的脸颊,带着相片来找“师父”提建议。“你应该学习黑白摄影。”回顾自己周旋于黑白对比的辉煌生涯,布列松很自然地说。

图片

书名:昨天的中国(增订珍藏版)

作者:[法] 阎雷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出版年:2023年5月

页数:328页

原价:298.00元

“我不拍黑白。”年轻人不带一丝犹豫或退缩,大声提出了反对。“那只是一种艺术和风格。我喜欢彩色,更符合生活本来的样子。”

布列松有些不高兴。越说越激动,他们甚至吵了起来。然而直到最后,大师也没能改变这个年轻人的心意。彩色——生活本来的样子,成了他一生的第二个关键词。

至于第一个,正如他后来反复强调的,那源自他“16岁时做的一个梦”,梦见自己在素昧平生的中国的“一种生活”,简直就像天命。那个醒来的早晨,他的人生在刹那间安定下来:要学中文、学摄影,要响应召唤,去记录一个彩色的、天然的、最贴近生活本真的中国。

图片

1981年头一次进入中国时,他19岁,一切都还朦朦胧胧;但在持之以恒拍摄几十年后,他走遍各个省份,熟习了汉语,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阎雷”——“地狱之王的霹雳惊雷”——甚至还娶了位中国太太、买下一处北京的居所,真正将这里变成了第二故乡。

用国内知名策展人、评论家那日松的话来说,他已经是“以中国为主要拍摄题材的外国摄影师中……最优秀的人之一”,“完全可以与前辈马克·吕布比肩”了。

因为这横贯一生的忠实记录,他获颁法国骑士勋章,又被国内媒体授予“最美文化行者”之类的荣誉称号;当然,工作并不止于中国,他曾进入朝鲜拍摄,也是第一个——和当世唯一一个——进入爱丽舍宫长期记录密特朗总统政坛生活的摄影师。

他先后出版了至少四部影响深远的中国主题摄影册:《KALTEX在中国》《歌海木寨》《壮丽的中国》和《中国》,尤其最后一本,于2004年在全世界六个国家同步发行,累计卖出几十万册,成为许多老外了解这个当时还略显神秘的东方大国的首要窗口。

而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正是在热销全球的《中国》基础上,经历层层挑选、增补和重编之后的全新版本。


地理人文,分类呈现

《昨天的中国:增订珍藏版》聚焦于1985-2000年,以近300张照片、两辑八个小节的篇幅,反映了转型期中国的日常与嬗变。

在第一辑“昨天的故乡”中,打动我们的是20世纪末,中国各地独有的气质与风貌,如北京的政治气息、重庆在新旧之间的徘徊交替、大同和沈阳自蒸汽和煤灰中披露的浓厚工业感……透过楼房、桥梁,以及穿梭其间的市民,一座座城市和乡村气派而沉静地跃然纸上。

图片

1985,北京,长安街

图片

1988,山西,大同

图片

1988,辽宁,沈阳,苏家屯

图片

1986,北京,长安街,上海牌轿车

图片

1985,北京天安门广场

图片

199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开辟梯田

图片

第二辑“昨天的我们”则专注人文。地域的特色无处不在,不可能将二者划得这样泾渭分明,但总体上,在这一辑的大部分照片中,人的活动才是主角。晨练、耕地,乃至坐着三轮车进入一场蜜月之旅,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蒸腾出了这片大地上生活的普遍本质。

图片

1987,河北,北戴河

图片

1986,北京,颐和园

除了照片,全书还穿插有四篇作者行走中国留下的文字记录,关于北京、广州、侗族人种种。阎雷曾说“一张照片抵得上一千个字”,但“文如其摄”,这些说明正如他的照片本身,有趣、温和而又辽阔,在这场无边的视觉漫游中,它们是沉在海底的定位之锚。


跨越时空,邀你共启航

对国内读者来说,翻开书首先注意到的,无疑是时间与空间双重的广度。

在前言中,阎雷自称走遍了“这个'中央之国’的四端”。的确,从陕西地头端着面条的农民家庭到深圳手持大哥大的摩登青年,再到西南山区围观电视机的侗族村民,阎雷没有回避任何一处中国的角落;而从仿佛被笔直的钢筋丛簇刺穿身体的建筑工,到在幽蓝暗影中嗑瓜子的悠闲老者,作为摄影师,他又做到了对共存或割裂的现实主题的绝对忠诚。

图片

1987,北京,琉璃厂

(欢迎关注映像志,ID:image1839)

