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血管解剖 | 颈内动脉的解剖行程、分段及分支

 神经内科护理学 2023-05-07 发布于北京
脑组织由两组动脉系统供血,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其中,颈内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半球的额叶、顶叶,颞叶的前部、外侧面大部分,眼球,部分基底节和丘脑。













图片
颈内动脉的解剖行程和分段
图片

图片

图1 颈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总动脉上升到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在颈4椎体水平)分叉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上升直达颅底,穿过颞骨岩部颈动脉管,经破裂孔进入颅内。颈内动脉颅外段没有血管分支。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呈梭形膨大为颈动脉窦,是一个压力感受器,能将感受的动脉压转化为神经冲动,是脑血流供应的一个重要监测-调节装置。由颈内动脉入脑的血流首先冲击并牵张该窦的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经舌咽神经的分支(窦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至延髓的心-血管调节中枢而影响中枢的紧张性,改变心-血管的活动,调节血压水平,以保证脑动脉压的相对恒定。

当颈动脉窦功能紊乱,发生过度敏感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就会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汗,脑供血急剧减少,随即发生意识丧失、晕倒,称为“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

颅内段弯曲向前通过海绵窦,前进到蝶骨小翼前床突内侧,穿海绵窦壁的硬脑膜,然后穿蛛网膜,向后上方弯曲,眼动脉是颈内动脉入颅后的第一个较大的分支,于C3或C2~3水平发出,在脑底部发出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两个终支。颈动脉DSA造影,眼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显影率在90%以上。

颈内动脉颅内可以分为5段:

  • C1段(终段):是颈内动脉参与Willis环的一部分,颈内动脉的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都从此段发出。

  • C2段(床突上段):位于前后床突假想连线的地方,在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内,走行方向和海绵窦段相反。

  • C3段(膝段或称虹吸弯):位于前床突附近,为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的转折处,眼动脉从此处发出。

  • C4段(海绵窦段):在后床突附近进入海绵窦,沿蝶骨体两侧的颈动脉沟,由后向前到前床突,穿过硬脑膜和蛛网膜后延续为膝段。特点是在海绵窦内紧贴蝶骨体两侧,血管外侧壁和穿过海绵窦的脑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和展神经相邻。

  • C5段(岩骨段):位于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内,方向由后外走向前内,出颈动脉外口后经破裂孔,穿过硬脑膜后延续为海绵窦段。特点是全程几乎都在骨性管道内。

C2段、C4段组成虹吸部,如同U字右转90°,C2段、C4段为水平段,其他各段容易找到、记住(颈内动脉有5个重要分支,即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图片
颈内动脉分支
图片

1. 眼动脉


眼动脉是颈内动脉入颅后的第一个较大的分支,于C3或C2~3水平发出,在球后1.0~1.5 cm处穿入视神经鞘膜进入视神经,向前形成最重要的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在视盘处分为4支,即鼻侧上下动脉和颞侧上下动脉,主要供应视网膜。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硬化可通过直接检查眼底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颈内动脉系统硬化的情况,因为其是颈内动脉的一个分支。眼动脉与颈外动脉的分支——面动脉有丰富的吻合。临床上颈内动脉缺血或闭塞时,首发症状可以出现患侧单眼视物不清或黑矒。

2. 后交通动脉

从颈内动脉终末段发出,全长约15 mm,连接到大脑后动脉,是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的桥梁,通过Willis环起重要作用,如果其中某一系统供血减少或中断,经后交通动脉可以从另一系统中得到代偿。后交通动脉有穿支(如丘脑结节动脉)供血给丘脑,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是动脉瘤好发部位之一,由于动眼神经从其下外侧经过,动脉瘤可以压迫动眼神经致眼外肌麻痹。

3. 脉络膜前动脉

从颈内动脉C1发出,同后交通动脉平行向后走。脉络膜前动脉有1~4支,以3支最多,为一组较细小而恒定的血管,在后交通动脉起始远侧2 mm处由颈内动脉直接发出。该动脉在未穿入侧脑室下脚之前,除发出1~3个皮质支外,还发出2~3个穿支,1支穿视神经内侧至大脑脚,另2支即为纹状体内囊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还供血给内囊后肢下2/5,相当于丘脑皮质束和视放射区,闭塞后可以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供血到大脑脚底前1/3,闭塞后可以出现对侧偏瘫(一般为不全瘫,恢复较快、较好,与代偿是否及时有关)。纹状体内囊动脉97%由脉络膜前动脉发出,以2支居多,一支穿视束斜向后外达苍白球;另一支在视束外侧向后行于囊状间隙内,经内囊后肢及豆状核下缘沿视辐射向后行,发支至苍白球。主要供给尾状核尾,行程长,管径较小,易发生栓塞。

