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怀素上人草书歌》纸本,草书,31.5 × 526cm,收藏不详。张弼草书唐玄宗时期诗人任华作《怀素上人草书歌》,通篇音韵铿锵,缓急错落,随意所之,而且描写生动,动人心弦。张弼,字汝弼,号东海,工诗文、精草书,书写或如蛟龙盘空,腾挪夭矫;或如风入花丛,落英满地。 明·张弼(1425~1487)字汝弼,家近东海,故号东海,晚称东海翁。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明宪宗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侍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长于诗文,草书甚佳,书法史论为“颠张复出”。尝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著有《东海集》。此卷书《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应是张弼传世最好的作品,它包含了张弼对僧怀素的钦敬。张弼以狂草书之,水墨纸本,淋漓酣畅,精彩动人,把任华诗中的境界、怀素草书的风貌及作书者自身对草书的狂热,结合在书法中,实为张氏传世作品中的颠峰之作。 唐·任华,公元8世纪时人,活跃于唐玄宗时期,有《杂言寄李白》、《杂言寄杜拾遗》诗,与李白杜甫同时或稍晚。《怀素上人草书歌》通篇音韵铿锵,缓急错落,随意所之,而且描写生动,使人如目睹怀素的狂草作品,跌荡纵横,动人心弦。 释文: 吾尝好奇,古来草圣无不知。岂不知右军与献之,虽有壮丽之骨,恨无狂逸之姿。中间张长史,独放荡而不羁,以颠为名倾荡于当时。张老颠,殊不颠于怀素。怀素颠,乃是颠。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负颠狂之墨妙,有墨狂之逸才。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盆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翕若长鲸泼剌动海岛,欻若长蛇戎律透深草。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檐隙。掷华山巨石以为点,掣衡山阵云以为画。兴不尽,势转雄,恐天低而地窄,更有何处最可怜,褭褭枯藤万丈悬。万丈悬,拂秋水,映秋天;或如丝,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锋芒利如欧冶剑,劲直浑是并州铁。时复枯燥何褵褷,忽觉阴山突兀横翠微。中有枯松错落一万丈,倒挂绝壁蹙枯枝。千魑魅兮万魍魉,欲出不可何闪尸。又如翰海日暮愁阴浓,忽然跃出千黑龙。夭矫偃蹇,入乎苍穹。飞沙走石满穷塞,万里飕飕西北风。狂僧有绝艺,非数仞高墙不足以逞其笔势。或逢花笺与绢素,凝神执笔守恒度。别来筋骨多情趣,霏霏微微点长露。三秋月照丹凤楼,二月花开上林树。终恐绊骐骥之足,不得展千里之步。狂僧狂僧,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不因礼部张公将尔来,如何得声名一旦喧九垓。 作为一位在中国草书历史上饱受争议的奇才,张弼的狂草书法风格在明代草书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不仅促使明代草书从守旧传统向富有浪漫气息的书风演变,还为后世书法家们带来了极富启发性的思考。 但是,对于张弼草书的评价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一些人对他的草书赞赏不已,认为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个性,打破了当时一成不变的书法审美。而另一些人则对他的草书颇有微词,认为其过于狂放,与古人书法的严谨和规矩大相径庭,甚至有损于书法艺术的美感。关于张弼草书的地域影响,负面评价颇多,很多人认为他的草书风格破坏了书法特色,有俗书特点。“好到极处,俗到极处”,这是明代人对张弼草书的评价。虽然充满争议,但这一评价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弼反思了当时“台阁体”盛行的现象,认为这种千篇一律的书风已违背了书法的本质。因此,他提出了“书贵自得”的观念,强调书法创作应追求个性化,展现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同时,他还提倡天真烂漫的创作观,鼓励书法家们摒弃过于严谨的束缚,追求自由、自然的表现。 正是凭借这些独特的书学观念,张弼改变了当时的书风,为明代草书的发展铺垫了新的道路。尽管后世对张弼草书的评价褒贬参半,但无法否认的是,他的书法实践为中国草书史上留下了一笔独特的印记。 |
|