图片

1988,广东,深圳

图片

1995年,广东,深圳

图片

1993,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当地哈尼族人第一次看电视

图片

1986,北京,望京地区

这种源自广度的张力同样体现在“昨天”与“今日”的对照上。一页页翻过,尤为醒目的是那些沉寂已久的形象,仿佛略显跳脱沙哑的磁带B面:在刚睁开眼看世界的崭新时代,望京地区还没有拔地而起的SOHO高楼,“村”民们穿上戏服,表演某种神秘的戏剧;上海周边也尚未开发完全,“魔都”的繁华与迷乱,尚且只能在灰尘和摩托的颤动中窥见一二。

于个体的微小处透视时代巨变

另一方面,在这种时空的广阔跨度之上,自然还需要一种更高、更完整的统摄视野。说到底,摄影是光的抒情,摄影师始终在视网膜的零星闪烁中寻找关联,寻找某种尚未发掘干净的思维残余——某种融合的契机。而这方面,阎雷无疑是大师级的人物。

在他镜头下的中国街角,一个往嘴唇涂抹鲜亮色彩的女人,同背后灰蒙蒙的渔船与江水相得益彰;身着道袍的老汉正面对面给香烟借火;大妈们唠着闲嗑打毛衣,遥望三峡大坝;鲜红的标语牌下,则是穿着整齐黑色制服、潮水般的汹涌人群。

图片

1990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

图片

1998年,重庆

这个法国人似乎天生有一种糅合矛盾的奇特能力。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明亮与晦暗,以及最显然的——个体和时代,无不在他包容温暖的目光中各安其所。世纪转圜的契机,或许就隐藏于滑梯上的轻盈一跃;历史课上那些遥远的震动与恍然,也可能会随自行车的一次拐弯悄然发生……在宏大的远景和手边的日常之间,阎雷这些相片显出了所有徘徊、踌躇与热望的微妙底色。

将这些揉塑在一起的,除了摄影姿态上的低眉信手,或许还有拍摄对象本身——那填满整个画幅的杂志、外贸服装、乃至大白菜,无一不向时间的长河宣示着那个年代茂盛生长的精气神;而人们也纷纷收拾停当,直起腰,抬起头,坦然又热情,朝拍摄者与读者走来。

图片

1985,北京

图片

1986年,北京,王府井百货

图片

1987,山东,青岛

是的,“走来”——这或许是本书中最意味深长、最具概况意味的动词之一。虽然在年龄、地域和身份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面对这一张张并排或对列的照片,人物的天差地别毋宁说是一种丰盈的多样性;从那些敞开平视的姿态中,我们一点点辨认出幼时的伙伴、长辈,最终是自己在另一个时空的重影。


何谓“增订珍藏”

2015年,《昨天的中国》简装版上市,从此热销八年,加印近二十次。在旧版的基础上,如今这部“增订珍藏版”改进不可谓不多:

首要的,自然是收录上百张新增照片,以及丰富了部分照片的图注信息;

其次,开本由16开拉大到12开,且优化了排版,大大减轻(豆瓣网友经常吐槽的)照片“一刀两断”的割裂感;

图片

连内文用纸也升级成128g舒视雅印,在显色效果和触摸手感上,都有质的提高。

内封选用金源露砂大红卡纸,鲜明的血红色,带着凹印其上的硕大五角星,仿佛自遥远年代传来的一束电波。

图片

书中夹有一张卡片,正面印着阎雷自己最爱的风景照和读者寄语,背面则设计成明信片的样式。从前车马和书信都慢,恰要以这种老派媒介,才能与故乡和故人重建关联。

一种善意的理解与见证

在本书的翻译和编审过程中,阎雷独有的表述方式被特意保留下来。比如,面对农村婚礼上的司婚老者,阎雷说这是“传统的术士在为这对夫妻祈祷”;带着法国人的浪漫,他把戏曲表演看作“年轻人在相互吸引”;此外,或许是布列塔尼气候太温润,北方的严寒尤令阎雷印象深刻,以至于反复强调“在零下30度的天气中”“当时气温零下38度”……

这样的话语,在我们看来自然是格格不入、大惊小怪,却最为鲜活地保存了一位所谓“老外”对国内生活的第一印象,从带着温度的图注与文字中,能看见他瞪圆了双眼的好奇,和种种滑稽、同情、欣悦——以及最可贵的,自心底发出的善意目光。

玛格南摄影师伊科诺莫普洛斯曾说,自己孜孜以求的永远是“一种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发生的自然情感之流,包括共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有环绕着这一切的光”。

这种互动和光,阎雷找到了。

图片

昨天的中国(增订珍藏版)

作者:[法] 阎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