4. 大脑前动脉

两侧大脑前动脉从颈内动脉发出后并行在正中沟内,从前向后包绕胼胝体,可以分为5段。A1段(水平段):从颈内动脉末端分出后呈后外向前内几乎水平走行到前交通动脉处;A2段(上升段):从前交通动脉到胼胝体膝部;A3段(膝段):呈C形包绕胼胝体膝;A4段(胼周动脉段):在大脑镰下方胼胝体上方,由前向后走行;A5段(终段):指末梢的楔前动脉一段。

图片
图2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闭塞后可出现以下症状:

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特点是下肢严重,上肢和面部轻或不受累,因为支配下肢的旁中央小叶和中央前、后回的上1/4皮质,仅由大脑前动脉供血;有些大脑前动脉的深穿支供应部分内囊膝和内囊后肢的血液,患者可以伴有上肢和面部运动障碍,有些不供应内囊膝和内囊后肢,则上肢和面部不受累;性共济失调,脑前动脉的深穿支供血给额桥束纤维;额叶梗死可以出现精神症状;左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可以出现失语和肢体失用症;膀胱和直肠括约肌障碍是因为旁中央小叶缺血损害造成的。

5.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主要行走在外侧沟中,可以分为5段:

  • M1段(水平段):位于脑底面,近乎水平位由内向外;

  • M2段(回转段):在侧沟窝外方,呈U形绕过岛叶前面的一段;

  • M3段(侧沟段):在外侧沟深部岛叶侧方的一段,由前下向后上行走;

  • M4段(分叉段):是大脑中动脉分叉为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处;

  • M5段(终段):是指大脑中动脉终支,即角回动脉。

据我国统计,大脑中动脉的主干一般为单干、双干和三干,以双干型多见,上干分支到额叶及顶叶凸面,下干分支到颞叶、枕叶及顶叶凸面。通常大脑中动脉的分支也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两组。皮质支有8支,包括眶额动脉、前中央动脉、中央动脉、顶前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后动脉和颞前动脉。

图片

图3 大脑中动脉


临床意义:

(1)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因栓子脱落而发生栓塞的几率大。

(2)大脑中动脉供应区的皮质具有重要功能,中央支——豆纹动脉供血到内囊和基底核,豆纹动脉闭塞、栓塞时可出现“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和主侧半球受损伴有失语等。

(3)大脑中动脉起始端闭塞出现对侧偏瘫的特点是上下肢瘫痪程度相同,这是由于皮质的中央前回和内囊的锥体束同时受累的结果;而在M1、M2段的闭塞特点是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的头面部和上肢严重,下肢症状轻或无症状,这是由于大脑中动脉供血给中央前、后回外侧下3/4,恰是头面部和上肢运动感觉中枢。

(4)大脑中动脉中央支闭塞后出现对侧偏瘫多不伴随感觉障碍和偏盲,因为它支配内囊的上3/5,相当于锥体束通过处;而内囊下部深浅感觉传导束和视辐射通过处,是由脉络膜前动脉供血。

(5)壳核出血为基底节出血最常见的部位。豆纹动脉特别是其外侧几支容易破裂出血,也称“出血动脉”。这与以下解剖学特点有关:豆纹动脉为源自大脑中动脉的M1段的一些细小分支,内侧组2~3支,直径<0.5 mm,外侧组4~6支,直径稍粗大、行程较长、供血给大脑深部基底节区。因发出部位靠近颈内动脉发出,承受相对较大的动脉压力。其由大脑中动脉主干呈直角发出分支而后逆行性走向。豆纹动脉外侧组分支也是微动脉瘤好发部位之一。因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容易发生脑出血,有“出血动脉”之称。













编辑 | 董晓慧
校对 | 澹台依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